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一下,写这个帖子的原因有点让我自己也哭笑不得。大家都知道,我们吧里出现了一个某光轴大侠——某狼。这厮脑袋就是有病,逮谁跟谁犟,我平时对于他的做法是不搭理,无论说什么,我当空气也就得了。另一方面我也认为,一个好的贴吧氛围,应该是鼓励多元化,应该允许包容,所以哪怕出现了一两个胡搅蛮缠的,或者是认死理的,也不应该予以一杆子打死。但我发现我错了,深深的错了,这厮就是一个偏执性人格,不能以常理去推测。
某个吧友的贴子里提到了MDA键帽,我答了一下我的看法。简单的评论了一下各个键帽的优缺点,其中我提了一嘴,MDA键帽是XDA键帽优化版。这时这个银刀就上来了,指点江山来了。我跟他简单说了一下MDA的设计思路以及键帽的命名规则。我认为我解释的虽然简单,但只要是个人就能听懂的。结果这货又犟上了。你说你一整天飞轴飞轴跟个苍蝇似的货,能不能消停点,能不能虚心学点习?或者至少去查查有关的资料,再跟别人犟?我耐心都算是很好的,看到你这样的都烦的不要不要的,你还怪别人骂你?
不说他了,心烦。有关键帽的高度问题,确实是吧里有很多人不了解的,比如提到SA,OSA等高度,两眼一抹黑。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吧里的贴子也比较少,所以我在此给大家小小做一些科普,顺带也谈一下他们之间的渊源,这样大家以后在买键帽的时候也就多了一点了解。
首先,我贴一张图。

这张图片是键帽界的传奇厂家SP的键帽种类图。谈到键帽就必须要谈到他家,因为第一,他的历史非常早,他的发展史就几乎是机械键盘的发展史。第二点更重要,他所推出的键帽,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一系列键帽。比如它家最著名的SA键帽,由它影响诞生的键帽就有MG高度键帽,OSA键帽,FSA键帽。它的DSA键帽便是平胸键帽的老祖宗,XDA键帽便是直接根据DSA高度键帽改良过来的。
鉴于在那篇帖子中提及了MDA高度和XDA高度的关系,那么我便先说一下这两种键帽的渊源吧。
SP推出的DSA高度曾经风糜过一阵。因为它高度比较底,没有阶梯设计,从美观的角度而言,这一类的平胸键帽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独特美学观感。由于SP是一家专注于生产键帽的大厂,因此在键帽命名上,SP有着自己独立的命名体系。DSA高度键帽是SP研发的,也是由SP命名的,它的意思是拥有SA坡度(即凹面设计)的平行高度键帽。
由于SP在键帽圈的影响力太大,且多种高度键帽都具有代表性,因此国内的键帽厂家在推出某种键帽时其高度及坡度命名便也根据SP的命名体系来命名。比如我们最近两年比较火热的OSA键帽,腹灵的FSA键帽,这都和SP脱离不了关系。比如OSA键帽,全称你可以这样理解,即“欧希德的类SA球形键帽”,详述的话可以说是“欧希德所推出的拥有SA坡度的的键帽”。其中首字母代表了设计者或推出者,后面的两个字母则代表主要类型。
DSA高度在推出后并没有称霸市场。因为DSA高度键帽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缺陷——没有阶梯设计,长时间使用易手手指疲劳。另外SP的DSA键帽还有一个缺点,它的触面比较小。因为它所采用的触面是和SA一样的,SA键帽的缺点也是触面比较小。但这种键帽本身确实很有美感,确实在市场有一定的喜欢人群。因此前几年,国内的文若团队便针对性的对于DSA高度做出了二次优化开发,开发出了一种改进型的DSA键帽。是的,就是你们想到的——XDA键帽。
XDA键帽,你从它的命名上便能明白,他跟DSA的联系极深。事实上二者粗看上去也极相似,很容易会让人混淆是不是文若团队山寨了SP的键帽。但事实上,二者还是不同的。XDA键帽是对DSA的优化,它极大的扩展了DSA键帽的触面,使得在击打时拥有着比DSA更好的体验手感。并且增大的触面还给键帽整体带来了更好的观感。XDA的X代表了很抱歉,我还真不知道,是代表它的工作团队还是代表它某个ID,这一点有懂的朋友可以补充一下。但我可以确定的告诉大家一点的,XDA键帽是有我们自己的国产专利的,它不是山寨品,而是拥有自己设计语言的改良品。
然后便是最近几年推出的MDA键帽。从命名上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它是和XDA有着非常大的渊源的。那么它是不是抄袭复制XDA后产品呢?当然不是!MDA键帽当中的M,便是大名鼎鼎的小蜜蜂MelGeek。是的,MDA键帽的是由MG设计推出的。但当我们看到MDA键帽之后,会很自然的想到为什么它会这么命名MDA键帽。因为从外观的观感上,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与XDA键帽是不同的。XDA是平胸键帽,而MDA键帽却是有着工学阶梯设计的,二者按理说不同源,至少MDA键帽应该不是根据XDA设计的。
