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吧 关注:4,082贴子:1,195,615
  • 18回复贴,共1

试论曹魏将军制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百度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1-14 13:52回复
    本来这个话题不好说,因为《三国志》无《志》,所以三国时期官制资料匮乏,讨论起来很难得出准确结论。但是看到某些人直接套用汉末官制去套曹魏官制,实在看不下去了。
    大家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就是任何国家的不同时期,官制都是不断变化的,哪怕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官制都有变化,比如东汉本来没有相国,没有太师,董卓就担任了相国、太师。东汉本来没有丞相,献帝后期就废三公,设丞相。这些制度的改变,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官制,也必然相对东汉末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当然,三国制度除了变,还有不变。整体来说,曹魏上接东汉,下连西晋,虽然制度不完全相同,整体框架没有大的改变,这就是制度的延续性,比如曹魏尚书台成为中枢,并不是一蹴而就,东汉时期的尚书台本身就是削弱三公权力的,只不过曹魏完成了最后一步。西晋又延续了曹魏制度,并且魏晋时期,又为了削弱尚书台权力,中书省权力越来越大。官制的变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延续性。
    所以我们研究曹魏制度,不能完全参考东汉,也不能完全参考西晋。而是同时参考各方面史料,然后结合曹魏本身史料,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比如东汉和西晋某些官制完全一致,曹魏史料也无与东汉、西晋矛盾之处,我们就可以基本确定,曹魏这些条官制与东汉、西晋一致。如果东汉与西晋某些条官制不一致,就必须结合曹魏史料互相比较,套用哪个更准确。
    最后,虽然介绍曹魏官制的史料少,但不是没有,这些材料尤其宝贵。尤其要注意,不能因为这些史料介绍的曹魏官制与东汉、西晋官制不同,而轻易否定。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1-14 14:14
    回复
      2025-08-03 17:02: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曹魏的将军制度,是东汉将军制度的发展,肯定有很多相似之处。比较重要的将军,我们称之为重号将军,但是首先要说明一下,曹魏时期没有重号将军这一说法,只是我们用后世的名字来套曹魏时期与重号将军近似的将军。东汉后期,重号将军有四个,这个没有争议。大将军第一,骠骑将军第二,车骑将军第三,卫将军第四,这个没有争议。但是有一点要说清楚,这个说法仅适用于东汉后期,不适用于东汉前期,那么曹魏时期是否有变化,我们仍然需要讨论,而不是简单参考东汉后期就完了。下面这四个将军咱们一个一个来谈。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1-14 14:21
      回复
        一、大将军。
        根据《后汉书·窦融传》、《后汉书·百官志》等史料记载。东汉前期,大将军位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东汉太尉置长史一人,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窦宪为大将军后,令大将军位太傅下,三公上,同时官属增加,大将军置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
        大将军,本掌征伐背叛,事讫即罢,非常设官。邓骘为大将军时,居京师洛阳,后常在京都,如三公,成为宰相。献帝时袁绍为大将军,持节督四州军事,大将军才又一次居外。可见大将军具体负责征伐还是居京师辅政,并不固定。
        按《宋书·百官志》:魏初公府职僚,史不备书。及晋景帝为大将军,置掾十人,西曹、东曹、户曹、仓曹、贼曹、金曹、水曹、兵曹、骑兵各一人,则无属矣。
        《宋书》作者沈约也找不到曹魏公府职僚的史料,只知道司马师为大将军时,置掾十人,掾、属配置明显与东汉不同。
        《晋书·文帝纪》:(景元四年)三月,诏大将军府增置司马一人,从事中郎二人,舍人十人。
        原来曹魏的大将军就设从事中郎。《三国志·王基传》: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
        司马昭为安东将军和卫将军时,就设司马。《晋书·裴秀传》:历文帝安东及卫将军司马。
        可见司马昭只是增设司马、从事中郎等的人数,并非增设这两个职务。
        曹魏历任大将军:
        1、夏侯惇,延康元年(220年)以前将军为大将军,数月薨(夏侯惇为大将军时魏国仅为诸侯国,但曹魏承认他大将军的身份)。负责征伐。
