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吧 关注:408,581贴子:1,728,589

用进废退和适者生存 谁是谁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学的时候就是学习适者生存是正确的
可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
譬如:现在科学普遍认为高度近视具有遗传性,可是按照适者生存理论
父母后天获得的特性是不会影响遗传的,
近视遗传应该是基因突变而和父母的后天形成没有任何关系。
可是实际上这种后天形成的特性被遗传了
这难道不是用进废退吗?


1楼2010-07-19 14:36回复
    高度近视是先天的


    2楼2010-07-19 15:33
    收起回复
      2025-09-01 12:55: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另外在最近一期生物学杂志上看到了类似的内容,达尔文自身并不否认获得性遗传,他本人亲口说过此事。现代拉马克主义和现代达尔文主义的相互补充,才能解决很多问题。当年用细菌印膜(用词不太准,大概是这个意思)证明抗青霉素突变株的突变早于青霉素诱导的精典实验,现在证明不是对于一切微生物都试用的。当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最后一版中写到:"我的那些结论后来被人做了很大歪曲,好像是我将物种饰变完全归因于自然选择。我恐怕有必要在这里指出,这本书的第一版和以后的几版中,我曾在最明显的地方,即绪论的结尾处写下这样的话:‘我确信自然选择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修饰方式。’这也于事无补,误解的力量太顽固,太强大了"。现在的研究已经逐渐表明,获得性遗传在进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远远比我们所认识的要大的多!现在人们正在努力将获得性遗传和自然选择纳入到一个框架当中。再想想达尔文当年的话,真的是智者。


      6楼2010-07-19 17:02
      回复
        回复:6楼
        http://tieba.baidu.com/f?kz=741681098


        8楼2010-07-19 17:29
        回复
          回复:8楼
          我找到原文了,生物学通报2010年2
          不是你连接里那那个,而是很多严谨的实验,获得性遗传已经被大量实验证实了,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存不存在获得性遗传”,而是“获得性遗传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和经典遗传相比,影响的比例究竟能占多少。”


          9楼2010-07-19 18:01
          回复
            拉马克的归来 —对达尔文主义的再审视
            李启剑 ,李    越
            (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 ) ( )
            摘    要:适应性突变 adaptivemutation 和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的新进展为拉马克主张的“获得性遗传 ”提供了
            越来越多的证据 ,暗示它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作用可能远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大的多。这虽然与新达尔文主义相
            左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经典达尔文主义:作为“自然选择 ”的重要补充 ,“获得性遗传 ”至少应视作一个辅助的机
            制而纳入“达尔文框架 ”中。这种建立在多元论基础上的进化观正是达尔文留给后人最重要的遗产。
            关键词:达尔文主义; 拉马克主义; 适应性突变; 表观遗传学
            ( )
            中图分类号:Q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 - 9632 2010 02 - 0055 - 03


            10楼2010-07-19 18:21
            回复
              2 适应性突变 adaptivemutation
              自 20世纪 40~50年代以来,Luria和 Delbrück的波
              动实验,Lederberg等的影印实验和 Neweombe的重涂布实
              验都证明细菌的某些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与选择条件无
              关。而后此结论被扩大和推广,成为新达尔文主义的基础
              之一:自然界中的所有突变都是随机发生的,自然选择对
              自发突变的频率没有直接影响。
              然而,这种传统观点也受到了强硬的置疑。Cairns等
              在 Natur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突变体的起源 The origin of
              mutants 的文章,报道了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在非
              致死的选择条件下,对细胞生存有利的突变发生频率远高
              于随机突变的预期值,而中性突变的频率则未见异常。他
              们还认为这种突变是与选择条件密切相关的,即具有一定
              的定向性,因此称之为适应性突变 adaptive mutation 或
              定向突变 directedmutation 。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其它多类微生物中也发现适
              应性突变的现象,如酵母菌属 Sacchromyces 、假丝酵母属
              Candida 、沙门菌属 Salmonella 、芽孢杆菌属 Bacil
              lus 、假单孢菌属 Pseudomonas 、梭菌属 Clostridium 等
              而其涉及的生物功能也十分广泛,包括乳糖、水杨苷、酚类
              等碳源物质利用的缺陷型,色氨酸、甲硫氨酸、组氨酸、半
              胱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天冬氨酸、腺嘌呤等物质的生
              物合成缺陷型,对缬氨酸、四环素、重金属离子的抗性等
              适应性突变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日趋得到认可。经
              证实,起初认为此类突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定向性或者选
              择条件的依赖性之假说是不能成立的 ,而作为最广为接
              受的适应性突变被定义为“在非致死选择条件下,非分裂
              或缓慢生长的细胞产生突变的现象,其中至少有的突变允
              许细胞针对该选择环境而生长 ”。
              适应性突变虽然已经得到众多实验证据的支持,但其
              机理仍不明朗,于是各种试图解释该现象的模型不断涌
              现,而各模型之间的争论也是此起彼伏。其中影响最大
              争论也最激烈的有以下三个:“局域超突变模型 ”,“广域
              压力诱导突变模型”和“扩增 -突变模型” 。
              “扩增 -突变模型”认为适应性突变的产生是在自然
              选择作用下的一个标准的“达尔文 ”过程:首先,在生长受
              限的条件下,本来就存在于群体中的目标位点处发生了基
              因扩增的少量大肠杆菌个体具有生长优势;然后,上述个
              体中,在目标位点具有回复突变的个体 回复子 又进一
              步体现出“达尔文”优势;最终,在群体中出现由单倍体回
              复子并长成菌落 。换句话说,所谓的适应性突变现象不
              过是基因扩增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而已,不涉及突变率的
              改变。可见,“扩增 - 突变模型 ”是基于新达尔文框架下
              对适应性突变可能成立的一种解释。


