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篇“‘高启强’为什么不能得奖?”,有几位良师益友说期待我写的安欣。就在想要怎么写“安欣”呢?就像我写的“高启强”是加引号的,“安欣”也带了引号,艺术都是源于现实的,也是照见现实的。
我不是一个靠写字谋生的人,写作也并非我所擅长。如果你读过几篇我的文字就会发现行文总是想到哪写哪,更像是一种人生对话与反思。可我就是想用稚嫩的文字记录一点生活与思想,是爱好,也是真心。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几年,尤其最近这半年,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想了很多版本的答案。有时候也问自己:如果我不在了,用什么证明我活过?多年以后,我的孩子或任何一个认识我的人是否还会记得我?记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写的每一篇文字都如我心,我心如何,我的文字就如何。假如有一天我离开了,想起我的人就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复盘一下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文字,是我活过的一点点痕迹。但其实这是一种徒劳,因为总有一天,地球和太阳都不会留下痕迹的,我这点痕迹是可有可无的。

我为什么要在开篇说的这么伤感,因为“安欣”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写“安欣”就难免想起曾经的自己,容易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笔。
如果哪里写的不对,也请各位朋友海涵。我是教思政的,有时候难免上纲上线(偷笑),我尽量控制,敬请理解。
言归正传吧!如果我眼中的“高启强”是大恶伪善,那“安欣”就是君子至善。
当公众推崇“高启强”的时候,总有人说他喜欢的是张颂文的演技,我不信。张颂文不只演过“高启强”,而很多人只喜欢演“高启强”的张颂文,所以,张颂文和“高启强”能分开吗?再联想生活的实际,得出一个结论:多数人没有识别“伪善”的眼睛。倘若大奸大恶装出一副和颜悦色、楚楚动人、扶贫济困,你就完了,你怎么被忽悠死的都不知道,例如老默。

有人说张译演技不好,他把安欣演得一点都不出彩。可正如人生不是用“出彩”来定义的一样,演技也是。不是每个演疯子的演员都有演技。
“安欣”在现实里是不可能出彩的,他不被害死都算命大了,怎么出彩?“安欣”这种人出彩越多,死的不就越快吗?他的力量不大,只能藏好自己,伺机而动。在我眼里,张译把安欣演的多憋屈,多平淡,他的演技就有多好。因为安欣只有不出彩才是最真实的。

安欣是多大失去了双亲的?我不记得剧里有线索。他和孟钰说他不想去孟家当养子是因为不想姓孟,不想与她做兄妹,可想而知那时候他不是小孩子。假如是13岁,大家想一下,一个正值青春期的13岁少年,失去了双亲,又认安长林做养父,改了姓,去安家生活。你觉得安欣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他可能张狂吗?他可能左右逢源吗?他可能开朗吗?
当孟叔、安叔是公安局长、副局长的时候,他不张狂,就算两位叔叔进了市委常委,他也从不张狂。他的成长环境和本性使其注定不可能成为那个“出彩”的人,除非他放弃自己,利用关系,与灰暗握手言和,甚至同流。

安欣的成长环境其实并不比高启强好。至少高启强是能自己说的算,他在照顾弟弟、妹妹中,锻炼了自立自强的。安欣没有这样自立的机会,他被叔叔们保护的很好,却单纯,才会不懂得人情世故,也得以保留臻善的本性。
我有一个同学是警察,他总说特羡慕我们当老师,因为老师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看到的多是人间温暖与光明。而警察呢?接触的多是罪犯,看到的也多是黑暗与罪恶,久而久之,他们的心就硬了,甚至变了。
安欣与高启强同样少年失去双亲,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甚至同一群人,做出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自古正邪势不两立,两立的不只是人,更是人心,是价值观。
安欣选择了什么呢?

对待爱情,为了不给孟钰带来危险,宁愿她嫁作他人妇,选择一个人孤独,何其孤勇?
对待亲人,为了不给孟德海和安长林带来负面影响,他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别人,自己却选择去做最危险的卧底,几近丧命,何其担当?
对待战友,他可以用身体去捂手榴弹,把生的希望给他人,随时准备舍生取义,何其仁义?
对待敌人,他可以为了疯驴子,残了右手,何其善良?
对待办案,疑罪可以从无,疑案却不能从无,何其负责?
对待名利,不从贪恋,何其淡泊?
他几乎善待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人,在公理和正义面前,可以毫无犹豫的选择牺牲或委屈自己,坚持并追求真理、公理与正义。
可这样一个人,他明明演成了君子、大丈夫最该有的模样,为什么不讨喜呢?
有人说他演的太平淡了,不鲜明。难道平淡本身不是一种鲜明吗?

