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时期,有位读书人,知道积德行善的道理,依照《文昌帝君阴骘文》行事,“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但是自身一直科第不至,家庭贫困,子女接连病夭,小儿子失踪,而妻子也为儿女哭瞎了双眼。这位俞公年届四十多,膝下唯有一女,大年夜时,无米下锅,对着瞽妻弱女,甚是惨淡凄凉,不由得发起恨来。
原本俞公每年都会写奏疏烧给司命灶神上呈天帝,言明自己所行善事,并希求能够获得名利。但是连年如此,生活却照旧贫困潦倒,由此心生怨怼,后来司命灶神化身出现告知其“意恶”的根源,言明他虽然一直在自以为的行善,但是“意恶太重”,所以没有好的效验,反而因为意恶,恐有栽秧,然后告诉他修行之路。
“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摒除,收拾干干净净,一顾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诚诚恳恳,使此善意圆满。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意外效验。”
后来俞公照此行之,三年之后中了进士,也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妻子的眼睛也意外地好了,后来子孙兴旺。
明朝时期,有位读书人,知道积德行善的道理,依照《文昌帝君阴骘文》行事,“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但是自身一直科第不至,家庭贫困,子女接连病夭,小儿子失踪,而妻子也为儿女哭瞎了双眼。这位俞公年届四十多,膝下唯有一女,大年夜时,无米下锅,对着瞽妻弱女,甚是惨淡凄凉,不由得发起恨来。
原本俞公每年都会写奏疏烧给司命灶神上呈天帝,言明自己所行善事,并希求能够获得名利。但是连年如此,生活却照旧贫困潦倒,由此心生怨怼,后来司命灶神化身出现告知其“意恶”的根源,言明他虽然一直在自以为的行善,但是“意恶太重”,所以没有好的效验,反而因为意恶,恐有栽秧,然后告诉他修行之路。
“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摒除,收拾干干净净,一顾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诚诚恳恳,使此善意圆满。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意外效验。”
后来俞公照此行之,三年之后中了进士,也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妻子的眼睛也意外地好了,后来子孙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