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逝
——刻在利簋上的记忆
有商一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青铜甲骨著称。从现今发现的青铜器中,我们可以看到厚重、坚硬的背后,那段铸造和雕刻的时光;我们可以想象,在几千年前的明媚阳光下,无数工匠不停地捶打、煅烧、淬火,或者细致而小心地刻画、烧弄着陶范,他们满头大汗,浑身泥浆,却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绝美之作。
随着铜的普遍使用,铜器的地位节节攀升,从生产生活工具上升至礼器,使其成为历史的记录者——青铜铭文——铸刻在青铜上的史诗,超越了简牍丝帛的腐烂无存,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年之前的真实场景。
1976年,陕西潼关,利簋现世。
这件作品,明确记载了它的铸造时间和铸造原由,同时,也记录了商王朝的覆灭。与其说它是西周初期的作品,不如说它是殷周交替的产物,站在改朝换代衔接处的标志物。
利簋,依旧带着晚商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然而铸造者仅用三十二字的铭文就向历史说明了一个事实——周人灭商,改朝换代。
成汤伐夏,历经十一征,有商一代,方始开幕。而这退场的落幕,未免太快了一点。牧野之战,让人们都知道了那个前阵倒戈的荒唐战役。若问起来,绝大多数都会说:纣之恶,自作自受。然而,有谁能看到在灯火阑珊处,暗自默然的一段历史。利簋留下了坚硬冰冷文字,向后世炫耀着往昔的荣耀。而帝辛和武庚,却用自己来证明了那宁折不弯的殷之魂。
帝辛伐东夷,殷都无王,微子抱器奔周。
内忧、外患。
当听闻周人攻来,刚刚结束东夷战争,身心疲累的帝辛,是一种怎样的表情呢?周于他来说,是辅臣,更是亲戚。面对迫在眉睫的战况,紧急编排东夷战争中俘获的奴隶,那些本已劳累的将士,也不得不强打精神,再一次投入战斗。不知当帝辛迎战仓促准备时,他是否还是不相信,还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这是真的吗?然而站在“天下”这巨大的利益面前,什么亲戚,什么君臣,全被抛诸脑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昏地暗,一天,跟六百年的辉煌相比,不过是眨眼间。商王朝就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消亡了。于是商代末君的头颅被悬于旗上,天下蔑之以“纣”。历史上的帝辛,就这样整整背负了三千年的骂名。连同武庚,那个喊出“武庚不反周,枉为帝辛子”的年轻人,也在“三监叛乱,周公亲征”中被埋葬,被遗忘。
岁月弹指过,转眼三千年。
当《千字文》中赫然写出“吊民伐罪,周发殷汤”时,是谁在明朗夜空中发出的一生叹息,这一叹,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