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吧 关注:504,047贴子:18,555,262
  • 7回复贴,共1

学佛小记(希望得到高人指点开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和一个朋友在聊天的时候他给我发了一个慧律法师讲佛的视频,我看了之后对佛教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带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寻索,我开始涉猎“佛”这一片领域。
刚开始的时候劲头非常大,第一天晚上看讲佛视频到半夜两点多,第二天直接到郑州购书中心,买了一些佛经。
《金刚经》通篇讲的是“空”的智慧,前半部分讲“相空”,后半部分讲“法空”。看了之后我认为前面的“相”包括“法相”,只要你心中有“法”(意)即已有了“我相”。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认为《金刚经》的经义就是不为万物所破的经义,那么你就错了,你的意识已经表明了你已经着了“我相”。套用经典里的格式是:《金刚经》不是真的“金刚经”,只是名字叫《金刚经》而已。
《金刚经》其实可以用经文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来概括。这句话看似简单,就是你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意会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如露”、“如泡影”、“如闪电”一样虚幻,可是真正理解起来就很难很难,即使理解了也容易落入教条和观念之中。其一,具体的一切“相”我业余的理解为一切“色”,它是虚幻的。这些“色”包括自己的肉身、他人的肉身,包括一切美丽的具象东西,美食、美女、金钱、……这一切在空间上放置在于宇宙万物的对比中简直是沧海一粟(你可以想象到比你大几万倍的山川是宇宙的几万万几亿亿分之一吗?)。同时放置于时间的对比中更是可以忽略不计(那个物体不是历史的过客)。所以一切“相”当你不能拥有生命的时候都变成了空。即“色”空。其二,非具体的、抽象的、形而上的“物”是虚有的,包括一切规则、成法、信条、教义。例如一个比丘恪守释迦摩尼所说的法,认为只要是释迦摩尼说的发皆为佛法,实际上他这样认为的时候已经成为了教条主义的亡物。所谓“见佛杀佛”正是此意,而经典从“凡佛说皆是善说”演变为“凡善说皆是佛说”也是避免了教条主义觉悟后的体现。所以这些亦谓之“空”,即“法空”。
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语言的虚弱,“语言是不及物的”(耿占春《隐喻》),语言只在事物的外部围绕,永远不会触及事物的内核。但为什么真理永远是真理?“空”永远是“空”?这可以从本体(绝对)和现象(相对)来阐释。比如一个杯子,作为现象它是一件日常用品,你打碎它,它就失去了使用价值。作为本体它是绝对的,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指向的是绝对的永恒——它是一个具有杯子(坚硬的精神内核)特性的日常用品,你打碎它,它还是具有杯子(坚硬的精神内核)的特性!语言的不及物状态在于语言对事物的命名是建立的某种隐喻关系之上,也就是本体和喻体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佛教中的“不生不灭”即“生灭”,“空”即“非空”。当然我这样讲是从现象上讲的。从本体上讲“不生不灭”就是“不生不灭”,“空”就是“空”。我们把这一层隔膜去掉,把“不生不灭”和“生灭”这一层环去掉,单纯“生”和“灭”的层面上讲,慧律法师在《金刚经》开讲白上说的很明了,说佛在说法,他的心性就是“不生不灭”(本体的绝对永恒指向),佛在说法这件事就是“生灭”(现象的相对类比指向)。
这一切是一种绝对的真理所在,它只可以去感受,不可以去描述,正如“涅槃”一词。“涅槃”是修佛的最高境界,你怎样去描述“涅槃”这个境界呢?怎样去描述“无相”呢?所有的描述之词皆陷入了自我消解的糟境中罢了。“涅槃”在这里其实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清净自性”,修佛修的也就是这个“净”字,“涅槃”是“佛”主张的一种纯无上的静态。例如一个修佛的人看到另一个人杀生了,依据佛法(不着诸相)他不可以去劝说或者瞠恨甚至惩罚,他也不能坐视不管,你要他怎么办?语默双亡。其实劝说因为行善和仁慈、瞠恨和惩罚因为对杀生的那个人起到惩戒作用、坐视不管可以使其自省等等等等各种做法皆可以成佛。“涅槃”只是夹杂在初级行动和沉默之间的一种形而上的静态境界。它看似缄默不动,却时时刻刻都在流动不息,看似空无一物,却包含万千,要修的不是别的任何的东西,只是一颗“清净心”。这也解释了我以身试佛的前两天,几乎什么事情都不干,静心向佛,所以对佛理点头称赞,后两天却因为毕业设计等等“色相”心烦意乱,所以晚上读佛经的时候一时咒骂着什么狗屁佛经,根本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的问题。那其实是我心里的“不净”在作怪。



1楼2010-07-31 01:26回复
    很多时候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受制于现实,往往做不到。所以有时候又觉得大般若智慧我们还参悟不透   所以现实点多做善事好了。
    还望高人开示


    2楼2010-07-31 01:29
    回复
      2025-08-16 03:58: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呵呵,几日未见,竟学起佛来了。


      IP属地:河南3楼2010-07-31 06:43
      回复
        受朋友影响
        有时候我们可以静下来好好想想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而活?死了又到哪里去?
        佛法是高深莫测的。我朋友的话是可以把耿占春绕晕(耿占春世界级的人文学者啊)。我们可以不信,但是佛法把一切都解释了,我们可以通过学佛,达到修养生性的目的,解除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烦恼。
        


        4楼2010-07-31 08:55
        回复
          建议大家,虽然不信,但是可以涉猎一下。佛教不是迷信,是一种哲学,是高于哲学的哲学。
          对自己的心态有很大的帮助,所谓哲人无忧、庸人自扰就是这个意思


          5楼2010-07-31 08:59
          回复
            • 115.50.25.*
            传播佛教文化,弘扬佛教精神,好!!!


            6楼2010-07-31 10:05
            回复
              • 123.149.151.*


              7楼2010-07-31 13:43
              回复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自来顶贴!


                8楼2010-07-31 14: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