然而事实上,MDA的命名完全没有问题。MDA键帽确实是根据XDA改良而来。这里就要说到这几个英文字母了。MDA中的M,那不用说指的是MG,由他们设计并推出。而其中后的DA,则指的是整体键帽的凹陷坡度已经。当初XDA高度键帽也并未完全遵循DSA的坡度设计以及触面设计,因此英文字母本身代表的并非完全遵照SP的标准,所以在国内我们对于某个键帽常以“类XX”设计。
MDA高度实际上便是“类DA”键帽设计。它当然不能完全搬照XDA的设计,那样便是抄袭了,MG是不会干这种事的。它针对性的对XDA键帽做出改良,一方面,他将XDA的平行键帽设计整体抬高,做出工学阶梯设计,使得敲击手感更舒适。而另一方面,它又继承了XDA高度美学观感,采用了更大的触面,键帽间更小的缝隙,因此在感官上达到了和XDA某方面的相似。有关MDA借鉴的到底是文若团队的XDA,还是SP的DSA,这一点是有争论的。但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可以看到,MG是本着实用主意的原则,将一些键帽设计中的优点融入了它的这款键帽中里。并且根据MG官方的说法,MDA键帽在推出的几年中,陆续经历过了几次改版,也即是说现在的MDA键帽与最初的版本是有所不同的,这说明它家一直在持续优化这套键帽。仅以目前的市场反应来说,目前版本的MDA键帽已经十分成熟,这应该是它家的最终方案。
……
……
说过了MDA,XDA,现在我们来说一说SA键帽。
国内对于SA改良也比较多,这两年也比较火爆。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就是OSA和FSA。OSA,这是由欧希德推出的,改良版的SA键帽。SA键帽我们知道,虽然它有着比较好的质感,但缺点也比较大,第一是太高,第二是触面太小。而由于我们东方人的身躯整体比较矮,手比较小,这个高度对于我们的使用确实比较费力。于是国内的厂家便推出了这种“类SA”键帽。类SA,指的是“类SA坡度”,而在高度上,OSA则直接降低了它的高度。事实上这是个比较舒服的高度,优点是拥有很好的声音包容性,能实现在一定舒适度前提下拥有不错的声音特性。而因为采用了SA球帽坡度设计的缘故,它也拥有着比较好的外观质感,可以说是二者兼得的设计。
FSA由无铭代工。两个厂家谁抄袭了谁,我不了解,也不敢说。但二者都是根据SA改良而来。在质感和阶梯设计及触面设计上,二者都有略微的不同,因此在专利上,二者可以说不存在严格意义的抄袭。
而对于SA的改良,我认为国内最好的并不是OSA和FSA,而是爱菲家的推出的SA键帽。爱菲的SA键帽,当然就是ASA了。但因为AKKO已经提前以ASA键帽命名了自己的OSA键帽,所以爱菲就很尴尬,无奈之下只能以纯粹的SA来命名自家键帽。
爱菲的SA键帽质感很好,因为它结合了MG的内凹坡度设计,棱角非常分明。采用了SP一样的ABS材料,并做了抛光处理,因此感官上也非常的精致。在高度上,他则采用了和FSA、OSA一样的高度设计,很舒适。可以说,他是把所有能借鉴的都借鉴了,而且价格也相对低廉很多,因此如果说这两年最出色的国产键帽设计的话,我会投爱菲一票。当然,爱菲抄袭的水平也是实在太高,跟光头两个算是同等水平了。对于抄袭,我们要抵制,这是不好的。但对于键帽本身,我是很推荐的。
……
……
再说一下其它的几个冷门的高度。看了SP的图,大家会发现还有一些高度比较奇怪,比如KT高度,有一定的工学设计,但整体也是平行的。又比如DCS高度,看起来好像内凹的很大,如果再圆润一些,就跟MDA很类似的了。我觉得事情可以这么看,很有可能MDA的设计思路也参考了DCS键帽的整体阶梯设计。
有关这些借鉴,我们不能说是抄袭。毕竟键帽就是这么个东西,发展了这么多年,一些好的设计往往都大同小异。
比如XDA,我了解到的情况,国内的几个团队也不是都做同样的凹面,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理念和东西。再比如洛菲的键帽的,它明显就也是参考了多家的设计,才最终定版了自己很有特点的键帽。如果说在现今的时代有哪家能拿出一个完全与其他家不同的,不参考任何其他家设计的键帽,我是不相信的。但借鉴可以,还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才行。
对于大多数玩家而言,原厂高度与OEM高度仍然会长久的占据主流位置。这是因为从设计的角度上讲,这两种键帽还是非常科学的,虽然我们看腻了它们,但不代表它们就是落后的,不好的。
……
……
最后的最后,我知道我这个帖子一定会有某人来说点什么,辩解点什么。
我不听。你最好也别进来。发言我就删你。
某个吧友的贴子里提到了MDA键帽,我答了一下我的看法。简单的评论了一下各个键帽的优缺点,其中我提了一嘴,MDA键帽是XDA键帽优化版。这时这个银刀就上来了,指点江山来了。我跟他简单说了一下MDA的设计思路以及键帽的命名规则。我认为我解释的虽然简单,但只要是个人就能听懂的。结果这货又犟上了。你说你一整天飞轴飞轴跟个苍蝇似的货,能不能消停点,能不能虚心学点习?或者至少去查查有关的资料,再跟别人犟?我耐心都算是很好的,看到你这样的都烦的不要不要的,你还怪别人骂你?
