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商末伯夷、叔齐在周武王伐纣改朝换代之后,他们兄弟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下,宁死不食周粟——这个故事被历朝历代的死保正统、其实是头脑僵化、抱残守缺的人们久久颂扬——这是中国所谓“清高”者的最高典范。清高这两个字从字面上看绝对是褒义,就字面而言,何妨崇尚?况且中国人的老祖宗留下遗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怎能没有脊梁骨呢?毛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指的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国格、人格。问题是,大多数情况下,清高二字被一些迂腐者或假道学先生玷污了,除了包含伯夷叔齐所代表的抱残守缺头脑僵化的意思之外,还有孤傲怪癖不合群的甚至假正经的意思。
汉顺帝时有个南阳人名叫樊英,不知是谁将他的虚名炒得沸沸扬扬,于是皇帝三番五次地下诏书请他进京做官,他一再说身体不好,甚至说病体沉重。最后不得已去了京城。到了京城后又称病不上朝,被皇帝派人抬上了金銮殿,见了皇帝还与之顶撞——如果樊英把这一角色演到底,皇帝也不会奈何他——何必杀一个不具威胁性且有一点虚名的糟老头儿呢?很遗憾,他还是接受了皇帝赐予的官职与几杖。既然发那样大的狠心不与当局合作,为什么轻易改变初衷?既然接受官职,为什么不见提出有价值的政见?樊英不知是假清高,还是真草包?这使人想起“终南捷径”这个成语,当隐士的被一些人认为品德高尚、学问高深,皇帝也要邀虚名,于是请一些隐士来做官;终南山的隐士被请走了,想做官而不得其门而入的人于是卷起铺盖进了终南山,这就开辟出一条做官的捷径。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就彰显了这些假清高者的丑恶嘴脸。
古往今来,许多贪官脸上既没有写字,嘴里也绝不会说爱钱。西晋的王衍口不言钱,老婆故意将钱挡住他的去路,他叫丫环:“把阿堵物拿掉!”,就这个人,一饭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贪官们在训导下属的时候,会把清正廉洁说得头头是道。这些假清高者用什么来形容最恰当呢?有则笑话:一个衙役收门包被县太爷发现了,打了五十大板,他发誓:以后再犯接人家的钱,烂手!不久,又有人递红包,胆怯怯地说:“您起过重誓,我不敢犯禁哪!”那衙役说:“不妨,你放到我靴子里!”
汉顺帝时有个南阳人名叫樊英,不知是谁将他的虚名炒得沸沸扬扬,于是皇帝三番五次地下诏书请他进京做官,他一再说身体不好,甚至说病体沉重。最后不得已去了京城。到了京城后又称病不上朝,被皇帝派人抬上了金銮殿,见了皇帝还与之顶撞——如果樊英把这一角色演到底,皇帝也不会奈何他——何必杀一个不具威胁性且有一点虚名的糟老头儿呢?很遗憾,他还是接受了皇帝赐予的官职与几杖。既然发那样大的狠心不与当局合作,为什么轻易改变初衷?既然接受官职,为什么不见提出有价值的政见?樊英不知是假清高,还是真草包?这使人想起“终南捷径”这个成语,当隐士的被一些人认为品德高尚、学问高深,皇帝也要邀虚名,于是请一些隐士来做官;终南山的隐士被请走了,想做官而不得其门而入的人于是卷起铺盖进了终南山,这就开辟出一条做官的捷径。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就彰显了这些假清高者的丑恶嘴脸。
古往今来,许多贪官脸上既没有写字,嘴里也绝不会说爱钱。西晋的王衍口不言钱,老婆故意将钱挡住他的去路,他叫丫环:“把阿堵物拿掉!”,就这个人,一饭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贪官们在训导下属的时候,会把清正廉洁说得头头是道。这些假清高者用什么来形容最恰当呢?有则笑话:一个衙役收门包被县太爷发现了,打了五十大板,他发誓:以后再犯接人家的钱,烂手!不久,又有人递红包,胆怯怯地说:“您起过重誓,我不敢犯禁哪!”那衙役说:“不妨,你放到我靴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