我用百度搜索了一下,2022年全国因公牺牲民警308名,辅警179名,还有4334名民警、3470名辅警因公负伤。这些英雄我们听过几个?这就是平淡,不鲜明吗?不是每个英雄都像关羽、张飞、林冲、鲁智深那样的,还有很多英雄就那么默默的牺牲了,平凡英雄比比皆是,也一样值得致敬。人生不是直播平台,不是每一分付出都为了让别人看见。
我不是一个靠写字谋生的人,写作也并非我所擅长。如果你读过几篇我的文字就会发现行文总是想到哪写哪,更像是一种人生对话与反思。可我就是想用稚嫩的文字记录一点生活与思想,是爱好,也是真心。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几年,尤其最近这半年,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想了很多版本的答案。有时候也问自己:如果我不在了,用什么证明我活过?多年以后,我的孩子或任何一个认识我的人是否还会记得我?记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写的每一篇文字都如我心,我心如何,我的文字就如何。假如有一天我离开了,想起我的人就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复盘一下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文字,是我活过的一点点痕迹。但其实这是一种徒劳,因为总有一天,地球和太阳都不会留下痕迹的,我这点痕迹是可有可无的。

我为什么要在开篇说的这么伤感,因为“安欣”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写“安欣”就难免想起曾经的自己,容易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笔。
如果哪里写的不对,也请各位朋友海涵。我是教思政的,有时候难免上纲上线(偷笑),我尽量控制,敬请理解。
言归正传吧!如果我眼中的“高启强”是大恶伪善,那“安欣”就是君子至善。
当公众推崇“高启强”的时候,总有人说他喜欢的是张颂文的演技,我不信。张颂文不只演过“高启强”,而很多人只喜欢演“高启强”的张颂文,所以,张颂文和“高启强”能分开吗?再联想生活的实际,得出一个结论:多数人没有识别“伪善”的眼睛。倘若大奸大恶装出一副和颜悦色、楚楚动人、扶贫济困,你就完了,你怎么被忽悠死的都不知道,例如老默。

有人说张译演技不好,他把安欣演得一点都不出彩。可正如人生不是用“出彩”来定义的一样,演技也是。不是每个演疯子的演员都有演技。
“安欣”在现实里是不可能出彩的,他不被害死都算命大了,怎么出彩?“安欣”这种人出彩越多,死的不就越快吗?他的力量不大,只能藏好自己,伺机而动。在我眼里,张译把安欣演的多憋屈,多平淡,他的演技就有多好。因为安欣只有不出彩才是最真实的。

安欣是多大失去了双亲的?我不记得剧里有线索。他和孟钰说他不想去孟家当养子是因为不想姓孟,不想与她做兄妹,可想而知那时候他不是小孩子。假如是13岁,大家想一下,一个正值青春期的13岁少年,失去了双亲,又认安长林做养父,改了姓,去安家生活。你觉得安欣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他可能张狂吗?他可能左右逢源吗?他可能开朗吗?
当孟叔、安叔是公安局长、副局长的时候,他不张狂,就算两位叔叔进了市委常委,他也从不张狂。他的成长环境和本性使其注定不可能成为那个“出彩”的人,除非他放弃自己,利用关系,与灰暗握手言和,甚至同流。

安欣的成长环境其实并不比高启强好。至少高启强是能自己说的算,他在照顾弟弟、妹妹中,锻炼了自立自强的。安欣没有这样自立的机会,他被叔叔们保护的很好,却单纯,才会不懂得人情世故,也得以保留臻善的本性。
我有一个同学是警察,他总说特羡慕我们当老师,因为老师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看到的多是人间温暖与光明。而警察呢?接触的多是罪犯,看到的也多是黑暗与罪恶,久而久之,他们的心就硬了,甚至变了。
安欣与高启强同样少年失去双亲,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甚至同一群人,做出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自古正邪势不两立,两立的不只是人,更是人心,是价值观。
安欣选择了什么呢?

对待爱情,为了不给孟钰带来危险,宁愿她嫁作他人妇,选择一个人孤独,何其孤勇?
对待亲人,为了不给孟德海和安长林带来负面影响,他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别人,自己却选择去做最危险的卧底,几近丧命,何其担当?
对待战友,他可以用身体去捂手榴弹,把生的希望给他人,随时准备舍生取义,何其仁义?
对待敌人,他可以为了疯驴子,残了右手,何其善良?
对待办案,疑罪可以从无,疑案却不能从无,何其负责?
对待名利,不从贪恋,何其淡泊?
他几乎善待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人,在公理和正义面前,可以毫无犹豫的选择牺牲或委屈自己,坚持并追求真理、公理与正义。
可这样一个人,他明明演成了君子、大丈夫最该有的模样,为什么不讨喜呢?
有人说他演的太平淡了,不鲜明。难道平淡本身不是一种鲜明吗?

我用百度搜索了一下,2022年全国因公牺牲民警308名,辅警179名,还有4334名民警、3470名辅警因公负伤。这些英雄我们听过几个?这就是平淡,不鲜明吗?不是每个英雄都像关羽、张飞、林冲、鲁智深那样的,还有很多英雄就那么默默的牺牲了,平凡英雄比比皆是,也一样值得致敬。人生不是直播平台,不是每一分付出都为了让别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