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仙洞记》所刻1241年太原府公据,察合台曾派使臣张塔剌浑持他的令旨,到他的封地太原府拘刷“诸色科目人等”。张塔剌浑应是一个懂蒙古语的汉人。“张”是很常见的汉族姓氏,“塔剌浑”为蒙古语,意为“肥胖的”。[46]使者在当地拘刷到的通《周易》道士丁丙要到察合台的驻地去。由此推测,当时在察合台身边,应当不乏汉人。[47]
我们再看普通的汉族百姓。在察合台随成吉思汗西征时,伊犁河流域已经有汉人居住。据《长春真人西游记》,1221年丘处机师徒经过阿力麻里时,当地居民对汉人有一定的了解。“九月二十七日至阿里马城。铺速满国王暨蒙古塔剌忽只领诸部人来迎。宿于西果园。土人呼‘果’为‘阿里马’,盖多果实,以是名其城。……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唯以瓶取水戴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48]
当长春真人从中亚返回中原时,他再次经过阿力麻里地区,“四月五日至阿里马城之东园。二太子之大匠张公固请曰:‘弟子所居营三坛,四百余人晨参暮礼,未尝懈怠。且预接数日。伏愿仙慈渡河,俾坛众得以请教,幸甚。’师辞曰:‘南方因缘已近,不能迁路以行。’复坚请,师曰:‘若无他事,即当往焉。’翌日师所乘马突东北去,从者不能挽。于是,张公等悲泣而言曰:‘我辈无缘,天不许其行矣。’晚抵阴山前宿。”[49]
从姓氏、对话方式、谈话内容、宗教信仰来看,这位隶属察合台麾下的大匠张公无疑为汉人。王国维推测,他就是大蒙古国时期的著名军匠首领张荣。[50]他在1218年(戊寅年)领军匠,随成吉思汗征西域诸国,主要任务是指挥下属架设桥梁。“庚辰八月,至西域莫兰河,不能涉。太祖召问济河之策,荣请造舟。太祖复问:‘舟卒难成,济师当在何时?’荣请以一月为期,乃督工匠,造船百艘,遂济河。太祖嘉其能,而赏其功,赐名兀速赤。”[51]据《长春真人西游记》,察合台在西征花剌子模国途中,曾在天山果子沟“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桥可并车”。又提到,察合台在中亚河中地区“发军复整舟梁”。[52]那些架桥开路的工程部队,主要是汉军,蒙古军人并不长于路桥工程。大匠张公(可能是张荣)所率为工程兵,他的下属至少有四百余人,住在阿力麻里城附近。
《长春真人西游记》还提到中亚地区的汉族工匠。邪米思干大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国破而来,存者四之一。其中大率多回纥人,田园不能自主,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等。其官长亦以诸色人为之。汉人工匠杂处。……师既住冬,宣使洎相公镇海遣曷剌等同一行使臣,领甲兵数百,前路侦伺。汉人往往来归依。”[53]不过,上述参加西征的汉族军官、军人、工匠可能大部分没有留在当地,而是跟随蒙古军返回了汉地。张荣及其所部就在蒙古统治者的率领下,转而攻打西夏和金朝。[54]汉人大量移住阿力麻里地区并进行农业开垦是察合台受封之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