不说他了,心烦。有关键帽的高度问题,确实是吧里有很多人不了解的,比如提到SA,OSA等高度,两眼一抹黑。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吧里的贴子也比较少,所以我在此给大家小小做一些科普,顺带也谈一下他们之间的渊源,这样大家以后在买键帽的时候也就多了一点了解。
首先,我贴一张图。

这张图片是键帽界的传奇厂家SP的键帽种类图。谈到键帽就必须要谈到他家,因为第一,他的历史非常早,他的发展史就几乎是机械键盘的发展史。第二点更重要,他所推出的键帽,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一系列键帽。比如它家最著名的SA键帽,由它影响诞生的键帽就有MG高度键帽,OSA键帽,FSA键帽。它的DSA键帽便是平胸键帽的老祖宗,XDA键帽便是直接根据DSA高度键帽改良过来的。
鉴于在那篇帖子中提及了MDA高度和XDA高度的关系,那么我便先说一下这两种键帽的渊源吧。
SP推出的DSA高度曾经风糜过一阵。因为它高度比较底,没有阶梯设计,从美观的角度而言,这一类的平胸键帽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独特美学观感。由于SP是一家专注于生产键帽的大厂,因此在键帽命名上,SP有着自己独立的命名体系。DSA高度键帽是SP研发的,也是由SP命名的,它的意思是拥有SA坡度(即凹面设计)的平行高度键帽。
由于SP在键帽圈的影响力太大,且多种高度键帽都具有代表性,因此国内的键帽厂家在推出某种键帽时其高度及坡度命名便也根据SP的命名体系来命名。比如我们最近两年比较火热的OSA键帽,腹灵的FSA键帽,这都和SP脱离不了关系。比如OSA键帽,全称你可以这样理解,即“欧希德的类SA球形键帽”,详述的话可以说是“欧希德所推出的拥有SA坡度的的键帽”。其中首字母代表了设计者或推出者,后面的两个字母则代表主要类型。
DSA高度在推出后并没有称霸市场。因为DSA高度键帽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缺陷——没有阶梯设计,长时间使用易手手指疲劳。另外SP的DSA键帽还有一个缺点,它的触面比较小。因为它所采用的触面是和SA一样的,SA键帽的缺点也是触面比较小。但这种键帽本身确实很有美感,确实在市场有一定的喜欢人群。因此前几年,国内的文若团队便针对性的对于DSA高度做出了二次优化开发,开发出了一种改进型的DSA键帽。是的,就是你们想到的——XDA键帽。
XDA键帽,你从它的命名上便能明白,他跟DSA的联系极深。事实上二者粗看上去也极相似,很容易会让人混淆是不是文若团队山寨了SP的键帽。但事实上,二者还是不同的。XDA键帽是对DSA的优化,它极大的扩展了DSA键帽的触面,使得在击打时拥有着比DSA更好的体验手感。并且增大的触面还给键帽整体带来了更好的观感。XDA的X代表了很抱歉,我还真不知道,是代表它的工作团队还是代表它某个ID,这一点有懂的朋友可以补充一下。但我可以确定的告诉大家一点的,XDA键帽是有我们自己的国产专利的,它不是山寨品,而是拥有自己设计语言的改良品。
然后便是最近几年推出的MDA键帽。从命名上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它是和XDA有着非常大的渊源的。那么它是不是抄袭复制XDA后产品呢?当然不是!MDA键帽当中的M,便是大名鼎鼎的小蜜蜂MelGeek。是的,MDA键帽的是由MG设计推出的。但当我们看到MDA键帽之后,会很自然的想到为什么它会这么命名MDA键帽。因为从外观的观感上,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与XDA键帽是不同的。XDA是平胸键帽,而MDA键帽却是有着工学阶梯设计的,二者按理说不同源,至少MDA键帽应该不是根据XDA设计的。
然而事实上,MDA的命名完全没有问题。MDA键帽确实是根据XDA改良而来。这里就要说到这几个英文字母了。MDA中的M,那不用说指的是MG,由他们设计并推出。而其中后的DA,则指的是整体键帽的凹陷坡度已经。当初XDA高度键帽也并未完全遵循DSA的坡度设计以及触面设计,因此英文字母本身代表的并非完全遵照SP的标准,所以在国内我们对于某个键帽常以“类XX”设计。
