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之诗吧 关注:13,240贴子:81,786
  • 10回复贴,共1

感谢樱之诗,给了我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花了近一个月,断断续续终于推完了整部樱之诗。它带给我的震撼远超其他游戏,让我回想起四年前看完《秒速五厘米》的那个下午。可当我要提笔写下感悟的时候,胸中虽有千言,笔下却无一物。艺术不使用言语,再多的话语也是苍白。对于文本的分析,内核的分析很多大佬都已经分享了,楼主在此就不拾人牙慧了,只愿能开个贴分享自己在推游戏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吧。剧透警告。


IP属地:广东1楼2022-12-22 21:09回复
    楼主呢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12-23 01:37
    回复
      2025-08-18 02:49: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主别睡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2-23 09:52
      回复
        现在的我打开着樱之诗的界面,重温着熟悉的bgm。几个月前,我在看到樱之刻即将发售的消息后,突发奇想决定下载了以美学闻名的樱之诗。直到一个月前,看到扶她自解释樱之刻为何跳票,我在宿舍与正巧重温罚抄的舍友一同笑着咒骂。时至今日我仍想,那时的我一边骂着“鸽子”一边庆幸真的好吗?还是祝福樱之刻“不会烂尾”会更好?也许只有立刻推完还没推到鸟谷线的这个作品,才是对扶她自最好的理解与嘲笑。
        只能说,樱之诗是有一定门槛的。高情商的说法是共通线“在日常描写中铺垫和伏笔很多”,低情商的说法就是前期描写又水又无聊。开篇第一幕,健一郎的死亡,所有人人沉浸在死亡诱惑的美中,圭和蓝扰动了这份精致的寂静的氛围,轻易带过了“自然模仿艺术”的话题。15亿存款和直哉以滑稽的形式告别了,任何人都会在此时留下一个疑点,直到共同绘画才揭示出来与明石有关。而后在樱花漫舞的带出第三个人物“雫”,在后续中一直以家人的形象支持着直哉。
        这样的开篇奠定了全篇明快沉静的基调,也在与蓝、与圭的对话中展现了四个美学的讨论:
        生与死的美学,“所爱者死去之时,我必须杀死自己。所爱者死去之时,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艺术与自然的美学,“自然模仿艺术”。
        自我与他人的美学,“如同一切是我中的众生,故也是众生各自中的一切”。
        唯心与唯物的美学,“what is mind,never matter.what is matter,never mind”。
        这四种讨论贯穿了全篇始末,每一种讨论都围绕着重大的事件展开。而我们作为观众,只是旁观着他们的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从中获取一些聊以自慰的感动感悟。围绕着弓张这个舞台,上演两代人的悲欢离合。


        IP属地:广东5楼2022-12-23 13:32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12-23 15:46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2-23 17:15
            回复
              还有刻是不是又跳票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12-23 17:16
              收起回复
                艺术与自然的美学讨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神性的美学和人性的美学的讨论,在中后期禀和直哉讨论的“强大的神”和“弱小的神”是其具体形式。在禀看来,美和艺术具有绝对性,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健一郎和禀的初次见面,禀的绘画通神,创造出一片世界,正是“强大的神”的体现。在禀离开前与直哉的“小大之辩”是两人艺术观念的一场碰撞。用我的话说,神性的艺术创造世界,人性的艺术理解世界。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在最早的时代,相较于绝对的自然,人的主观创造是不值一提的。人类的极致也只是“翱翔于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自然有所不同,纵使地崩山摧、沧海桑田,曾不能以一瞬。对于早期崇拜自然,依赖神的人类来说,“艺术模仿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绘画、壁画都是宗教画和神学故事(虽然还有各自其他的原因)。在东方审美中,取代宗教画区位的是山水画。山水画的透视法并不是几何学式的,观察对象(山水)具有的意象不具有人对事物的“关系”(直到唐朝山水画具有固定的几何学式透视视角,依然是受到道教对山岳崇拜影响),而具有一种作为先验的形而上学的“模式”。由此,无论东西方的绘画形式如何,人们在早期的艺术和自然关系的实践中,并不存在一种由主观而统一把握的东西,也就不存在超越论式的自我。所以说,超限性的、相较人类存在而言“永恒”的自然、神这一类超越人类主观的存在,是不需要人性的参与的。祂是绝对的本身。美的意义、艺术的意义也在于描绘祂的崇高性。
                随着人性与神性的不断抗争纠缠,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将完整的人性与艺术的理智性内容分开,人性才真正参与到艺术与自然当中讨论。我在第一次看到“强大的神”“弱小的神”时,立刻想到的是浮士德里面引述的,把人称作“小神”。人在具备了完整的人性后,在思想上具有创造力,足以改造部分自然,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为“小神”。直哉的出发点恐怕也在于此,这时候的神性是相对的,是人主观“创造”(“构想”)的神,即使弱小,祂存在就是意义,哪怕与“强大的神”相比依然不值一提。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一段话很合适,“所以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心里,……一切在我们内里引起这类感情的(激动起我们的自然力量的威力属于这一类),因此唤作崇高(尽管不是原本的意义里)。……那对象不单是由于它在自然所表示的威力激动我们深心的崇敬,而且更多地是由于我们内部具有机能,无畏惧地去评判它,把我们的规定使命作为对它超越着来思维。”这时讨论自然模仿艺术才是有意义的,崇高根植于人的理性(主观),映射出来崇高在于对象一方的时候才具有崇高感,我们内在理性之超限性得到了确认。
                他们“小大之辩”在具体内容上,已经有很多大佬分析了,包括数学哲学的讨论、柏拉图主义等,我在此就不拾人牙慧了,只能从绘画发展历史方面,粗浅地讨论一些我的浅薄的理解。
                说了理解再来说说感受。个人体验来讲,这一段的描写方式(包括后面对蓝的自白,喝醉酒说弱小的神那一段),并不能说很好。如果作者笔力更高一点,这一段本该像《红楼梦》里黛玉宝钗的对话场景作用一样,升华作品主题、推动剧情发展、增加人物形象理解的同时,给人美学上的理解和体悟。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这些目的做到了不少,但缺憾在于场景转换不够自然,比较突兀(与两姐妹讨论语言相关的方法论也是如此突兀),对人物塑造也不尽如人意(以至于很多人都称禀是“坏女人”,而这一段本可以解释好禀离开的原因,不只是观念的冲突),对核心的美学思想也是浅尝辄止,既没能做到通俗理解(哪怕前面剧情和讨论都理解了,这里的讨论依然拔高了水平,但又没能深入浅出),也没能更加深刻,而是都有涉猎,都谈得不够深(这样的批评可能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但确实是我真实的想法)。这里在人物塑造上、剧情推动上、主题深化上,都能说留有遗憾,尽善而未尽美。
                总而言之,这场讨论算得上神与人的讨论,关于一些永恒的、美学的、哲学的、数学的讨论。这也是樱之诗的主旨所在,是能有那么高评价的原因之一,也是其他gal无法企及的深度。


                IP属地:广东9楼2023-01-08 11:34
                回复
                  2025-08-18 02:43: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好好好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1-08 15: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