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吧 关注:16,355贴子:306,239

回复:察合台史事四题——卒年、驻地、汉民与投下(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察合台汗国早期钱币的制造地点常出现在钱币的铭文中。有大量钱币是在一个名为“大斡耳朵”(urdu al azam)的地方制造的。研究者多认为,这个大斡耳朵指的就是察合台时期的大宫帐,当在阿力麻里或它的附近。[37]事实上,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已经多次提及这处大帐,只不过使用的是它的突厥语名称兀鲁黑额甫(Ulugh-Ef)。此书的英译者波伊勒援引巴托尔德的研究,指出:Ulugh-Ef直译是“大宫室”,ef是突厥语ev“宫室”的异文。这是察合台斡耳朵的名字。[38]ef(<ev)与蒙古语的urdu意思相当。ulugh意为“大”,与azam(大,伟大的)相对应。在察合台去世后不久,察合台汗国的后王处罚大蒙古国在河中地区的高官阔里吉思,审判地点就在兀鲁黑额甫。[39]关于这一地点的位置,最直接的资料见于《世界征服者史》。该书提到,旭烈兀率领军队西征,“当他们来到阿力麻里地区时,兀鲁黑额甫的后妃和斡儿吉纳出来欢迎他们,设宴[为他们洗尘]。”[40]很显然,大宫帐位于阿力麻里地区。这或可证明,学界关于大斡耳朵大致位置的推测无误。上引《世界征服者史》仅记载兀鲁黑额甫位于阿力麻里地区,并未提到它位于阿力麻里城内。钱币铭文排除了这个大斡耳朵位于阿力麻里城的可能性,因为但凡钱币在阿力麻里制造,都会清楚地标记阿力麻里之名。[41]那么,大斡耳朵具体会在何处呢?


IP属地:山西16楼2023-04-19 23:17
回复
      我认为它很可能就是察合台兴建的忽都鲁(Qutlugh)镇。理由有二。
      首先,打制钱币,需要工匠、工具、贵金属原材料、生产场地、储存原料和制成品的仓房,等等。很难想象,这一切是在移动的帐篷中完成的。带有“大斡耳朵”字样的钱币应是由匠人在某个较为固定的定居点制造的。从现有资料判断,这个定居点很可能是忽都鲁镇。
      第二,在大蒙古国时期,蒙古君主仍保持着游牧者四季迁徙的生活习惯。不过,他们常在一年中选择在某个定居点居住一段时间。窝阔台在和林住冬,元朝帝王在两都驻跸,都足以说明这一点。[42]察合台的忽都鲁镇,就是这样的一处定居点。根据大蒙古国时期统治者的居住习惯,他们的定居点一般不会在已有的城市中选择,往往要另择新址,建造或大或小的宫室聚落。大蒙古国时期窝阔台建和林城,元朝的忽必烈建大都城,伊利汗国的合赞、完者都兄弟建设哈赞尼牙、孙丹尼牙,莫不如此。察合台兴建忽都鲁镇,并非孤例。
      大量制造钱币的察合台汗国大斡耳朵,就是《世界征服者史》所记载的兀鲁黑额甫(Ulugh-ef),它很可能是察合台兴建的忽都鲁镇。


    IP属地:山西17楼2023-04-19 23:18
    回复
      2025-08-30 13:16: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 察合台与汉人
        13~14世纪的文献显示,察合台有汉族臣僚。在察合台的西域统治区内,生活着大量普通汉族百姓,他们主要来自察合台在汉地的封地太原府一带。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记载,察合台“有一个突厥丞相,一个叫胡只儿(Hujir)的人,在他统治末尾时拥有权势并接管朝政,和医师麦术督丁(Majd-ad-Din)一起,这个人尽他的一切能力来治疗察合台的病,表现出很大的关怀和忧虑。然而,察合台死后,其长妻也速伦下令把他们两人连同他们的子女一起处死。”[43]