        夏侯惇为伏波将军时,即都督二十六军屯居巢,后迁魏国前将军。孙权称臣后,要求夏侯惇所督诸军回撤,因此徙屯召陵。至于夏侯惇担任大将军时是否领兵,有《三国志·曹休传》证明:“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车驾临送,上乃下舆执手而别。”夏侯惇死后,曹休接替他都督诸军事的军职,曹丕亲自送别曹休,证明夏侯惇仍在外领兵,而不是居京师。
        2、曹仁,黄初二年(221年)以车骑将军为大将军,同年,因孙权拜大将军,曹仁让出大将军位置,迁大司马。掌征伐。
        曹仁为车骑将军时,即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屯宛。《三国志·曹仁传》:“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又诏仁移屯临颍。”“即拜”得意思是就所在之地授予官职,也就是不需要到洛阳报到,还继续在当地任职,还担任都督三州诸军事,后来又下诏书,移屯临颍。
        3、孙权,黄初二年(221年)以汉骠骑将军为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因为孙权归附后,曹魏出现了两个荆州,所以专门为孙权重新划了荆州的范围,荆、扬江表八郡为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原来的荆州刺史夏侯尚,就变成了郢州刺史(《三国志·夏侯尚传》没写)。黄初三年(222年)反。掌征伐。
        4、曹真,黄初七年(226年)以中军大将军为大将军,太和四年(230年)迁大司马。初辅政,后掌征伐。
        曹真为中军大将军时即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给事中,辅政担任大将军后不变。《三国志·曹真传》漏记曹真太和二年(228年)担任关右都督,但《三国志·明帝纪》记载:“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这里写的是都督关右,不是都督关右诸军。两者有区别,都督诸军,只是临时性差遣,战事结束就官复原职。都督某地,则是都督某地诸军事的简写,如《三国志·毌丘俭传》:“诸葛诞战于东关,不利,乃令诞、俭对换。诞为镇南,都督豫州。俭为镇东,都督扬州。”这里,都督豫州和都督扬州,分别指都督豫州诸军事和都督扬州诸军事。所以曹真在太和二年,就改任都督关右诸军事,而不再在洛阳任职。关右,即函谷关之右,天子面南背北,右方即西方,关右,即指函谷关以西的雍、凉二州。《三国志·曹真传》:“(太和)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地方官到首都洛阳面见天子才叫“朝洛阳”。这也证明,此时曹真不在洛阳任职。
        5、司马懿,太和四年(230年)以骠骑将军为大将军,青龙三年(235年)迁太尉,掌征伐。
        《宋书·百官志上》:“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自大将军为太尉,然则大将军在三司下矣。其后又在三司上。”《宋书》认为司马懿的大将军位三司下,依据是司马懿是“自大将军为太尉”。这个理由我认为不够充分,东汉前期很多将军也因为无军事而改任更低的官职,为啥司马懿就不能因为边境安定罢任大将军?
        《晋书·职官志》:“及汉东京,大将军不常置,为之者皆擅朝权。至景帝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晋书》只提到司马师为太将军时位太尉下,并未提到司马懿时期大将军位次改变。个人还是认为司马懿为大将军时位三公上。当然其他人也可以接受《宋书》的观点,这个保留争议。
        司马懿初为大将军时,加大都督,假黄钺,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侵犯天水,当时大司马曹真入朝养病,故曹叡调任司马懿为都督雍、凉二州(《晋书·宣帝纪》做雍、梁二州,误,魏景元四年(263年)灭蜀,分益州置梁州,司马懿此时不可能穿越到灭蜀后去担任梁州都督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1-14 16:14
        回复
          6、曹宇,景初二年(238年)以燕王为大将军,三日后免。辅政。
          曹叡征曹宇为大将军是为了托付后事,辅佐幼主。
          7、曹爽,景初二年(238年)以武卫将军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正始十年(249年)免。辅政。
          曹爽的大将军,可以肯定位三公上,太傅、大司马下。曹爽上表称自己“位冠朝首”,称赞司马懿劳苦功高,自己“抱空名而处其右”,“臣以为宜以懿为太傅、大司马”。可知,曹爽为大将军时,大将军位太傅、大司马下,三公上。
          8、司马师,嘉平四年(252年)以抚军大将军为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正元二年(255年)薨。辅政。
          《宋书·百官志上》:晋景帝为大将军,而景帝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后还复旧。
          《晋书·职官志》:至景帝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及晋受命,犹依其制,位次三司下,后复旧,在三司上。
