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个话题不好说,因为《三国志》无《志》,所以三国时期官制资料匮乏,讨论起来很难得出准确结论。但是看到某些人直接套用汉末官制去套曹魏官制,实在看不下去了。
大家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就是任何国家的不同时期,官制都是不断变化的,哪怕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官制都有变化,比如东汉本来没有相国,没有太师,董卓就担任了相国、太师。东汉本来没有丞相,献帝后期就废三公,设丞相。这些制度的改变,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官制,也必然相对东汉末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当然,三国制度除了变,还有不变。整体来说,曹魏上接东汉,下连西晋,虽然制度不完全相同,整体框架没有大的改变,这就是制度的延续性,比如曹魏尚书台成为中枢,并不是一蹴而就,东汉时期的尚书台本身就是削弱三公权力的,只不过曹魏完成了最后一步。西晋又延续了曹魏制度,并且魏晋时期,又为了削弱尚书台权力,中书省权力越来越大。官制的变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延续性。
所以我们研究曹魏制度,不能完全参考东汉,也不能完全参考西晋。而是同时参考各方面史料,然后结合曹魏本身史料,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比如东汉和西晋某些官制完全一致,曹魏史料也无与东汉、西晋矛盾之处,我们就可以基本确定,曹魏这些条官制与东汉、西晋一致。如果东汉与西晋某些条官制不一致,就必须结合曹魏史料互相比较,套用哪个更准确。
最后,虽然介绍曹魏官制的史料少,但不是没有,这些材料尤其宝贵。尤其要注意,不能因为这些史料介绍的曹魏官制与东汉、西晋官制不同,而轻易否定。
大家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就是任何国家的不同时期,官制都是不断变化的,哪怕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官制都有变化,比如东汉本来没有相国,没有太师,董卓就担任了相国、太师。东汉本来没有丞相,献帝后期就废三公,设丞相。这些制度的改变,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官制,也必然相对东汉末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当然,三国制度除了变,还有不变。整体来说,曹魏上接东汉,下连西晋,虽然制度不完全相同,整体框架没有大的改变,这就是制度的延续性,比如曹魏尚书台成为中枢,并不是一蹴而就,东汉时期的尚书台本身就是削弱三公权力的,只不过曹魏完成了最后一步。西晋又延续了曹魏制度,并且魏晋时期,又为了削弱尚书台权力,中书省权力越来越大。官制的变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延续性。
所以我们研究曹魏制度,不能完全参考东汉,也不能完全参考西晋。而是同时参考各方面史料,然后结合曹魏本身史料,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比如东汉和西晋某些官制完全一致,曹魏史料也无与东汉、西晋矛盾之处,我们就可以基本确定,曹魏这些条官制与东汉、西晋一致。如果东汉与西晋某些条官制不一致,就必须结合曹魏史料互相比较,套用哪个更准确。
最后,虽然介绍曹魏官制的史料少,但不是没有,这些材料尤其宝贵。尤其要注意,不能因为这些史料介绍的曹魏官制与东汉、西晋官制不同,而轻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