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见于老年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肿大及功能障碍是其常见临床表现。KOA属于中医学“痹证”“骨痹”范畴,轻中度的KOA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多数可以获得良好效果。耳穴贴压是中医治疗KOA的常用方法,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运动功能。腕踝针疗法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引起的疼痛。药罐疗法具有疏通经络及调和气血的作用,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我们采用耳穴贴压联合腕踝针及药罐治疗轻中度KOA患者54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4例,男16例、女38例。年龄53~72岁,中位数59.5岁。均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KOA门诊患者。病程3~51个月,中位数23.5个月。
1.2纳入标准①符合KOA诊断标准;②Kel1.gren—Lawrence影像学分级_1为Ⅱ级或Ⅲ级;③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OntarioandMc—Master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120分;④行走50m后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3—8分。
1.3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②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者;③合并皮肤病者;④过敏体质患者;⑤精神病患者;⑥正在接受其他KOA疗法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耳穴贴压耳穴取患侧膝穴、皮质下穴、神门穴及交感穴。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5cm×0.5cm胶布中间,贴于选取的穴位上(图1),早中晚各按压1次,每次每穴按压3~5min,以局部出现酸痛感为度,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1.2腕踝针采用张心曙等的腕踝针疗法,将踝部纵行分为6个区,内侧自后向前分别为下1、下2及下3区,外侧自前向后分别为下4、下5及下6区。取患侧下4区,常规消毒后,用0.25mm×25mm的无菌针灸针与皮肤30°角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刺入皮下浅层,感觉针下松软且患者无酸麻胀痛感时,使针体自然垂倒,贴近皮肤表面缓慢进针50mm,最后川医川胶布固定外露的针尾(图2)。嘱患者适度活动患侧踝关节并正常站立或行走,出现不适立即调整针刺办向,直至活动过程无明显不适离开。留针2d后拔针,局部消毒,用无菌敷贴覆盖,隔5d后进行下一次治疗,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留针期问,嘱患者禁止进行剧烈活动,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出现不适立即来院治疗。
2.1.3药罐将红花、赤芍、艾叶、川芎、当归和丹参各30g装入纱布袋内,置于电饭锅中,加入5L温开水,将竹罐用温水浸泡15min后也放人电饭锅内煎煮30min,待竹罐吸收药物后,关闭电源。取阳陵泉穴、犊鼻穴、足三里穴、内膝眼穴及鹤顶穴,必婴时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加取阿足穴(图3)。每次留罐15min,每日次,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指导患者加强患侧股四头肌功能锻炼,避免进行极度屈膝或下蹲、爬楼梯及爬III等损伤膝关节的运动。
2.2疗效评价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3个测定患者的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行走50in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societyscore,KSS)。
3结果 54例患者中5例中断治疗,其中3例行走时踝关局部异物感中断治疗、2例膝关节皮肤过敏中断治疗,其余49例均完成治疗。49例患者巾7例失访,其余42例均获3个月的随访。治疗结水后3个月,所有扶得随访患行的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及行走50113后膝关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KSS评分较治疗增高(表1)。
4讨论耳穴贴压、腕踝针及药罐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中医治疗KOA的方法较多,多数可以获得良好镇痛效果,但有关耳穴贴压联合腕踝针及药罐治疗的多模式镇痛则较为少见。
中医学认为,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口问》中载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贴压疗法具有疏通经络及调理气血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KOA等疾病。本研究所选取的4个耳穴,膝穴主要治疗膝部疾病,皮质下穴、神门穴及交感穴主要治疗各种疼痛,4穴共奏疏通经络、解痉镇痛及调节脏腑阴阳等作用。
十二皮部是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走行分布划分的区域,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素问·皮部论》:载有“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经脉在腕关节及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而腕踝针的12个刺激点均分布在腕关节及踝关节附近,因此针刺腕关节及踝关节附近的皮肤可以调整脏腑和经络的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下4区进行浅刺,属于远道取穴法,符合针灸取穴“上病下取”的原则,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及解痉镇痛的作用。沿皮下由肢体远心端向近心端平刺,可以激发卫气,达到针向病所的目的。