          根据《宋书》、《晋书》记载,司马师为大将军时,因其叔父司马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位太尉下,但担任司徒、司空并非司马师的叔叔,司马师没有理由位司徒、司空下。所以司马师的大将军应该是位太尉下,司徒上。并非《晋书》说的“犹依其制,位次三司下”。废曹芳奏群臣上表顺序也是“守尚书令太尉长社侯臣孚、大将军武阳侯臣师、司徒万岁亭侯臣柔、司空文阳亭侯臣冲”。
          至于大将军何时恢复到三司之上,《宋书》写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晋书》的说法,直到晋初,大将军都没有恢复到三司上,则似乎司马昭的大将军,也应与司马师一样,位太尉下,司徒上。
          但奏曹髦以王礼葬的群臣上表顺序为“太傅孚、大将军文王、太尉柔、司徒冲”,则证实,司马孚自太尉迁太傅后,大将军的地位已经恢复到三公之上,《晋书》的说法是错的。
          9,司马昭,正元二年(255年)以卫将军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景元四年(263年),迁相国。辅政。
          上文已经提到,甘露元年(256年)太尉司马孚以太尉迁太傅,司马昭不需要照顾太尉是自己叔叔而位太尉下,就恢复了位太傅下,三公上的地位。
          最后,我推测,司马师的大将军官属配置,是因为位太尉下,而减少了掾、属的名额,并非魏制有了较大改变。
          按《宋书·百官志上》:“汉东京大将军、骠骑将军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人。骑、卫将军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人,御属一人,令史二十四人。”
          东汉大将军配置高于太尉,司马师不愿意高于其叔叔司马孚太尉府掾、属二十四人(掾、属各十二人)的配置,自愿降低掾的数量与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相同(掾、属各十人)。司马师是否置属,史无记载,无法讨论。个人认为,司马师为大将军的官属配置,不能简单等同于曹魏其他大将军的官属配置。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1-14 17:08
          回复
            总结:曹魏大将军原则上位三公上,太傅、大司马下。《宋书》认为司马懿为大将军时位三公下,我认为证据不足,这一点可以讨论。司马师为大将军时,因其叔叔司马孚为太尉,改大将军位太尉下,司徒上,司马昭为大将军时,司马孚迁太傅,大将军恢复到三公上。
            曹魏9位大将军,掌征伐的有夏侯惇、曹仁、孙权、曹真(后期)、司马懿,但是都督的地区各不相同,司马懿担任大将军时,甚至担任过两个不同地区的地方都督,所以不能简单的说“曹魏大将军掌管全国军队”,或者“曹魏大将军一定都督某某地区”,实际上曹魏大将军虽然都担任都督,但是都督的地区五花八门,具体负责的地区必须看究竟都督何地,而不是望文生义,以为大将军是将军之首,就能掌管全国兵权。
            曹魏9位大将军,辅政的有:曹真(前期)、曹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基本都担任都督中外诸军事(曹宇史料不详),很多人认为这个“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都督全国军队,这是很严重的误解,实际都督中外诸军事只能都督京师军队,管不了地方部队。“中外都督”只是都督其中之一,除了居于京师以外和其他都督没有区别。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1-14 17:29
            收起回复
              下面说一下曹魏的都督制度,曹魏的都督制度是一个创举。有人把曹魏的都督完全等同于四征,或者认为曹魏都督制,发源于四征,是错误的说法。
              《宋书·百官志上》:持节都督,无定员。前汉遣使,始有持节。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时置督军御史,事竟罢。建安中,魏武帝为相,始遣大将军督军。二十一年,征孙权还,夏侯惇督二十六军是也。魏文帝黄初二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三年,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外内诸军矣。明帝太和四年,晋宣帝征蜀,加号大都督。高贵公正元二年,晋文帝都督中外诸军,寻加大都督。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这里详细介绍了都督制度从东汉到西晋的演变。这里首先解释一下,《宋书》中的“大将军督军”并非官职必须是大将军,而是指级别较高的将军。三国时期中也有类似说法,如《三国志·夏侯惇传》中记载,夏侯惇被劫持时,韩浩对劫持者说“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这时曹操本人才不过一州牧,夏侯惇何德何能担任大将军一职?《三国志·邓芝传》:“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很多版本说是写错了,把“大将军”改成“大将”,并且此类“错误”有很多处,实际上大可不必改,原文就是“大将军”,只不过意思和作为官职的大将军不同而已。
