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23楼
搞清楚 日本右翼的教材在日本推行率不到1%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组织中日韩三方进行过二战时期历史修订
发现三方教材都是主要倾向于自己为受害者
中方注重描写二战时期抗日战争,日方主要侧重珍珠港事件后美军对于日本的打击,而韩国主要注重日军对本国的侵害,少有提到日军同样侵犯了中方。
现在综合三国,一本较为客观的【教科书】已经出版。我看到的封面是繁体的,不知你找不找得到。
况且23楼提出的问题属于历史(尤其是战争史与侵略史)范畴。
日本语言发展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中文影响。
在古代,日本一直没有文字,但不代表当地人就没有说话。
在日本引入汉字后,出现过很多全中文的文学作品(详见飞鸟时期作品),日本皇室也同样以书写汉字为荣。
到了唐朝,中日交流更是达到鼎盛时期,曾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在回国后,创造了平假名,从而使日语与汉字之间有了联系的桥梁,汉字更普及化,进入日本平民的生活。吉备真备更将围棋等中国古代技艺带入日本。其中唐诗在日本的影响尤其大,明治维新以前,几乎日本家家户户都会吟诵唐诗。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受到西方文化的侵入,尤其因为这次革新是自上而下的强制革新,为了迎合时代的潮流,很多传统文化都濒临“被灭绝”(嘛,有空看看《最后的武士》)。
语言当然也不例外。鉴于日本平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尤其是对于当时的中老年平民而言,外来语——英语并不能为大范围接受(这点你有参照了,中国大范围内的中老年同样英语不好或者英语无能,能替代思考了吧)。所以由片假名来书写外来语,为民之便。
现在,日本通用的汉字也被规定了范畴(具体多少个我记不清了)。汉字在日语中的读法有两种,一种是音读,比较倾向于汉字的本来读音,一种是训读,为日语中本来存有的对事物的表达,引入汉字后将其结合,形成了字音不同体的现象(当然这只是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另外,在引入过程中,汉字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或者造字的现象,所以,日语中的汉字并不完全等同于汉语。
另,每个国家,每种语言,每个语法体系,都具有该国家,该民族较独一,较固定的民族性。所以,即使两种语言存在共性,也不能将其他语言的语法规则硬套于汉语之上,或者将汉语套于其他语言之上(这个是咱们老师经常说来不能硬套英汉的……没想到今天用来说中日……)
以上。
最后送一句,知己知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