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写出我亲身经历过的感觉和应对方法,希望有帮助。
一、常见反应
1.胸闷气短:感觉胸口堵堵的,完全抬不起气。
2.咽喉感觉有硬块堵住
3.心悸;感觉像要掉出来
4.胃疼:感觉有灼烧感,胀气,嗳气,消化不良,一会又腹泻
5.背疼:心脏紧张就会背疼
6.耳鸣:睡觉前特别响,越紧张越响。
7.头晕,头疼
8.四肢随机发麻
以上都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不用稍微不舒服就去检查,安放几天你会发现难受的部位变了,你会确定之前的不适感是焦虑造成的。将难受的感觉记录下来,下次同样的感觉出现你就会觉得它毫无威胁。虽然我知道发生不适后希望就医的想法很难控制,多出去散步或者接触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会明显减轻这种想法。
二、衍生的反应
超级敏感的听觉系统
1.怕噪声,感觉声音特别响
如果是确定来源的噪声,有一个非常好用的办法。比如是装修带来的噪声,你害怕这个噪声突然想起,感到非常不安,那你就主动去找它,找到装修的地方,在现场站着听这个噪声,听30分钟以上,你会发现不过如此,瞬间就克服了噪声恐惧。
如果是随机噪声,就要用到自我认知疗法。首先拿纸笔把自己害怕的原因写出来,然后逐条分析它,判断每一条是否对自己造成伤害还是仅仅只是引起不适,随后你会发现声音根本不会对你造成伤害,随后你会做出自己无所畏惧的结论。每当恐惧再度袭来时,就回想这个疗法的结果或者直接就把纸拿出来阅读,短时间就能克服这种神经敏感造成的恐惧。
自我认知疗法非常广泛,大家可以百度之后扩展它的用法,并不局限于噪声。
2.怕家人争吵,有时家人说话声音大一些就觉得非常烦躁
同样需要用到自我认知疗法。
家庭原因对焦虑患者的影响是很大的,需要告知家人你的不适感,并且需要认真的确认他们说话大声或者争吵的原因。为什么确认原因如此重要?因为确认的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甚至有点想笑。有时你认为家人的争吵,实际上是对方多年积累的聊天方式,他们还乐在其中呢。这样你就瞬间释然了。
当然如果是原生态家庭的问题,我真的爱莫能助,但是我建议积极去寻找正规医院每周咨询谈心的心理康复咨询医生,很有帮助。
三、濒死感
这是刚得焦虑的病友常有的感受,也往往是焦虑发作的高潮。
濒死感可以看做是胸闷气短的超级强化版。由于自身呼吸道非常紧张导致自身呼吸困难,憋气,随后大脑的极度紧张也会让睡眠很轻,一睡就惊醒就憋气,随后还会出现急性头皮发麻,手脚发麻,人发冷,心跳加速等症状。
我不建议发生濒死感后依然硬撑。恰恰相反,我建议发生这种感受后立刻就医。
因为濒死感太过强烈,根本无法忍受(焦虑患者很多伴有惊恐且担心身体,如果你能忍受濒死感,其实你根本就不会因为一些症状而担心身体了)。长期忍受会使得焦虑变的反复和不可控。
在就医后(主要是心 肺 血液检查)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器官完全健康。此时没有焦虑经验的病友基本医生也会推荐你去看心理科。而有经验的焦虑病友可以明确意识到自己焦虑症又发作了。这时要接受心理医生给你开具的药品,因为自己已经很难很难去接受身体的症状了。我之所以用“接受”一词,而不是“对抗”,是因为焦虑患者很多都是勇者,他们有着非常强大的意志和勇气。(社会上有些人对焦虑不了解,以为这是懦弱矫情,只能说”夏虫不可语冰“)但是很不幸,这次他们对抗的是自己,没有人能够在和自己的持续对抗中胜出。你最多只能压制身体一会,不久不适感就会卷土重来,这明显是一条歪路。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求同存异,退一步海阔天空,暂时和焦虑同存,不要急于消灭它。这不代表你无法回复到以前的巅峰状态,这是一种权宜之计,在药物的辅助下让自己的身体好好放松修养,你的理想和信仰并没有崩塌,你的巅峰还会归来。
四、用药和就医
1.如果对用药产生恐惧,一定要当面问清医生,千万不要不好意思,然后回到家又胡思乱想。
2.就医时可以将自己的担心告知医生,你会发现多数问题是我们自身制造的。比如典型的”百度然后对号入座“模式。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告诉医生自己有焦虑,医生大多会意识到该如何在不刺激到你的情况下,答复你的问题。医生回答患者主要有两种方式:1.鼓励式,这种适合焦虑患者,可以让焦虑患者安心踏实。2.压制式,针对那些不肯好好配合治疗的患者,警告你病情的严重性,突出不治疗的后果。如果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认为你是个顽劣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就会采用压制式的方式,那会对焦虑的病情非常不利,所以请坦白的告诉医生自己有焦虑情绪。
五、生活