      IP属地:山西18楼2023-04-19 23:24
      回复
          不过,根据《史集》的记载,这位胡只儿是汉人。在《史集》汉译本中,他的名字被译为“维即儿”,实际是同一人名。[44]《史集》载:“察合台有两个辅弼:一个名为维即儿,另一个为哈巴失阿米忒。维即儿是汉人(直译即契丹人,在当时的波斯文献中多指华北地区的汉人——引者),是察合台身边一个汉人医生的侍者。那个医生死后,他成了察合台的一个异密忽倏黑那颜的牧人。”由于他非常熟悉成吉思汗时期的历史,记下大量详细的笔记,察合台“向忽倏黑把这个汉人要了去,让他作了自己的近臣。在一个短时期内,他十分大胆地为[察合台]效力,开始有了势力,并且出了名。合罕知道他很机智,对他的机智很赞赏,因为他认为他是察合台的近臣,所以称他为维即儿。”察合台去世后,他被加上给察合台进毒的罪名而遭杀害。[45]
          《史集》关于维即儿的记载,涉及到他生平和政治作为的大量细节,史料价值高于《世界征服者史》,因此,它关于维即儿族属的记载应该更可信。《史集》不止一次提到维即儿为汉人。从上文引述《史集》的记载可知,在察合台的身边有汉人医生和汉人大臣。


        IP属地:山西22楼2023-04-19 23:32
        回复
            据《东仙洞记》所刻1241年太原府公据,察合台曾派使臣张塔剌浑持他的令旨,到他的封地太原府拘刷“诸色科目人等”。张塔剌浑应是一个懂蒙古语的汉人。“张”是很常见的汉族姓氏,“塔剌浑”为蒙古语,意为“肥胖的”。[46]使者在当地拘刷到的通《周易》道士丁丙要到察合台的驻地去。由此推测,当时在察合台身边,应当不乏汉人。[47]
          我们再看普通的汉族百姓。在察合台随成吉思汗西征时,伊犁河流域已经有汉人居住。据《长春真人西游记》,1221年丘处机师徒经过阿力麻里时,当地居民对汉人有一定的了解。“九月二十七日至阿里马城。铺速满国王暨蒙古塔剌忽只领诸部人来迎。宿于西果园。土人呼‘果’为‘阿里马’,盖多果实,以是名其城。……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唯以瓶取水戴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48]
            当长春真人从中亚返回中原时,他再次经过阿力麻里地区,“四月五日至阿里马城之东园。二太子之大匠张公固请曰:‘弟子所居营三坛,四百余人晨参暮礼,未尝懈怠。且预接数日。伏愿仙慈渡河,俾坛众得以请教,幸甚。’师辞曰:‘南方因缘已近,不能迁路以行。’复坚请,师曰:‘若无他事,即当往焉。’翌日师所乘马突东北去,从者不能挽。于是,张公等悲泣而言曰:‘我辈无缘,天不许其行矣。’晚抵阴山前宿。”[49]
            从姓氏、对话方式、谈话内容、宗教信仰来看,这位隶属察合台麾下的大匠张公无疑为汉人。王国维推测,他就是大蒙古国时期的著名军匠首领张荣。[50]他在1218年(戊寅年)领军匠,随成吉思汗征西域诸国,主要任务是指挥下属架设桥梁。“庚辰八月,至西域莫兰河,不能涉。太祖召问济河之策,荣请造舟。太祖复问:‘舟卒难成,济师当在何时?’荣请以一月为期,乃督工匠,造船百艘,遂济河。太祖嘉其能,而赏其功,赐名兀速赤。”[51]据《长春真人西游记》,察合台在西征花剌子模国途中,曾在天山果子沟“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桥可并车”。又提到,察合台在中亚河中地区“发军复整舟梁”。[52]那些架桥开路的工程部队,主要是汉军,蒙古军人并不长于路桥工程。大匠张公(可能是张荣)所率为工程兵,他的下属至少有四百余人,住在阿力麻里城附近。
            《长春真人西游记》还提到中亚地区的汉族工匠。邪米思干大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国破而来,存者四之一。其中大率多回纥人,田园不能自主,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等。其官长亦以诸色人为之。汉人工匠杂处。……师既住冬,宣使洎相公镇海遣曷剌等同一行使臣,领甲兵数百,前路侦伺。汉人往往来归依。”[53]不过,上述参加西征的汉族军官、军人、工匠可能大部分没有留在当地,而是跟随蒙古军返回了汉地。张荣及其所部就在蒙古统治者的率领下,转而攻打西夏和金朝。[54]汉人大量移住阿力麻里地区并进行农业开垦是察合台受封之后的事。


