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劳动法》对于高温季节如何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早有规定,从调整工作时间,错开高温时段,到工作场所安装空调、电扇,发放高温费等,一应俱全。新中国也早有高温天工作的福利传统——酷热里的冷饮和营养品、挥汗如雨时递上的毛巾,曾是老工人们记忆里的一抹温暖亮色。
然而,如何将防暑降温进行到底,今天却成了难题。用人单位不再是“国家”,而是素质参差不齐的老板;高温下做着艰难险重工作的,多半也是临时受雇的农民工。老板们眼里最清晰的是工期、效益,最糊涂的是多少度算“高温”、高温费发没发。没有足够的生存与劳动保障的农民工,留在城里的惟一“必须”,便是努力挣钱谋生。计件拿工资的打工者,宁愿选择战高温而不停工;没有高级技能的劳动者,找到工作已不容易,哪里敢为了一点高温补贴而与企业较真?
然而,如何将防暑降温进行到底,今天却成了难题。用人单位不再是“国家”,而是素质参差不齐的老板;高温下做着艰难险重工作的,多半也是临时受雇的农民工。老板们眼里最清晰的是工期、效益,最糊涂的是多少度算“高温”、高温费发没发。没有足够的生存与劳动保障的农民工,留在城里的惟一“必须”,便是努力挣钱谋生。计件拿工资的打工者,宁愿选择战高温而不停工;没有高级技能的劳动者,找到工作已不容易,哪里敢为了一点高温补贴而与企业较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