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自己以前做过的一些笔记,一厚叠纸张掂在手里,感觉到了知识的厚重,遂生出一种愉悦之感;进而感慨如果能一直坚持做笔记,到自己五六十岁时候该能学下多少东西!这种快乐之感没持续多久,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并不曾重新看过这些笔记,尽管当时第一次记下它们时心里确实决定要看第二遍的。一直以来,我不过是为记笔记而学习,那些喜悦之感是虚假的外衣,其实质根本经不起推敲。
关于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愚以为一字以蔽之:懒。大概因为心里觉得把字写到纸上后,这些东西就静静的呆在那里,仿佛需要它们的时候就会嗖的一下蹦出来,自欺欺人而已。这就像是亲眼目睹路见不平,却没有挺身而出的勇气,只是暗自在心里批判一番,抑或是跟旁边的看客争论,酣畅淋漓,仿佛自己置身其中,来获得一种参与感,亦自欺欺人而已。再比如伍子胥问夫差“已忘勾践杀父之仇乎?”,刚开始百试百灵,时间一长产生抗体,便招致祸患引火烧身。为求便捷而守一言,可恒久乎?弟子问孝,夫子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圣人之所以为圣,于此可见乎?
所以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之法,无他,去懒病耳。去懒病之要在于克己,简单点说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例如喜欢赖床,便每天强迫自己早起,如果能战胜犯懒的念头,便是胜利;又如在开心到得意忘形的时候,强迫自己想悲哀的事,当别人问“君当喜,何有忧色?”时,便是胜利;长此以往,必然会有他人不知而己独知之处,这就叫“得”。懒者无得,克己者有得。
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这“不息”,便知懒者不可为君子。但勤者亦不可徒恃己勤而安于小成,从而难以立身精进,是为可惧,故一并记之。
关于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愚以为一字以蔽之:懒。大概因为心里觉得把字写到纸上后,这些东西就静静的呆在那里,仿佛需要它们的时候就会嗖的一下蹦出来,自欺欺人而已。这就像是亲眼目睹路见不平,却没有挺身而出的勇气,只是暗自在心里批判一番,抑或是跟旁边的看客争论,酣畅淋漓,仿佛自己置身其中,来获得一种参与感,亦自欺欺人而已。再比如伍子胥问夫差“已忘勾践杀父之仇乎?”,刚开始百试百灵,时间一长产生抗体,便招致祸患引火烧身。为求便捷而守一言,可恒久乎?弟子问孝,夫子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圣人之所以为圣,于此可见乎?
所以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之法,无他,去懒病耳。去懒病之要在于克己,简单点说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例如喜欢赖床,便每天强迫自己早起,如果能战胜犯懒的念头,便是胜利;又如在开心到得意忘形的时候,强迫自己想悲哀的事,当别人问“君当喜,何有忧色?”时,便是胜利;长此以往,必然会有他人不知而己独知之处,这就叫“得”。懒者无得,克己者有得。
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这“不息”,便知懒者不可为君子。但勤者亦不可徒恃己勤而安于小成,从而难以立身精进,是为可惧,故一并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