药罐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竹罐是药罐疗法最常用的罐具,将竹罐在一定温度的药液中充分浸泡后在特定部位拔罐,可以使药物透过张开的毛孔渗透到局部组织内,而竹罐自身的温度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因此采用浸泡过活血化瘀中药液的竹罐进行拔罐,可以起到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等作用。膝关节是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及足太阴经的经筋聚集之处,选取其附近的阳陵泉穴、犊鼻穴、足三里穴、内膝眼穴、鹤顶穴及阿是穴进行药罐治疗,可以起到祛瘀通络、扶正祛邪及蠲痹止痛等作用。本组患者治疗结果显示,耳穴贴压联合腕踝针及药罐治疗轻中度KOA,可以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及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4例,男16例、女38例。年龄53~72岁,中位数59.5岁。均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KOA门诊患者。病程3~51个月,中位数23.5个月。
1.2纳入标准①符合KOA诊断标准;②Kel1.gren—Lawrence影像学分级_1为Ⅱ级或Ⅲ级;③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OntarioandMc—Master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120分;④行走50m后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3—8分。
1.3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②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者;③合并皮肤病者;④过敏体质患者;⑤精神病患者;⑥正在接受其他KOA疗法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耳穴贴压耳穴取患侧膝穴、皮质下穴、神门穴及交感穴。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5cm×0.5cm胶布中间,贴于选取的穴位上(图1),早中晚各按压1次,每次每穴按压3~5min,以局部出现酸痛感为度,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1.2腕踝针采用张心曙等的腕踝针疗法,将踝部纵行分为6个区,内侧自后向前分别为下1、下2及下3区,外侧自前向后分别为下4、下5及下6区。取患侧下4区,常规消毒后,用0.25mm×25mm的无菌针灸针与皮肤30°角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刺入皮下浅层,感觉针下松软且患者无酸麻胀痛感时,使针体自然垂倒,贴近皮肤表面缓慢进针50mm,最后川医川胶布固定外露的针尾(图2)。嘱患者适度活动患侧踝关节并正常站立或行走,出现不适立即调整针刺办向,直至活动过程无明显不适离开。留针2d后拔针,局部消毒,用无菌敷贴覆盖,隔5d后进行下一次治疗,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留针期问,嘱患者禁止进行剧烈活动,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出现不适立即来院治疗。
2.1.3药罐将红花、赤芍、艾叶、川芎、当归和丹参各30g装入纱布袋内,置于电饭锅中,加入5L温开水,将竹罐用温水浸泡15min后也放人电饭锅内煎煮30min,待竹罐吸收药物后,关闭电源。取阳陵泉穴、犊鼻穴、足三里穴、内膝眼穴及鹤顶穴,必婴时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加取阿足穴(图3)。每次留罐15min,每日次,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指导患者加强患侧股四头肌功能锻炼,避免进行极度屈膝或下蹲、爬楼梯及爬III等损伤膝关节的运动。
2.2疗效评价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3个测定患者的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行走50in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societyscore,KSS)。
3结果 54例患者中5例中断治疗,其中3例行走时踝关局部异物感中断治疗、2例膝关节皮肤过敏中断治疗,其余49例均完成治疗。49例患者巾7例失访,其余42例均获3个月的随访。治疗结水后3个月,所有扶得随访患行的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及行走50113后膝关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KSS评分较治疗增高(表1)。
4讨论耳穴贴压、腕踝针及药罐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中医治疗KOA的方法较多,多数可以获得良好镇痛效果,但有关耳穴贴压联合腕踝针及药罐治疗的多模式镇痛则较为少见。
中医学认为,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口问》中载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贴压疗法具有疏通经络及调理气血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KOA等疾病。本研究所选取的4个耳穴,膝穴主要治疗膝部疾病,皮质下穴、神门穴及交感穴主要治疗各种疼痛,4穴共奏疏通经络、解痉镇痛及调节脏腑阴阳等作用。
十二皮部是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走行分布划分的区域,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素问·皮部论》:载有“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经脉在腕关节及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而腕踝针的12个刺激点均分布在腕关节及踝关节附近,因此针刺腕关节及踝关节附近的皮肤可以调整脏腑和经络的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下4区进行浅刺,属于远道取穴法,符合针灸取穴“上病下取”的原则,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及解痉镇痛的作用。沿皮下由肢体远心端向近心端平刺,可以激发卫气,达到针向病所的目的。
药罐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竹罐是药罐疗法最常用的罐具,将竹罐在一定温度的药液中充分浸泡后在特定部位拔罐,可以使药物透过张开的毛孔渗透到局部组织内,而竹罐自身的温度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因此采用浸泡过活血化瘀中药液的竹罐进行拔罐,可以起到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等作用。膝关节是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及足太阴经的经筋聚集之处,选取其附近的阳陵泉穴、犊鼻穴、足三里穴、内膝眼穴、鹤顶穴及阿是穴进行药罐治疗,可以起到祛瘀通络、扶正祛邪及蠲痹止痛等作用。本组患者治疗结果显示,耳穴贴压联合腕踝针及药罐治疗轻中度KOA,可以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及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