          IP属地:山西23楼2023-04-19 23:33
          回复
              从1236年(丙申年)开始,太原府成为察合台的投下封地。《元史》记载,太宗八年丙申七月,“中原诸州民户分赐诸王、贵戚、斡鲁朵。……茶合带,太原府。”[55]波斯文《史集》也记载:“太原府的阿合儿秃马儿属于了察合台。”[56]“阿合儿秃马儿”对应的汉语为“阿合探马儿”,其所指即汉语词汇“五户丝”,是投下百姓交纳给封建领主的主要贡赋。[57]
              随着分封制的确立,察合台所在的伊犁地区与太原府的联系大为加强。到宪宗蒙哥汗九年(1259)旭烈兀投下官员常德西行波斯之时,阿力麻里周围已经有很多汉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汉人主要来自太原一带。《西使记》写道,常德“西南行二十里,有关曰铁木儿忏察,守关者皆汉民。[58]关径崎岖似栈道。出关,至阿里麻里城。市井皆流水交贯,有诸果,唯瓜、蒲萄、石榴最佳。回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国。又南,有赤木儿城。[59]居民多并、汾人。”[60]并,即并州,太原的旧称;汾,为汾州,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它们都隶属于太原府。1236年太原府成为察合台的投下,只过了二十多年,到1259年,常德在阿力麻里地区就见到很多山西并、汾地区的汉人。这一变化说明:一定有很多太原府的汉人迁移到了察合台的西域辖地。这种人口流动应与太原府成为察合台的投下封地有直接的关系。据研究,察合台在太原路的封户有47330户,占当地总户数的62%。[61]一部分当地人口迁移到察合台的西域封地不足为奇。


            IP属地:山西24楼2023-04-19 23:34
            收起回复
                根据《东仙洞记》1241年太原府公据,察合台向太原府派出使臣,拘刷“诸色科目人等”。此处的“诸色科目人”应当是指具有一技之长的艺能之士,如工匠、医生、僧道、术士等等。符合条件的人员被找到后,要到西域中亚为察合台提供专门的服务。丁丙就是被选中的人员之一,他通《周易》。据《东仙洞记》碑文下截,他又被称为“丁先生”。“先生”在当时多指道教徒。公据中提到他的门人崔志遇、燕慧童、岳先生、吕先生等,又多见于碑文的下截,被称为“本洞住持化缘立石道众燕慧童、杜志玄、吕奉文、崔志遇”,东仙洞的洞主为超然子王志安。这些都能够说明,丁丙和他的弟子都是道士。
                察合台派使者到汉地投下拘刷“诸色科目人”的做法,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大蒙古国统治者与宗教人士、术士、医生的交往。蒙古人素来重视掌握匠作技术或者通养生、医术、占卜术的人员。其具体表现是:蒙古人不杀工匠战俘,成吉思汗、窝阔台父子重用精通占卜之术的耶律楚材,尊重道长丘处机、李志常和医生郑景贤等。[62]根据《东仙洞记》,察合台对此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派遣专使到自己的投下地,寻找这样的人员。此外,当地的道士要为他祈祷祝寿。这和后来蒙古统治者们对各种宗教职业者的要求完全一致。


              IP属地:山西25楼2023-04-19 23:34
              回复
                  四、 察合台对太原府的管控
                  据《元史·太宗纪》,丙申分封后,为了限制投下领主的权力,窝阔台根据耶律楚材的建议,“命各位止设达鲁花赤,朝廷置官吏收其租颁之,非奉诏不得征兵赋。”[63]可是,我们注意到,察合台对太原府的管辖权很大,并不像《元史》所说,仅仅派遣达鲁花赤而已。
                  根据前引《冀国公郝公神道碑铭》:“自丙申岁分河东为皇兄二大王分地,官吏随地所属。公[郝和尚拔都]以壬寅岁朝王于西域感匣之帐殿。留数月,王甚喜,及还,赐名马十乘……”[64]自1236年划太原路为察合台封地,“官吏随地所属”,太原府的官员改隶察合台。一些重要的官员要到西域察合台的驻地朝见。


