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五阶段——三国割据
时间从208年到220年。从赤壁之战开始一直到曹操去世曹丕上位。
张辽:209年,陈兰、梅成割据江淮,这次战役,于禁失利,张辽灭陈兰梅成得首功。战后张辽被授予假节,成了五子第一个被授予假节的人。然后就到了215年合肥之战了,张辽大破孙权大军,威震逍遥津。 曹操直接破格封了张辽为征东将军。 曹操重置的四征将军,不同于汉旧制,这时候四征将军代表的是镇守一方的独立统帅,至少已经和四方将军地位相当了,实权更是高于四方。到了魏国正式建立后四征更是位次三公,高于四方。
215年张辽为征东将军,同年夏侯渊为征西将军,而一直到219年曹仁才封征南将军。
220年曹丕上位,重新收回宗室统帅的权力,张辽从征东将军转任前将军,同一年先升都乡侯,曹丕称帝后又升晋阳侯,增邑千户。注意,这里记载是用转任,不是升迁,以当时来说四征位同四方,但实权更重。 张辽转前将军,看似平调,实际是降权了。所以当时曹丕另外赐给张辽帛千匹,谷万斛。又增邑,又赐舆车给张辽母亲,还派人去张辽乡里宣传荣耀等等。以此将征东权柄收回宗室手中,也让五子唯一的方面统帅成了历史。
乐进:乐进在214年因为征孙权,获得了假节,成了五子第二个假节。216年,曹操称魏王,乐进被封右将军,成为四方将军。218年乐进去世,成了五子第一个退场。
于禁:209年征伐陈兰梅成失利,但之后还是因为协助张辽讨贼成功,增邑200户。然后一直到216年,曹操称魏王,于禁被封左将军。(四方为同级地位相当,但如果硬要排先后,汉制右大于左,乐进在封官排序上是高于于禁的)不过这时候于禁还授予了另一个重要权柄,就是假节钺。这是很多人认为于禁高于其他人的一大论证。219年关羽围襄樊,于禁南下增援。(这里是争议点,一直认为夏侯惇是曹魏第一个前将军,不同记载于禁这时候是左将军和前将军两种记录。第一种可能要么是笔误,于禁还是左将军,第二种可能要么是之前216年封四方将军时,乐进为右,于禁为左,朱灵为后,前将军就是给夏侯惇预留的,但是夏侯惇一直不受。然后219年襄樊危急,曹操加封于禁前将军去增援,没想到大败投降,这之后夏侯惇为了大局考虑重新接受前将军封号)。从实际情况上来说当时于禁还是左将军,夏侯惇为前将军的可能性比较大。 于禁回魏后,被封安远将军,直至去世。
徐晃:徐晃208年赤壁前后一直在跟随曹仁南征集团用兵,210年调去了西部,跟随夏侯渊西征,215年征张鲁因功升平寇将军。218年因为镇守马鸣阁道有功,曹操授予假节。219年徐晃长驱直入救襄樊,直接导致了关羽荆襄攻略失败。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上位,徐晃被封右将军,封逯乡侯,同年先升杨侯(县侯),又转阳平侯(县侯)。
张郃:209年征伐陈兰梅成,张郃作为张辽副手也有参与。之后又和徐晃一起跟随夏侯渊在西部征伐。215年同样征张鲁有功。但同年被张飞击败,只身逃回。不过还是在215年因为前面数年功绩,升为荡寇将军。219年夏侯渊战死,张郃成了临时主帅。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上位,张郃被封左将军,都乡侯,同年升鄚侯(县侯)。
至此,五子良将皆为四方四征之位。
按照2个时间线排序。
从赤壁之后一直到215年曹操称王前一年。
张辽征东将军,假节>乐进折冲将军,假节≥于禁虎威将军=张郃荡寇将军=徐晃平寇将军。
然后是216年曹操称魏王之后一直到219年襄樊之战
于禁前将军/左将军,假节钺≥张辽征东将军,假节≥乐进右将军,假节>徐晃平寇将军,假节≥张郃荡寇将军
最后是220年魏国建立:此时乐进已经下线
张辽前将军,晋阳侯>徐晃右将军,阳平侯=张郃左将军,鄚侯≥乐进右将军,广昌亭侯(已去世)>于禁回魏后封安远将军,保留爵位益寿亭侯(220年当时还在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