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EP LP唱盘跟录音技术史和唱片史有关
SP——Single Playing
EP——extended play
Single叫单曲,EP就大致等同于迷你碟
单曲(Single)
通常是一首比较好听的歌曲,为了扩大影响,这首歌曲被乐队和唱片公司挑出来单独发行。通过电台和电视台的反复播放,吸引歌迷购买单曲唱片,单曲的销售量排名就成了单曲排行榜(chart),这无形中反映了某首歌曲在一定时间内的流行程度,同时为乐队带来了好名声。这种专为上排行榜的单曲同时也叫做hit,就是热门歌曲的意思。
什么是EP?
EP:Extended Play,慢速唱片。EP是CD的一种,播放设备亦与普通CD一样,没什么特殊要求。
EP(extended-playing record)是一种专辑模式,指的是短专辑。所谓EP,是指时长远远不足一小时的短专辑,其实它更主要的意思是艺人的一种过渡性专辑,是相对于专辑的一种独立概念的作品集合。
EP往往是一张唱片推出前,发行一个简单的版本来刺探市场。它也经常派发到电台,作用有点像白版,但它是在市场上流通的。EP以普通规格的为最常见,其次是小规格的3寸版本,它可以放在碟机托盘最中心的一槽。其次是图形版本的,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规则的图形状在CD机读取时,因要读取信号机器飞速运转、虽然可以正常播放,但很伤机。EP因为不像专辑或者精选可以录制近10首或者10首以上的歌曲,一般只能在五首以内,所以叫“细碟”,它的发行量比普通大碟(专辑)小,有的EP的价格甚至远远超过了大碟。
如:普通EP:张学友[忘记他]
3寸EP:香港新力公司90年初推出的一系列歌手单曲CD(如:徐小凤有三张,林忆莲有三张)
图形EP:关淑怡[夜靠谁]
大碟(CD/LP)
专辑通常有两种,一种更为正式,收录的歌曲较多(10首?),时间较长(40分钟以上?),能够让歌迷一次过足瘾,而音乐家在上面花的心思也更多一些。象这种正式和规矩的专辑就称为大碟,或者干脆就叫专辑。80年代以前专辑的主要发行方式是胶木唱片和磁带(Cassette),其中胶木唱片更适合于收藏,而90 年代之后CD成为更为主要的介质。所以大碟通常就是LP,但现在也渐渐用CD来称呼了。
密纹时代,因为录音的标准不同,转速不同,各种唱盘的音质也不同
45转的EP就是比100/3转的LP要好很多,以前还有78转SP,我没听过,估计质量会……
其实简单想想就知道,78转,一张牒一面只能录一两首歌,所以Standard Playing 也就被称作Single Playing,现在很多单曲唱片都是有两首歌的,为什么Single会有两首? 就是密纹时代一面一首的传统(其实现在也不能说密纹时代过去了,黑胶唱片的音质 绝对是好于母板较差的激光唱片的,具体的问题在录音技术里算一门学问)
到了EP技术,一张牒正反面各能录3首歌左右,到了LP,一面五首,总共60分钟的录音时间,唱片也才作为标准录音器材走入千家万户。
数码化之后,黑胶被CD取代,CD本身,是一个压缩的概念,普通LP 8、90分钟的录音时间, 能够压缩在CD盘的一面上。
不论Single,EP,LP,都是一张塑料片解决
所以单曲EP的概念也就从录音技术定义演化成唱片经销定义了
日本和欧美的歌手,很习惯于发Single,如果有人买他们的唱片,就一只一只的做下去,时间差不多了,就合起来发一张Album,如果凑的歌不是很多,就发成EP。
香港唱片业是以LP为主,他们一般没有单独发的Single,但是有小一号的盘(mini-cd),EP,和常见的LP,大碟。不过,现在很多EP也是拿大盘来做了,典型的比如黎明的EP和张国荣的EP。
香港的唱片流程是,先用单曲打榜,成绩比较好,就会筹备整张大牒,然后一面卖一面用接力主打和第三主打派台做宣传。容祖儿的第一张EP就是这样,五首歌全部打到熟 。
新歌手,或者来不及筹备大牒的时候,歌手就会出EP,这个跟概念专辑不是一回事,有的乐评人自己搞混了,虽然EP因为歌曲少,一般商业性的东西都会相对少,整体结构也明显,确实有不少概念专辑以EP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