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成神
——《瞭望东方周刊》:但“忠义”又是不能不要的,对不对? 易中天:没错!怎么办呢?也只有打圆场,做解释,想办法自圆其说。比方说,关羽是“降汉不降曹”,而诸葛亮又算定“操贼未合身亡”,故意送个“顺水人情”给关羽做。这样一来,忠义的内在矛盾,好像就可以解决了,我们也可以自欺欺人地继续忽悠糊弄下去。关羽是神嘛!神都可以“变通”,可以有“污点”,我们普通人,又有啥不可以? 《瞭望东方周刊》:这么说,把诸葛亮和关羽推上神坛,都有问题? 易中天:对!不是他们自己有什么问题,是“推上神坛”有问题。什么“智圣”、“武圣”,都不靠谱。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关羽,原本就值得敬重,何必成圣成神? 《瞭望东方周刊》:历史上的关羽是什么样的?易中天:非常可爱!依我看,他是一个“孩子气的大侠”,刚烈、正义、任性、天真。据《三国志·关羽传》,建安十九年,马超投奔刘备。关羽马上给诸葛亮写信,问马超这人如何。诸葛亮知道关羽的心思,就说马孟起“一世之杰”,可与张益德并驾齐驱,但比不上美髯公“绝伦逸群”。关羽看了,十分高兴,把来信递给众人传看。请大家想想,这像不像一个老得拿糖哄着的孩子?恐怕还是被刘备集团“惯坏了”的。这其实很真实。所以,我喜欢历史上的关羽,不喜欢庙里的那个。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7月5日第347期 责任编辑牛二波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四)
”,难道还“兵匪一家”,或者像黑帮似的,整天“大哥”、“小弟”?“哥们义气”是双刃剑,帮好人也帮坏人,但肯定不利于“法治”,还是适可而止吧! 关羽成为神,是因为他有“污点”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民间一直有供奉关羽的习俗,海外华人华侨也崇拜关羽,跟前面说的这些有关系吗? 易中天:当然有关系。所谓“关羽精神”,就是“忠义”嘛!圣君、清官、侠客,共同特点也是“忠义”。君施仁,臣尽忠,侠行义。所以,民间信仰讲这个,《三国演义》也讲这个。《三国演义》的倾向是“尊刘贬曹”,灵魂是“弘扬忠义”。因此它的第一回,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园结义,主题很鲜明。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人为什么崇尚“忠义”? 易中天:这与中国社会的性质有关。农业社会的历史太悠久,又重农抑商,不可能产生契约精神。没有契约精神,就不会有法治传统。这样,原本应该依靠契约和法治来解决的问题,就只能靠道德,也就是诚信。这就是“忠”。不讲诚信,也只能靠道德来制裁。这就是“义”。合起来,就是“忠义”。忠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可以用来规范政治关系,比如“君臣大义”;也可以规范非政治关系,比如“哥们义气”。所以官方民间都认可。 《瞭望东方周刊》:既然官方认可,为什么关羽崇拜却主要表现在民间? 易中天:因为“以诚信代契约,以道德代法治”的结果,是“法制不健全,权利无保障”。社会只要求人们尽忠尽孝,却不提供保护。出了问题,就只能由民间用别的办法来解决,这就需要侠义。你想嘛,暴君不能推翻,贪官没法打倒,恶人横行乡里,咋办呢?也只能希望有江湖好汉行侠仗义,路见不平一声吼,或者飞檐走壁,半夜到县衙取那狗官首级。 《瞭望东方周刊》:桃园结义有三个人,为什么成为神的是关羽呢? 易中天:因为“忠义精神”在关羽身上表现得最突出、最鲜明,他的故事也最精彩,最有戏剧性。比方说,历史上的关羽是投降了曹操的,《三国演义》又加了一个“华容道”。有这么多“污点”,关羽就可以成为神了。 我喜欢历史上的关羽,不喜欢庙里的那个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有了“污点”,反倒能够成为神? 易中天:因为“忠义精神”原本就有问题,有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比如宋江要投降,李逵跟不跟去?跟,投降是不义;不跟,背叛哥哥,也是不义。那么,宋江不投降,行不行?不行!对抗朝廷,是不忠;不为弟兄们谋个出路,是不义。结果,你越是想忠义,就越是不忠不义。你以为那“忠义”是什么好东西呀?告诉你,麻烦得很!