MDA高度实际上便是“类DA”键帽设计。它当然不能完全搬照XDA的设计,那样便是抄袭了,MG是不会干这种事的。它针对性的对XDA键帽做出改良,一方面,他将XDA的平行键帽设计整体抬高,做出工学阶梯设计,使得敲击手感更舒适。而另一方面,它又继承了XDA高度美学观感,采用了更大的触面,键帽间更小的缝隙,因此在感官上达到了和XDA某方面的相似。有关MDA借鉴的到底是文若团队的XDA,还是SP的DSA,这一点是有争论的。但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可以看到,MG是本着实用主意的原则,将一些键帽设计中的优点融入了它的这款键帽中里。并且根据MG官方的说法,MDA键帽在推出的几年中,陆续经历过了几次改版,也即是说现在的MDA键帽与最初的版本是有所不同的,这说明它家一直在持续优化这套键帽。仅以目前的市场反应来说,目前版本的MDA键帽已经十分成熟,这应该是它家的最终方案。
……
……
说过了MDA,XDA,现在我们来说一说SA键帽。
国内对于SA改良也比较多,这两年也比较火爆。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就是OSA和FSA。OSA,这是由欧希德推出的,改良版的SA键帽。SA键帽我们知道,虽然它有着比较好的质感,但缺点也比较大,第一是太高,第二是触面太小。而由于我们东方人的身躯整体比较矮,手比较小,这个高度对于我们的使用确实比较费力。于是国内的厂家便推出了这种“类SA”键帽。类SA,指的是“类SA坡度”,而在高度上,OSA则直接降低了它的高度。事实上这是个比较舒服的高度,优点是拥有很好的声音包容性,能实现在一定舒适度前提下拥有不错的声音特性。而因为采用了SA球帽坡度设计的缘故,它也拥有着比较好的外观质感,可以说是二者兼得的设计。
FSA由无铭代工。两个厂家谁抄袭了谁,我不了解,也不敢说。但二者都是根据SA改良而来。在质感和阶梯设计及触面设计上,二者都有略微的不同,因此在专利上,二者可以说不存在严格意义的抄袭。
而对于SA的改良,我认为国内最好的并不是OSA和FSA,而是爱菲家的推出的SA键帽。爱菲的SA键帽,当然就是ASA了。但因为AKKO已经提前以ASA键帽命名了自己的OSA键帽,所以爱菲就很尴尬,无奈之下只能以纯粹的SA来命名自家键帽。
爱菲的SA键帽质感很好,因为它结合了MG的内凹坡度设计,棱角非常分明。采用了SP一样的ABS材料,并做了抛光处理,因此感官上也非常的精致。在高度上,他则采用了和FSA、OSA一样的高度设计,很舒适。可以说,他是把所有能借鉴的都借鉴了,而且价格也相对低廉很多,因此如果说这两年最出色的国产键帽设计的话,我会投爱菲一票。当然,爱菲抄袭的水平也是实在太高,跟光头两个算是同等水平了。对于抄袭,我们要抵制,这是不好的。但对于键帽本身,我是很推荐的。
……
……
再说一下其它的几个冷门的高度。看了SP的图,大家会发现还有一些高度比较奇怪,比如KT高度,有一定的工学设计,但整体也是平行的。又比如DCS高度,看起来好像内凹的很大,如果再圆润一些,就跟MDA很类似的了。我觉得事情可以这么看,很有可能MDA的设计思路也参考了DCS键帽的整体阶梯设计。
有关这些借鉴,我们不能说是抄袭。毕竟键帽就是这么个东西,发展了这么多年,一些好的设计往往都大同小异。
比如XDA,我了解到的情况,国内的几个团队也不是都做同样的凹面,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理念和东西。再比如洛菲的键帽的,它明显就也是参考了多家的设计,才最终定版了自己很有特点的键帽。如果说在现今的时代有哪家能拿出一个完全与其他家不同的,不参考任何其他家设计的键帽,我是不相信的。但借鉴可以,还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才行。
对于大多数玩家而言,原厂高度与OEM高度仍然会长久的占据主流位置。这是因为从设计的角度上讲,这两种键帽还是非常科学的,虽然我们看腻了它们,但不代表它们就是落后的,不好的。
……
……
最后的最后,我知道我这个帖子一定会有某人来说点什么,辩解点什么。
我不听。你最好也别进来。发言我就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