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越南汉喃研究院首次合作完 成《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专家揭秘——
20世纪以前的东南亚,由中国人创造发明的汉字及其书面语形式——汉文,与早期欧洲的拉丁文一样,具有跨国界通用 语的功能,并成为东南亚汉文化圈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前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大型文献丛书《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新书发布会上,专家们揭 秘了一个重要史实,那就是在我国周边区域确实出现过一个共享由汉文连缀起的华夏文化,并共同受其教养的时代。 出使中国线路图
在中越邦交史上,两国使者在多个世纪里不断接 触交流。越南汉喃研究院和其他图书馆的汉喃书库中,目前还保存着一批史料相当丰富的北使文献,其中大部分是越南使臣出使中国时用汉文撰述的各类作品。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是指历史上越南官方使节北使中国,或民间人士来华旅行而撰述的相关汉文记录。这些作品以诗歌或散文形式呈 现,内容涉及出使途中日记、见闻纪事和抒发离家乡愁的杂感等。还有一些作品绘制了从升龙(越南河内)到燕京(中国北京)沿途线路图,每个使团经过或停留的 地点都绘制成图,并题诗吟咏。
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越南汉喃研究院首次合作完成的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包括53位越南作者的79部作品,系统展示了公元1314年至1884年这500多年间中越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记录史实很细致
据这部文献披露,当年越南使者来华大部分是 通过镇南关(今友谊关)入境的。在经过广西和两湖后,其行进路线因历史时期不同而大致分为前后两路,前期是向东折向长江顺流而下,经南京北上赴燕京;后期 则在湖北渡长江,北上河南过黄河,再经河北抵燕京。由于往返往往要花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加上外国人对异国他乡的好奇,这些燕行人员在中国境内所撰述编绘 的有关我国的文字或图像,时常比中国本土同时期的记录更为细致、直白和不加粉饰,成为今天我们追溯往昔时代生活细节与真相的重要参考文献。
所收诸书中,既有道光皇帝人到中年就牙齿落尽的内廷实录,也有近代著名诗人陈三立现存最早时期的两首佚诗等重要的文史资料。
从周边反思中国
2010年是中越友好年,又恰逢中越建交 60周年和越南首都河内(古名升龙)建城1000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教授提出了“从周边看中国”这一重要课题:“我们对于中国的自我认识, 不仅要走出‘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自我想象’时代,也要走出‘仅仅依靠西方一面镜子看中国’的时代,学会从周边各种不同文化的立场和视角重新思考中国。”
据了解,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出版为契机,复旦大学出版社还将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日本、韩国相关研究 机构合作,继续推出《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日本汉文燕行集》和“日本汉籍荟萃”,为学界研究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东南亚文化的交流提供第一手的必备文 献。 本报记者 王蔚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越南汉喃研究院首次合作完 成《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专家揭秘——
20世纪以前的东南亚,由中国人创造发明的汉字及其书面语形式——汉文,与早期欧洲的拉丁文一样,具有跨国界通用 语的功能,并成为东南亚汉文化圈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前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大型文献丛书《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新书发布会上,专家们揭 秘了一个重要史实,那就是在我国周边区域确实出现过一个共享由汉文连缀起的华夏文化,并共同受其教养的时代。 出使中国线路图
在中越邦交史上,两国使者在多个世纪里不断接 触交流。越南汉喃研究院和其他图书馆的汉喃书库中,目前还保存着一批史料相当丰富的北使文献,其中大部分是越南使臣出使中国时用汉文撰述的各类作品。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是指历史上越南官方使节北使中国,或民间人士来华旅行而撰述的相关汉文记录。这些作品以诗歌或散文形式呈 现,内容涉及出使途中日记、见闻纪事和抒发离家乡愁的杂感等。还有一些作品绘制了从升龙(越南河内)到燕京(中国北京)沿途线路图,每个使团经过或停留的 地点都绘制成图,并题诗吟咏。
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越南汉喃研究院首次合作完成的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包括53位越南作者的79部作品,系统展示了公元1314年至1884年这500多年间中越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记录史实很细致
据这部文献披露,当年越南使者来华大部分是 通过镇南关(今友谊关)入境的。在经过广西和两湖后,其行进路线因历史时期不同而大致分为前后两路,前期是向东折向长江顺流而下,经南京北上赴燕京;后期 则在湖北渡长江,北上河南过黄河,再经河北抵燕京。由于往返往往要花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加上外国人对异国他乡的好奇,这些燕行人员在中国境内所撰述编绘 的有关我国的文字或图像,时常比中国本土同时期的记录更为细致、直白和不加粉饰,成为今天我们追溯往昔时代生活细节与真相的重要参考文献。
所收诸书中,既有道光皇帝人到中年就牙齿落尽的内廷实录,也有近代著名诗人陈三立现存最早时期的两首佚诗等重要的文史资料。
从周边反思中国
2010年是中越友好年,又恰逢中越建交 60周年和越南首都河内(古名升龙)建城1000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教授提出了“从周边看中国”这一重要课题:“我们对于中国的自我认识, 不仅要走出‘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自我想象’时代,也要走出‘仅仅依靠西方一面镜子看中国’的时代,学会从周边各种不同文化的立场和视角重新思考中国。”
据了解,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出版为契机,复旦大学出版社还将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日本、韩国相关研究 机构合作,继续推出《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日本汉文燕行集》和“日本汉籍荟萃”,为学界研究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东南亚文化的交流提供第一手的必备文 献。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