              12楼2010-07-19 18:26
              回复
                相反,“局域超突变模型 ”和“广域压力诱导突变模
                型”虽然对适应性突变的主要来源观点上似乎相左,但二
                者在实质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都认为大肠杆菌 FC40
                在非致死选择条件下产生的适应性突变是在一系列生化
                过程的介导下,由一种 DNA聚合酶 PolⅣ 对 DNA进行
                低精度复制的结果。这种突变率的暂时性提高,不仅显现
                于那些缺陷性位点 目标位点 ,也同时表现于细菌其余
                的整个基因组中,因此不具有定向性或选择条件特异性。
                就进化观而言,“局域超突变模型 ”和“广域压力诱导突变
                模型”亦基本相同,即认为适应性突变虽然没有明确的方
                向,但通过内部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机制,生物体可以
                暂时改变其突变率以提高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程度 。
                “扩增 -突变模型”本着与“局域超突变模型 ”和“广
                域压力诱导突变模型”截然相反的进化观,针尖对麦芒地
                争论不休。以大肠杆菌为主要材料的大量适应性突变相
                关实验显示,与“扩增 - 突变模型 ”相对而言,“局域超突
                变模型”和“广域压力诱导突变模型 ”及其进化观具有更
                多依据 。除了经典的以大肠杆菌 FC40及其衍生菌株
                为材料外,越来越多源自其他系统的研究成果在这场
                “适应性突变机制”之争中也发挥了不可多得的作用。在
                以经过处理的假单胞菌菌株 Pseudomonas putida PaW85
                为载体的实验系统 Phe系统 以及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
                反式调节基因 purR的超阻遏突变体 purR建立的 purR实
                验系统中所获得的一系列结果,不仅一致支持“局域超突
                变模型”和“广域压力诱导突变模型 ”的进化观,而且进一
                步显示其适普性 。近 20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适应
                性突变虽然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但暗示着与目前“综合
                进化论”相左的进化观:作为对其生存环境的响应,生物
                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相互协作的生理生化过程,至少在一定
                程度上暂时改变了自身的突变率以提高对外界的适应度。


                13楼2010-07-19 18:27
                回复
                  2025-09-01 12:49: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 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Waddingtong首次提出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 Hol2
                  liday指出它是与遗传学 genetie 相并行的分枝学科,已
                  逐渐得以发展。其研究旨在探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
                  不表现在 DNA序列上的基因功能的可遗传改变,即所谓
                  的表观遗传,是与我们所熟知的经典孟德尔遗传决然不同
                  的一种遗传方式,前者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而主要通
                  过 DNA甲基化、翻译后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RNA编
                  辑、小 RNA调控等机制来实现 。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被越来越多学者所重视并且逐渐
                  走入公众的视线,除了因为它与各种人类的遗传性疾病的
                  病因学和预防、治疗密切相关外,更重要的是新研究成果
                  显示表观遗传与上述的“适应性突变 ”类似,多少具有一
                  点“拉马克”的灵魂,也使我们对新达尔文主义产生了更
                  多的反思。
                  然而,适应性突变的研究集中于诸如大肠杆菌等微生
                  物,其繁殖方式使亲本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易于在后代中持
                  续。相反,表观遗传学研究则多取材于以有性繁殖为主的
                  真核后生生物,若能为“获得性遗传 ”提供支持的话,那么
                  除了像适应性突变式的性状改变受到环境的后天影响外,
                  还必须保证这种“获得的”性状能够在后代中稳定遗传。
                  与表观遗传相关的性状改变是否能受到环境的后天
                  影响呢?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不乏实例,Weaver等的试
                  验 尤为瞩目。他们把大鼠母亲分为有高舔 /拭行为
                  licking/grooming, LG 和弓身 - 哺育行为 arched2back
                  nursing, ABN 的“尽责妈妈 ”以及相对的低 LG2ABN的
                  “糊涂妈妈”,然后让两组大鼠母亲同时抚养刚出生的幼
                  鼠 其中分别包括亲生的和非亲生的 。结果发现,无论
                  是否亲生,受照顾程度较高的一组小鼠成年后也具有高的
                  LG2ABN,相反,受照顾程度较低的则长大后则表现出较
                  低的 LG2ABN特征,这有力的验证了之前 Meaney等的结
                  论,即母鼠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后天因素强烈地影响幼
                  鼠,而且这种对性状的影响可以是长远的。试验还进一步
                  证实幼鼠在刚出生不久这段时间是具有可塑性的。母鼠
                  的舔 /拭行为和弓身 -哺育行为不但可以上调 NGFI2A 一
                  种转录因子 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还能促进糖 肾上腺 皮
                  质激素受体 glucocorticoid receptors, GR 基因第一个外显
                  子的去甲基化,从而促进 GR的表达。因为 GR的表达程
                  度对幼鼠最终也表现出高 LG2ABN行为具有关键作用,
                  所以这就解决了母鼠的照料是如何影响幼鼠的机制问题。
                  可见,上述幼鼠后天“获得性 ”性状并不涉及遗传物质的
                  改变,而主要是通过“DNA甲基化 /去甲基化 ”这一典型的表观遗传修饰而实现的。