              就是说曹魏的都督制度,首先是夏侯惇的都督二十六军演变而来(当时夏侯惇官职为伏波将军,并非大将军),夏侯惇此后迁魏国前将军,又迁魏国大将军,仍都督诸军。夏侯惇死后,曹休接替都督之位。虽然夏侯惇没有得到“都督扬州诸军事”的正式称号,实际职务已经差不多。而此时的征东将军张辽,只是夏侯惇所督的将军之一。所以都督一职来源于四征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哪怕是没有被督的征西将军夏侯渊、征南将军曹仁,都没有获得过都督称号。都督只形成前,接近于地方都督的只有夏侯惇一人。
              曹魏都督制度形成以后,都督成为各地的最高军事长官,与此同时,将军则成为虚职,哪怕曹魏将军之首的大将军,也必须担任都督,才具有实权,当然曹魏历任大将军都担任都督,但要明白一点,大将军的权力来自于都督,而不是大将军。大将军就是虚职。
              有人说,你说过东汉后期大将军是宰相,现在怎么成了虚职?没错,东汉后期大将军是宰相。但是东汉大将军是宰相的原因是大将军居京师时待遇如三公。东汉三公是宰相,所以大将军居京师时是宰相。但是曹魏的三公变成了虚职,大将军居京师视三公,就是虚职。
              这里说清楚一点,虚职本身没有实权,但不等于担任虚职的人没有实权。曹魏大将军必加都督,都督是实职,故曹魏大将军都有实职,只是实职各自不同。实职究竟如何不同,要看具体担任何地都督。
              经常看到某些研究三国官制的论文,引用曹植“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舟之任。”来证明,曹魏大将军统西线兵权,大司马统东线兵权。实属可笑。
              曹植写这篇文章时,大司马曹休担任都督扬州诸军事,大将军曹真担任都督关右诸军事。所以大司马统东线,大将军统东线。但是曹真升任大司马后,仍然都督关右,大司马统东线的说法不攻自破。曹爽、司马师、司马昭为大将军时,都都督中外诸军事,既不统东线,又不统西线,大将军负责西线的说法同样也不成立。
              此类说法出现的原因,就是不了解曹魏是都督制,不是将军制,将军,哪怕是大将军,也只领本部数千兵,甚至可以不领兵,只有担任都督才是方面大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1-14 20:14
              收起回复
                还有一个问题,有人会问,你说曹魏将军是虚职,那么他担任的实职怎么查?我只能说,必须看每个人的传记,联系前后文进行判断。
                1、单纯的领兵将军。不附加其他任何官职,只领本部兵数千,除了临时性差遣以外无其他权力,驻地可以随时调动。如《三国志·张辽传》:“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裨将军不附加任何职务,张辽一生担任的所有将军,都不附加任何其他权力,最多领兵增加,但将军本部兵最多五千。曹魏五子都是此类将军。
                2、就本职加将军。就是保留以前的实职,另外加将军号。如《三国志·夏侯惇传》: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夏侯惇本来是太守,没有将军号。加将军,就是说将军号是另外加的,仍保留以前的太守官职。但是将军号和太守官职不挂钩,夏侯惇后来转领河南尹,不影响他的建武将军号。
                夏侯惇后来升了将军号,由建武将军领河南尹迁伏波将军,河南尹不变。
                将军号升迁不影响实职,实职变动同样不影响将军号。
                3、将军领兵加都督。将军号为虚职,只表示官位升降,实职为都督,表示担任某地最高军事长官。
                都督有功升职,只升将军号,都督不变。如需调动,都督改变,将军号不变。如司马懿由骠骑将军迁大将军,都督荆、豫诸军事不变。西线战事吃紧,调司马懿都督雍、凉,大将军不变。
                4、为闲职将军。《三国志·赵俨传》:“又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正始四年,老疾求还,征为骠骑将军”。凡迁官用“征”字,指征入京师做官,赵俨从都督征为骠骑将军,相当于退休,成为闲职,不再领兵。诸葛诞从都督征为司空,就要造反,就是因为失去兵权。此外,孙资以退休后也曾拜骠骑将军,并不是说他又再次复出了,这个骠骑将军就住在自己家,没有上班的地方。
                另外说清楚,骠骑将军、司空是闲职,不等于迁骠骑将军就一定失去兵权,担任骠骑将军、司空的同时,也可以担任都督,如王昶以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荆、豫诸军事,迁骠骑将军,再由骠骑将军迁司空,都“持节、都督如故”。因为王昶不是“征”,只是单纯的在原来实职的基础上提升级别。
                5、文职将军。本来是文职,加将军号,保留实职,只是单纯提升级别,不领兵。《三国志·刘放传》:“正始元年,更加放左光禄大夫,资右光禄大夫,金印紫绶,仪同三司。六年,放转骠骑,资卫将军,领监、令如故。”刘放、孙资实职仍是中书监、令,转将军并非由文官转武官,只是单纯提升级别,实际不领兵。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1-15 13:28