                IP属地:山西26楼2023-04-19 23:35
                回复
                  2025-08-30 13:10: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加强西域和汉地之间的联系,察合台命下属设立驿站,开辟驿道。[65]驿道首先贯通的是西域到河西走廊的部分。“戊子(1228),皇兄命公[按竺尔]镇删丹(今甘肃山丹县),怀徕新附,置驿张掖、酒泉至玉关,通道西域。”[66]河西走廊通往山西地区的驿站应是此后设置的。至元年间,这些驿站归察合台后王阿只吉使用。《经世大典·站赤二》记载,至元十八年(1281)四月二十九日,由于“旧站消乏,不能增新站物力”,元世祖曾下令赈济这些驿站,并且重申,“彼处站赤,乃茶合䚟兄所立。今朕增与物力,专令递运租赋,除朕以急速事遣使外,不以是何昆弟使臣,此站毋得行。”[67]这里提到的茶合䚟兄并非察合台本人。窝阔台称察合台为“阿哈”(蒙古语“兄长”)。以后的历代大汗皆称其继承人为察合台阿哈,即所谓察合台兄。[68]关于这次调整驿站之事,又见《元史·世祖纪八》至元十八年四月,“甲午,命太原五户丝就输太原。自太和岭(在今山西代县雁门关乡)至别十八里置新驿三十。”[69]《元史》所述立新站的时间为至元十八年四月甲午,据《辽宋夏金元五朝日历》,这一天正是二十九日。[70]《经世大典·站赤二》提到的“新站”和此处的“新驿”一致。《经世大典·站赤二》和《元史》的记事完全相同。《元史》同时提到“命太原五户丝就输太原”。太原的五户丝属于察合台家族,这与上引《经世大典·站赤二》关于赈济旧站运送察合台家族租赋的记载吻合。由此可知,从察合台时期直到元世祖统治中叶,察合台家族都着力维持西域与汉地投下的驿站,以保持交通的顺畅。


                  IP属地:山西27楼2023-04-19 23:36
                  收起回复
                      按照大蒙古国的制度,蒙古权贵可以向自己的投下派遣达鲁花赤,获取五户丝等法定的权益。[71]除此之外,蒙古领主和他们派遣的达鲁花赤还会凭借自己的权贵地位,干预投下的各种事务。[72]
                      《东仙洞记》1241年太原府公据表明,当时察合台对太原府的管控是直接而有效的。文中提到了几位太原府、县的官员,值得在此讨论。先看太原府的官员:都宣差忔力术那延。那延即蒙古语noyan,意为“官员、官人”。[73]“宣差”在大蒙古国时期常常是达鲁花赤的代称。都宣差相当于大达鲁花赤(蒙古语为yeke daruγači),应是当地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官员。忔力术的具体事迹待考。由于他在太原府地位最高,应是察合台直接派遣的官员。丁丙要求太原府给他留在东仙洞的弟子们公据,享受优待。忔力术和其他官员同意了丁丙的请求。以公据的形式,告知交城县达鲁花赤、管民官、东仙洞大户头目人等,“这丁丙的门人崔志遇等,东仙洞与二大王祝寿,依旧住坐,并不得取要分毫差发,及禁约诸色人等侵耗搔扰欺负。如有违犯之人,拖拽前来取问。”由此可见投下官员的权力之大。
                      在太原府公据末尾签押的官员有“东总管石抹”。从姓氏石抹判断,应是契丹人。太原府总管出自石抹家族,又见于《元史·世祖纪三》至元二年十月,“敕顺天张柔、东平严忠济、河间马总管、济南张林、太原石抹总管等户,改隶民籍。”[74]《元史》此处列举的多是华北的重要世侯,石抹总管位列其中,可知该家族在太原地区的重要地位。世祖朝前期担任河中府船桥水手军总管的契丹人石抹按只,“世居太原”,应当出自这个家族。[75]关于石抹家族治理太原府的较早记载,见于王博文撰写的《栖真子李尊师墓碑》。在窝阔台汗统治前期,太原保真观道长栖真子李志明得到当地官员的邀请,住持太原的另一座重要道观,“府尹石抹公及道录智公,以保真狭隘,疏请师住持天庆故宫。”[76]《东仙洞记》公据中的石抹总管很可能是石抹寿僧。据前引《冀国公郝公神道碑铭》记载,曾任太原等处五路万户的郝和尚拔都,将长女嫁给太原路总管石抹寿僧。[77]此人的名字又见于陕西泾阳《复建十方重阳延寿宫碑铭》。石抹寿僧的妻子是重建延寿宫的功德主之一。在题名中,石抹寿僧的官衔为“宣授太原府总管、千户”。[78]“复建十方重阳延寿宫碑”虽然立于1251年(大蒙古国辛亥年),但碑文的撰写者是主持编纂道教大藏经《玄都宝藏》的著名道士秦志安。秦志安卒于1244年。[79]石抹寿僧的妻子对重阳延寿宫的赞助当在此前。依此推测,石抹寿僧任太原府总管的时间与此时当相差不远。从窝阔台汗初年到元世祖至元二年,我们可以看到石抹家族在太原执掌地方权力的时间之长。不过,“东总管”的官衔颇难索解。这一官名又见于碑文第二截助缘题名的“东总管都管逯德昌”。详情待考。