——《瞭望东方周刊》:但“忠义”又是不能不要的,对不对? 易中天:没错!怎么办呢?也只有打圆场,做解释,想办法自圆其说。比方说,关羽是“降汉不降曹”,而诸葛亮又算定“操贼未合身亡”,故意送个“顺水人情”给关羽做。这样一来,忠义的内在矛盾,好像就可以解决了,我们也可以自欺欺人地继续忽悠糊弄下去。关羽是神嘛!神都可以“变通”,可以有“污点”,我们普通人,又有啥不可以? 《瞭望东方周刊》:这么说,把诸葛亮和关羽推上神坛,都有问题? 易中天:对!不是他们自己有什么问题,是“推上神坛”有问题。什么“智圣”、“武圣”,都不靠谱。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关羽,原本就值得敬重,何必成圣成神? 《瞭望东方周刊》:历史上的关羽是什么样的?易中天:非常可爱!依我看,他是一个“孩子气的大侠”,刚烈、正义、任性、天真。据《三国志·关羽传》,建安十九年,马超投奔刘备。关羽马上给诸葛亮写信,问马超这人如何。诸葛亮知道关羽的心思,就说马孟起“一世之杰”,可与张益德并驾齐驱,但比不上美髯公“绝伦逸群”。关羽看了,十分高兴,把来信递给众人传看。请大家想想,这像不像一个老得拿糖哄着的孩子?恐怕还是被刘备集团“惯坏了”的。这其实很真实。所以,我喜欢历史上的关羽,不喜欢庙里的那个。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7月5日第347期 责任编辑牛二波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四)
”,难道还“兵匪一家”,或者像黑帮似的,整天“大哥”、“小弟”?“哥们义气”是双刃剑,帮好人也帮坏人,但肯定不利于“法治”,还是适可而止吧! 关羽成为神,是因为他有“污点”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民间一直有供奉关羽的习俗,海外华人华侨也崇拜关羽,跟前面说的这些有关系吗? 易中天:当然有关系。所谓“关羽精神”,就是“忠义”嘛!圣君、清官、侠客,共同特点也是“忠义”。君施仁,臣尽忠,侠行义。所以,民间信仰讲这个,《三国演义》也讲这个。《三国演义》的倾向是“尊刘贬曹”,灵魂是“弘扬忠义”。因此它的第一回,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园结义,主题很鲜明。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人为什么崇尚“忠义”? 易中天:这与中国社会的性质有关。农业社会的历史太悠久,又重农抑商,不可能产生契约精神。没有契约精神,就不会有法治传统。这样,原本应该依靠契约和法治来解决的问题,就只能靠道德,也就是诚信。这就是“忠”。不讲诚信,也只能靠道德来制裁。这就是“义”。合起来,就是“忠义”。忠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可以用来规范政治关系,比如“君臣大义”;也可以规范非政治关系,比如“哥们义气”。所以官方民间都认可。 《瞭望东方周刊》:既然官方认可,为什么关羽崇拜却主要表现在民间? 易中天:因为“以诚信代契约,以道德代法治”的结果,是“法制不健全,权利无保障”。社会只要求人们尽忠尽孝,却不提供保护。出了问题,就只能由民间用别的办法来解决,这就需要侠义。你想嘛,暴君不能推翻,贪官没法打倒,恶人横行乡里,咋办呢?也只能希望有江湖好汉行侠仗义,路见不平一声吼,或者飞檐走壁,半夜到县衙取那狗官首级。 《瞭望东方周刊》:桃园结义有三个人,为什么成为神的是关羽呢? 易中天:因为“忠义精神”在关羽身上表现得最突出、最鲜明,他的故事也最精彩,最有戏剧性。比方说,历史上的关羽是投降了曹操的,《三国演义》又加了一个“华容道”。有这么多“污点”,关羽就可以成为神了。 我喜欢历史上的关羽,不喜欢庙里的那个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有了“污点”,反倒能够成为神? 易中天:因为“忠义精神”原本就有问题,有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比如宋江要投降,李逵跟不跟去?跟,投降是不义;不跟,背叛哥哥,也是不义。那么,宋江不投降,行不行?不行!对抗朝廷,是不忠;不为弟兄们谋个出路,是不义。结果,你越是想忠义,就越是不忠不义。你以为那“忠义”是什么好东西呀?告诉你,麻烦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