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603,545贴子:17,001,920
  • 2回复贴,共1

也说物质的定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只“客观实在”足矣,而无需附加有关意识的内容。因为,所谓客观,相对于主观而言,是存在于客观世界,而不是存在于主观意识;所谓实在,是真实存在着,而非主观臆造。也就是说,只“客观实在”已经将观点阐释明白。而又附加意识云云,实属画足,反而增添了许多误解。
     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注重眼见为实,不相信虚妄的东西。而中国传统的语言习惯,对于“客观实在”之物,口语叫做“东西”,书面语言称之为“物”。这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出奇的一致。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流行?因为它与中国文化的基点相通。只是由于后来御用文人教条的阐释,使它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了多思的80后、90后的对此产生了诸多责问。
     正是新青年的诸多责问,造成了辩证唯物主义新的发展的“奇点”。然而,这“奇点”能否发展为全新的中国的辩证唯物主义,全在于御用的,民间的全体哲人的共同努力。


1楼2010-07-29 17:24回复
       我们的思想不必附庸他人,也不必去洗他人之脑。自然真实是我们应该把握的尺度,利益人类利益世界,是我们应该秉持的目的。有时候,我们可能出现错误,但真理,始终是心中的北斗。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屈于政治,但真理,始终是我们的追求。


    3楼2010-07-29 18:18
    回复
      2025-11-24 19:43: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天华静观在老子吧跟帖说:
          老子云:朴散则为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华严经云: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古宗钦说:
         老子的“道之为物”,把道置之于物质的范畴。“朴散则为器”是说,道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够体现于万物。而“惟恍惟惚”是道在人的感官的表现。
           “唯心所识”是意识对客观实在的认识分辨。而“唯心所变”说的是,人们的意识不能坚持客观实在之类大道精神,而为物流所诱惑,以致以假为真,从而迷失了人的世界性、物质性——自我。佛家不是有自性之说吗?自性即人的世界性、物质性在个体的具体体现。


      4楼2010-07-29 18: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