                回复
                  2025-08-03 16:56: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骠骑将军。
                  曹魏东汉末,骠骑将军位次三公,官属与大将军同。(见上文大将军条)。
                  骠骑将军在曹魏的职能分为辅政、领兵都督、中军将领、文职。
                  曹魏以骠骑将军辅政一人:司马懿,黄初七年(226年),以抚军大将军,开府,录尚书事,给事中迁骠骑将军(《三国志·明帝纪》黄初七年把司马懿的官职写为“骠骑大将军”为误写),次年,出为荆、豫都督。
                  曹魏以骠骑将军为持节都督三人:司马懿为荆、豫都督,王昶为荆、豫都督,石苞为扬州都督。
                  曹魏以骠骑将军在京师领兵二人:曹洪(领本部兵)、司马望(领中领军)。
                  曹魏以骠骑将军为文职一人:刘放(领中书监)。
                  曹魏以骠骑将军为闲职二人:赵俨(以老病征),孙资(以列侯位特进就拜骠骑将军)。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1-15 13:43
                  回复
                    三、车骑将军。
                    东汉初,车骑将军为杂号,章帝时,马防为车骑将军,班同三司,与九卿绝席,服银印青绶。和帝时,窦宪为车骑将军,位次司空,赐金印紫绶。安帝时,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东汉后期车骑将军位次三公,但仍低于骠骑将军。
                    官属配置,车骑将军掾、属等名额与卫将军同,少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
                    《宋书·百官志上》:“鱼豢曰:‘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晋、宋车骑、卫不复为四征所督也。”
                    谁要是说曹魏车骑将军不能是杂号,我不和你辩,就是这段史料。
                    如鱼豢所说,曹魏车骑将军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为都督,仪与四征同。那么曹魏四征是什么级别呢?
                    《宋书·百官志上》:鱼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
                    鱼豢说的“四征,魏武帝置”,是说的曹魏的四征始于魏武帝时魏王国,并不是说汉朝没有四征,四征是曹操的发明。要不然后面的“汉旧诸征”无法解释。
                    参考魏黄初中,四征位次三公,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也就是位次三公,为重号将军,与汉末相同。
                    第二种,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
                    这里解释一下这个“四征”。魏晋因为四征多为地方持节都督,故常以“四征”来代替地方都督。地方都督不一定位号是四征,也可能是其他位号,但统称为“征”,如《三国志·傅嘏传》:“时论者议欲自伐吴,三征献策各不同。”“三征”中就包括镇南将军毌丘俭,虽然他不是“四征”,但地方都督和四征性质一样,也统称为“征”。
                    若车骑将军不为都督,在地方领兵属四征,则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
                    第三种、为散官或文官,位次三司。三司就是三公,也是重号,与汉末相同。
                    最后一句“晋、宋车骑、卫不复为四征所督也”。晋武帝时,贾充为车骑将军,在京师领兵,不为都督,且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马孚所督。但,四征只用于外军,不用于中央军,中外都督不属于地方都督,故仍属于“不为四征所督”。
                    另外,晋、宋时期车骑、卫“不复为”四征所督,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就是晋、宋以前,车骑、卫必然存在为四征所督的情况。要么是车骑,要么是卫,再结合上文,可以确定是车骑,不是卫。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1-15 14:32
                    收起回复
                      车骑将军比较复杂,前面内容已经够多,后面再写可能有人不想看了,所以本贴不再说明,将来另开一贴。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1-16 1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