什么时候你意识到自己快好了?就是你忽然发现你不再考虑自己的身体症状,生活的事务渐渐的占据了你的思维。这是自然发生的现象,不是说你需要去强行转移注意力,强行就代表你没有放下。如果自然发生的频率高了,那么恭喜你,你真的快好了。
焦虑带来的不适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你感觉自己很放松,其实身体某个部位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态势,会发生随机的麻木和疼痛。运动对于神经症产生的不适是非常有效,散步,游泳,慢跑都是很合适的康复方式。一开始可能需要逼迫自己去尝试,循序渐进,但千万不要为了证明自己而去做超强度的训练。运动可以帮你放松全身,放松大脑。
六、怪圈:遇事不决怪焦虑
得了焦虑之后,家人甚至你自己会陷入一个怪圈,遇到随便什么问题,就觉得是焦虑症造成的。
有些事情焦虑症是不背锅的。1.得焦虑症之前就有的事。2.炎症,比如皮肤红肿,肌肉发炎,眼睛红肿,鼻子出血。遇到这些事,不要耽误了正常治疗。
七、思考方式的纠正
1.拒绝预判的思考方式
焦虑患者一部分人是喜欢预判的,就是事无巨细,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等。这和职位,生活方式等有关。这种思考方式在实际事务中是有帮助的,但是焦虑患者往往会把这种思考方式用到判断自身的状态上,会加剧焦虑的发生。可以在身边贴上纸条,写上“只想第二步”。比如你刚好在做一个身体检查,在等报告。可能这时你的脑子里已经开始万马奔腾,报告结果不好怎么办,不好之后怎么办,不好之后怎么治,治疗之后不好怎么办,医生治错了疏忽了怎么办。你会为你的方案寻找备份方案,为备份方案寻找备份方案,随后你的焦虑发生了。所以“只想第二步”,等报告再说。
2.拒绝反思的思维方式
这属于是哲学性的思维方式,即是对现有证据和来源的反思。最典型的就是百度,然后以自己的症状对号入错,然后又潜意识里默认自己的病是一个事实,去寻找对应的治疗方式,引起焦虑。
正常人的思维方式是按顺序线性的,是正向思维;比如我得病了,我要去看医生,我要怎么治。
所以不要再反复让自己思维进行反思,进行“找茬”。这里我们把之前的“只想第二步”做一个完善,免得被“哲学家”钻了漏洞。“有事只想第二步,没事啥都不去想“。你会发现烦恼少了很多。
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毕竟经历有限,只能和大家分享这么多啦。祝大家早日康复。
如果可以请吧主给我加个精,让更多人看到,谢谢。
一、常见反应
1.胸闷气短:感觉胸口堵堵的,完全抬不起气。
2.咽喉感觉有硬块堵住
3.心悸;感觉像要掉出来
4.胃疼:感觉有灼烧感,胀气,嗳气,消化不良,一会又腹泻
5.背疼:心脏紧张就会背疼
6.耳鸣:睡觉前特别响,越紧张越响。
7.头晕,头疼
8.四肢随机发麻
以上都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不用稍微不舒服就去检查,安放几天你会发现难受的部位变了,你会确定之前的不适感是焦虑造成的。将难受的感觉记录下来,下次同样的感觉出现你就会觉得它毫无威胁。虽然我知道发生不适后希望就医的想法很难控制,多出去散步或者接触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会明显减轻这种想法。
二、衍生的反应
超级敏感的听觉系统
1.怕噪声,感觉声音特别响
如果是确定来源的噪声,有一个非常好用的办法。比如是装修带来的噪声,你害怕这个噪声突然想起,感到非常不安,那你就主动去找它,找到装修的地方,在现场站着听这个噪声,听30分钟以上,你会发现不过如此,瞬间就克服了噪声恐惧。
如果是随机噪声,就要用到自我认知疗法。首先拿纸笔把自己害怕的原因写出来,然后逐条分析它,判断每一条是否对自己造成伤害还是仅仅只是引起不适,随后你会发现声音根本不会对你造成伤害,随后你会做出自己无所畏惧的结论。每当恐惧再度袭来时,就回想这个疗法的结果或者直接就把纸拿出来阅读,短时间就能克服这种神经敏感造成的恐惧。
自我认知疗法非常广泛,大家可以百度之后扩展它的用法,并不局限于噪声。
2.怕家人争吵,有时家人说话声音大一些就觉得非常烦躁
同样需要用到自我认知疗法。
家庭原因对焦虑患者的影响是很大的,需要告知家人你的不适感,并且需要认真的确认他们说话大声或者争吵的原因。为什么确认原因如此重要?因为确认的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甚至有点想笑。有时你认为家人的争吵,实际上是对方多年积累的聊天方式,他们还乐在其中呢。这样你就瞬间释然了。
当然如果是原生态家庭的问题,我真的爱莫能助,但是我建议积极去寻找正规医院每周咨询谈心的心理康复咨询医生,很有帮助。
三、濒死感
这是刚得焦虑的病友常有的感受,也往往是焦虑发作的高潮。
濒死感可以看做是胸闷气短的超级强化版。由于自身呼吸道非常紧张导致自身呼吸困难,憋气,随后大脑的极度紧张也会让睡眠很轻,一睡就惊醒就憋气,随后还会出现急性头皮发麻,手脚发麻,人发冷,心跳加速等症状。