                  14楼2010-07-19 18:30
                  回复
                    既然表观遗传现象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那么它能
                    遗传吗? 表观遗传改变可以在细胞分裂时由母代传递给
                    子代细胞,例如肌肉细胞分裂,或者癌细胞增生形成肿瘤,
                    但以前认为这些变化都会在生殖细胞形成时通常会被抹
                    去。不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某些情形下,表型突变
                    epimutation 并不会被抹去。这种现象已经能从对植物、
                    果蝇和酵母的研究获知。在哺乳动物中,较令人信服的首
                    例是 Whitelaw等在 Nature上发表的小鼠实验。他们采用
                    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自交小鼠系为材料,观察鼠皮毛颜色
                    的变化。按理说色型应该完全相同,但结果不然,毛色差
                    异表现为黄色到各种颜色的杂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母
                    鼠的影响,而几乎与父鼠无关。进而发现皮毛的颜色明显
                    依赖于在控制皮毛颜色基因 agouti上游的调节 DNA片断
                    的甲基化程度 。换句话说,皮毛颜色的性状取决于母
                    鼠中的这种甲基化状态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生殖细胞被
                    传递到后代之中。
                    DNA并不是唯一的遗传信息载体,表观遗传修饰至
                    少有一部分是能被遗传的,这一观点也日趋被认可。一些
                    表观遗传修饰的保护机制逐渐被发现,比如对小鼠
                    mouse 的实验表明,一种叫 stella的蛋白质能够有效的
                    保护卵子中的部分基因的甲基化修饰,从而使这种标记能
                    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 ,类似的例证在更多地见于植
                    物 。后天的影响能在亲代中造成持续的表观遗传修
                    饰,并表现为一定的性状改变;再则这种后天获得的性状
                    至少有一部分能被遗传。可见,上述众多研究成果已为表
                    观遗传具有一定的“获得性遗传 ”特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
                    证据支持,而这种“拉马克 ”式的遗传方式在生物进化中
                    究竟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这将取决于它与经典的遗传
                    现象相比,比例究竟能占多少。


                    15楼2010-07-19 18:31
                    回复
                      以上,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也希望生物吧的生物人科学的看待获得性遗传,而不仅仅是一味嘲笑否定的态度


                      17楼2010-07-19 18:34
                      回复
                        汗,我发那个帖子是为了给你看对这种观点的批判。


                        18楼2010-07-19 19:12
                        回复
                          恩恩,了解,谢谢~~~O(∩_∩)O~


                          19楼2010-07-19 22:27
                          回复
                            • 61.134.11.*
                            已转帖至进化论吧,欢迎过去讨论,liangmi01 转帖的内容是个很好的话题


                            20楼2010-07-20 00:08
                            回复
                              2025-09-01 12:43: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1.134.11.*
                              “抗性等适应性突变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日趋得到认可”
                              据我所知,没有这么多的认可,不知道您是否可以提供参考文献出处?
                              不知道观察者是怎么判断这是“适应性突变”模式还是经典的“随机变异加自然选择”模式
                              而上文提到的表观遗传学的例子,只是提到了母鼠的行为可以影响小鼠的基因表达,没讲到世代间的遗传,为“适应性突变”提供了一个很遥远而间接的可能性,而没有完整模型和实例验证,还没有到“用进废退”的程度,没有“定向性”的证据出现
                              最后,请注意我只是持保留意见,如果后续有更完善的证据出现,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不过就目前的观察来看,即使仅凭经典的“随机变异加自然选择”机制,足以产生目前观察到的演化现象,所以这种“适应性突变”即使存在,权重也是不会太大的。当然,不失为对演化机制的重要补充。


                              21楼2010-07-20 00: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