                    IP属地:山西28楼2023-04-19 23:37
                    回复
                        在助缘题名中,提到了交城县长官覃山秀。此人应当就是《元史》中有传的谭澄。清代大学者钱大昕早就根据传世文献和蒙元时期的石刻资料指出,谭澄家族的姓氏实为“覃”,谭澄和他的父亲谭资荣生前的记载都写为覃澄、覃资荣。[80]大德、至大年间,姚燧为覃澄撰写神道碑,将“覃”写为“谭”。[81]这一改动直接影响了《元史》。根据谭澄的碑传资料,大蒙古国时期,交城县令的职务,在覃家世袭,“国初为制,皆世其官,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父兄存,将传子弟者,亦惟命。”[82]覃澄的父亲覃资荣、叔叔覃资用先后任交城令,覃资用死后,覃澄继任,时为1236年,覃澄19岁。这一年正好是大蒙古国进行投下分封的丙申年,交城县所属的太原路成为察合台的投下封地。覃澄努力学习蒙古语,以便和察合台派来的达鲁花赤直接交流。“太宗之八年丙申,州县守令上皆置监,动惟国言,公不能也,而受成说译人。虑其见欺,乃私与国言者游,日熏而月聒之,满岁而悉能精晓。他日郡议,不资用译,应务无滞。人悉异其不学而至。”[83]这里提到的交城县令之上设置的监县,应当就是《东仙洞记》助缘题名中位列最后的“宣差交城县达鲁花赤押剌浑”。其具体事迹尚待考索。
                        覃澄担任交城县令一直到蒙哥汗甲寅年(1254),“岁甲寅,世祖渊龙平大理还,[覃澄]始入见,嘉其举趾凝重,出话慎详,留居藩府,官而不名。以其弟山阜代为县。”[84]在覃山阜1254年担任交城县令之前,一直由覃澄任此职。那么,《东仙洞记》中的“交城县长官覃山秀”应当就是覃澄。他本名山秀,后来改名为澄。山秀、山阜,兄弟二人的名字亦可呼应。


                      IP属地:山西29楼2023-04-19 23:38
                      回复
                          综上,在得到太原府封地后,察合台在西域驻地召见太原的重要官员。他没有改变太原府的基本统治秩序,认可已经掌握地方行政权力的大家族对当地的治理权。不过,他也向当地派遣代表领主利益的达鲁花赤等监督官员。此外他还通过派遣使者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一些特定需求。


                        IP属地:山西30楼2023-04-19 23:39
                        回复
                            本文论证了察合台的卒年为1242年,很可能是在1242年的年中,比窝阔台晚去世七个月。察合台的驻地忽牙思在今新疆霍城县克干河以东,伊犁河以北。察合台汗国钱币上的“大斡耳朵”与波斯文史籍的Ulugh-ef为同地,很可能是察合台新建的忽都鲁镇。察合台身边不乏汉族官员。在太原府成为察合台的投下封地后,不少当地汉人迁移到察合台直接统治的中亚地区。察合台认可了已经掌握太原府行政权力的大家族对当地的治理权。同时,他向当地派遣达鲁花赤等监临官,还派使臣调查当地的艺能之士,征召到他的西域驻地。


                          IP属地:山西31楼2023-04-19 23:39
                          回复
                              附注暂略


                            IP属地:山西32楼2023-04-19 23:43
                            回复
                              2025-08-30 13:04: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全文转载完毕!


                              IP属地:山西33楼2023-04-19 23: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