我不建议发生濒死感后依然硬撑。恰恰相反,我建议发生这种感受后立刻就医。
因为濒死感太过强烈,根本无法忍受(焦虑患者很多伴有惊恐且担心身体,如果你能忍受濒死感,其实你根本就不会因为一些症状而担心身体了)。长期忍受会使得焦虑变的反复和不可控。
在就医后(主要是心 肺 血液检查)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器官完全健康。此时没有焦虑经验的病友基本医生也会推荐你去看心理科。而有经验的焦虑病友可以明确意识到自己焦虑症又发作了。这时要接受心理医生给你开具的药品,因为自己已经很难很难去接受身体的症状了。我之所以用“接受”一词,而不是“对抗”,是因为焦虑患者很多都是勇者,他们有着非常强大的意志和勇气。(社会上有些人对焦虑不了解,以为这是懦弱矫情,只能说”夏虫不可语冰“)但是很不幸,这次他们对抗的是自己,没有人能够在和自己的持续对抗中胜出。你最多只能压制身体一会,不久不适感就会卷土重来,这明显是一条歪路。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求同存异,退一步海阔天空,暂时和焦虑同存,不要急于消灭它。这不代表你无法回复到以前的巅峰状态,这是一种权宜之计,在药物的辅助下让自己的身体好好放松修养,你的理想和信仰并没有崩塌,你的巅峰还会归来。
四、用药和就医
1.如果对用药产生恐惧,一定要当面问清医生,千万不要不好意思,然后回到家又胡思乱想。
2.就医时可以将自己的担心告知医生,你会发现多数问题是我们自身制造的。比如典型的”百度然后对号入座“模式。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告诉医生自己有焦虑,医生大多会意识到该如何在不刺激到你的情况下,答复你的问题。医生回答患者主要有两种方式:1.鼓励式,这种适合焦虑患者,可以让焦虑患者安心踏实。2.压制式,针对那些不肯好好配合治疗的患者,警告你病情的严重性,突出不治疗的后果。如果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认为你是个顽劣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就会采用压制式的方式,那会对焦虑的病情非常不利,所以请坦白的告诉医生自己有焦虑情绪。
五、生活
什么时候你意识到自己快好了?就是你忽然发现你不再考虑自己的身体症状,生活的事务渐渐的占据了你的思维。这是自然发生的现象,不是说你需要去强行转移注意力,强行就代表你没有放下。如果自然发生的频率高了,那么恭喜你,你真的快好了。
焦虑带来的不适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你感觉自己很放松,其实身体某个部位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态势,会发生随机的麻木和疼痛。运动对于神经症产生的不适是非常有效,散步,游泳,慢跑都是很合适的康复方式。一开始可能需要逼迫自己去尝试,循序渐进,但千万不要为了证明自己而去做超强度的训练。运动可以帮你放松全身,放松大脑。
六、怪圈:遇事不决怪焦虑
得了焦虑之后,家人甚至你自己会陷入一个怪圈,遇到随便什么问题,就觉得是焦虑症造成的。
有些事情焦虑症是不背锅的。1.得焦虑症之前就有的事。2.炎症,比如皮肤红肿,肌肉发炎,眼睛红肿,鼻子出血。遇到这些事,不要耽误了正常治疗。
七、思考方式的纠正
1.拒绝预判的思考方式
焦虑患者一部分人是喜欢预判的,就是事无巨细,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等。这和职位,生活方式等有关。这种思考方式在实际事务中是有帮助的,但是焦虑患者往往会把这种思考方式用到判断自身的状态上,会加剧焦虑的发生。可以在身边贴上纸条,写上“只想第二步”。比如你刚好在做一个身体检查,在等报告。可能这时你的脑子里已经开始万马奔腾,报告结果不好怎么办,不好之后怎么办,不好之后怎么治,治疗之后不好怎么办,医生治错了疏忽了怎么办。你会为你的方案寻找备份方案,为备份方案寻找备份方案,随后你的焦虑发生了。所以“只想第二步”,等报告再说。
2.拒绝反思的思维方式
这属于是哲学性的思维方式,即是对现有证据和来源的反思。最典型的就是百度,然后以自己的症状对号入错,然后又潜意识里默认自己的病是一个事实,去寻找对应的治疗方式,引起焦虑。
正常人的思维方式是按顺序线性的,是正向思维;比如我得病了,我要去看医生,我要怎么治。
所以不要再反复让自己思维进行反思,进行“找茬”。这里我们把之前的“只想第二步”做一个完善,免得被“哲学家”钻了漏洞。“有事只想第二步,没事啥都不去想“。你会发现烦恼少了很多。
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毕竟经历有限,只能和大家分享这么多啦。祝大家早日康复。
如果可以请吧主给我加个精,让更多人看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