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还是观首页“爱慕织姬重女说”的帖子有感,“重女”一开始的定义是指“感情让他人喘不过气的沉重”,也就是说这个定义是基于人际交往而诞生的。而爱慕织姬只是“单纯”地执着于自己“妹妹”这个概念而非真正意义上具体的某个人,其感情也不可能让过世的人觉得喘不过气,在以往的语境里面经常以“苦大仇深”“偏执”之类的词汇形容。但是现在逐渐有将此类执念较深的形象统一用“重女”一个词汇来概括,感觉丧失了语言的多样性和指代的准确性。
联想到“扭曲”一词也由于某站知名主播的带货而被广泛地误用,以至于偏离了其指代homo系,尤其是心思细腻的少女之间人际互动关系的本意,而被“泛用”到了各类混乱的情感关系中,某种意义上也丧失了其偏爱少女的精髓,也因而导致不少争端。
延伸一下,互联网语境下是否有将人物刻板化、扁平化,将词汇概括化、简单化的特点?从以往丰富多彩的二次元萌属性到如今动辄以一两个词义被嬗变的词汇概括,似乎一个人对某事物偏执就必定会在人际交往中偏激而冠以“重女”,一个人对个人价值观犹疑便必定会丧失判断力而冠以“圣母”。不知不觉我们对于角色的印象便局限在了少数经验“范式”中,先入为主的印象使得我们丧失了对角色细节的考究,使得其魅力大打折扣,同时也让部分创作者陷入了困境,最典型的就是饱受“zzzq”这种扣帽子舆论攻击的少数角色。
扩展思考:此前吵得天昏地暗的“男百合”是否也是这一现象的牺牲品,当“百合”在特定群体眼中嬗变成了柏拉图式恋爱的代名词而被擅自沿用到其他领域,是否导致了争端的形成?
联想到“扭曲”一词也由于某站知名主播的带货而被广泛地误用,以至于偏离了其指代homo系,尤其是心思细腻的少女之间人际互动关系的本意,而被“泛用”到了各类混乱的情感关系中,某种意义上也丧失了其偏爱少女的精髓,也因而导致不少争端。
延伸一下,互联网语境下是否有将人物刻板化、扁平化,将词汇概括化、简单化的特点?从以往丰富多彩的二次元萌属性到如今动辄以一两个词义被嬗变的词汇概括,似乎一个人对某事物偏执就必定会在人际交往中偏激而冠以“重女”,一个人对个人价值观犹疑便必定会丧失判断力而冠以“圣母”。不知不觉我们对于角色的印象便局限在了少数经验“范式”中,先入为主的印象使得我们丧失了对角色细节的考究,使得其魅力大打折扣,同时也让部分创作者陷入了困境,最典型的就是饱受“zzzq”这种扣帽子舆论攻击的少数角色。
扩展思考:此前吵得天昏地暗的“男百合”是否也是这一现象的牺牲品,当“百合”在特定群体眼中嬗变成了柏拉图式恋爱的代名词而被擅自沿用到其他领域,是否导致了争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