
键盘侠还不闭嘴?连云港海洋环境监测站的检测显示,由于通过湾口内外水体交换能力降低,现在的湾内泥沙来量明显低于西大堤工程前。
【以下为论文摘录】
4.结论
西大堤的建设,使港区从原来的海峡地形彻底转变为狭长的半封闭矩形海湾,从而改变了港区所在水域的 水流、泥沙等自然条件,并由此引起港内回淤环境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湾内潮波运动由前进波转变为驻波。 在向湾内传播的过程中,潮差沿程增大,流速递减。由于通过湾口内外水体交换能力降低,进出沙量也低于西 大堤工程前海峡东西口门贯通状况下的泥沙交换量,使得湾内泥沙来量明显低于西大堤工程前。含沙量亦由 湾口向内沿程发生相应变化,直接影响到湾内各港区的回淤强度。 从整体上看,位于海湾中部庙岭港区的回 淤强度最大,近湾口的老港区次之,湾底处的墟沟港区最小。 各港池的实测回淤强度与两类主要的回淤公式 计算值相比也比较一致,从而亦从实际上论证了西大堤工程前可行性研究阶段预测的准确性。

港口集团和交通部天津水研所的三维模型显示,与上文实际测量一致,在港区一侧,越往港池内,淤积越小
【以下为论文摘录】
5 结论
( 1) 港区的泥沙主要来源于近岸浅滩泥沙,在风浪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悬扬、搬移,悬沙沿程逐渐落淤,造成港池航道淤积,因此,港内的淤积呈现口门处最大、口门内淤积厚度逐渐减小的分布趋势。
( 2) 通过数学模型计算,确定了旗台、庙岭及墟沟港区的月淤积强度分别为 0. 08 m、0. 06 m 以及 0. 04m; 另外,大风或台风天气情况下,港区的淤积会加重,可参照前文计算结果对各港区回淤强度进行修订。

至于北港区的问题,河海大学的这篇论文更是直言:北港区工程使得大部分浅滩将被开发利用,届时,港内浅滩面积将进一步缩减,深水面积进一步扩大,港内回淤强度必将进一步降低。
【以下为论文摘录】
3 连云港各港池及内航道淤积趋势
连云港地区的泥沙运动以悬沙运动为主,呈现“波浪掀沙,潮流输沙”的泥沙运动机制。1973 年以前, 港口水深一般小于 6 m,之后有所加深,港池平均淤积率一般在 1.2~1.8 m/a 之间。1983 年竣工的庙岭煤 码头泊位区开挖水深达到-12.5 m,初期回淤强度高达 3.67 m/a。80 年代后期,港口淤积强度有所降低,老 港区调头区回淤强度减少为 0.93 m/a(1989-1990 年),庙岭港区自 1986 年积淤槽工程开挖投产以来,平 均淤强大为降低,降为1.68 m/a(1989-1990年)。1994年,西大堤建成后,通过单一东口门进入港区水 域的泥沙量大为减少,仅 60×104m3,港区回淤强度也普遍降低 0.5 m/a 左右。
利用连云港多年现场实测水深资料求出各港区多年来的淤积强度值,详见表 1 至表 3。由表可见,随着港口的进一步扩建,港池及航道开挖水深加大,深水面积增加,港池年平均淤强有所下降....
近年来,港内航道回淤强度较小,部分地区基本不淤,甚至略有冲刷。老港区内航道正位于水流缩窄 地段,回淤量较小,半年内回淤约 0.15 m。庙岭航道处在海峡中部,主要为往复流,东西流向集中,水流 归槽现象十分明显,利于水流冲刷航槽,整个庙岭航道基本不淤,甚至略有冲刷,2003~2004 年,庙岭甲 段航道仅淤积了 18 cm,庙岭乙段航道回淤强度略高于甲段为 0.26 m/a,墟沟航道回淤强度 0.24 m/a。
4 连云港港池淤强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4.1 西大堤建成后港池回淤强度普遍降低
1994 年西大堤建成后,连云港地区的地形由海峡转变为半封闭的狭长海湾,港区回淤强度较工程前普 遍降低,尤其以庙岭港区最为明显,西大堤建成后庙岭港区年回淤强度减至 1.07 m/a,较 80 年代末降低了 约 0.6 m。
西大堤建成以前,海峡东西口门贯通,海峡内外泥沙交换强烈,水体含沙量基本一致。特别是海峡西 部,也就是海州湾湾顶附近沿岸堆积了大片淤泥层,厚度可在 30~40 m,在风浪的作用下,水体混浊,含 沙量较高,如西墅湾水域多年平均含沙量值为 0.24 kg/m3,部分年份(1985 年 3 月至 1987 年 3 月)甚至可 达 0.43 kg/m3[5],是造成港区回淤的主要沙源。西大堤的建设,封堵了海峡西部水流,形成了单一出口的 人工海湾,减少了泥沙来源,湾内水体含沙量较西大堤建成以前要低,亦低于海峡外部。如海峡中部两航 基地1995年的实测年均含沙量为0.19 kg/m3,低于工程前1991年的年均含沙量(0.22 kg/m3),同时亦低 于同期海湾外部大西山的实测年均含沙量(0.21 kg/m3)[8]。由此可见,连云港海湾内含沙量的减少是造成 港区回淤强度普遍降低的主要原因。
4.2 随着港湾深水面积扩大泥沙平均淤强有所下降
近年来,随着港口的扩建,港池泊位水深增加,港内深水面积扩大,连云港海湾内,泥沙回淤强度也 有所降低。
一般来说,港湾内的浅滩起着泥沙中转作用[9],对于港池和航道回淤影响较大。港湾内浅滩高程与港 池水域或湾内航道的高程相差较多,高潮时沉降于滩面的泥沙,至落潮时随落潮流部分汇入航道和港池, 从而增大了港池和航道的淤积。随着港内浅滩面积的不断减少,浅滩泥沙的中转作用随之消失,港内淤积也随之减轻。目前,连云港港湾内总计 18.1 km2 面积中尚有 70%的浅滩面积,主要分布在港区北侧。根据 规划,将于近年内开发北港区,工程完成后,大部分浅滩将被开发利用,届时,港内浅滩面积将进一步缩 减,深水面积进一步扩大,港内回淤强度必将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