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场理论》认为,真空定义为是没有真实的粒子,而是电子和正电子的圆波包在一种特殊状态下的表现。由这种假设出发,认为正负电子对的真空是与这种圆波包的互相嵌入状态相对应的,这种圆波包的互相嵌入状态称为是“菲顿”。
如果一个带电粒子存在于真空中,作为一种扰动,使这种“菲顿”物理真空被电荷极化时,就表现为电场;而如果这种扰动源是质量m,那么,物理真空在质量的扰动下引起真空的自旋纵向极化,就表现为引力场;如果这种扰动是由于物体的自旋引起的,那么,真空被横向极化,就表现为挠场。
因此,可以理解为:如果把一个带电、有质量和自旋的物体看成是对物理真空的扰动,则与该物体的带电量和质量相对应就分别产生电磁场和引力场,而与物体的自旋相对应则产生挠场(或称为自旋场)。
不同的场可以看成是物理真空在不同扰动下的不同极化方式的一种表现。根据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俄罗斯物理学家总结出了挠场的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性质:
1.不像电磁场那样,同电荷相排斥,异电荷相吸引,挠场是同荷合并,而异荷排斥;
2.由于挠场是由经典的自旋产生的,所以,挠场对物体的作用只会改变物体的自旋状态;
3.挠场在通过一般物理介质时不会被吸收,也不会产生相互作用;
4.挠场的传播速度不低于109倍光速,这一现象与量子非局域性的表现相关;
5.由于任何物质都有非零的集体自旋,因此,任何物质都有自身的挠场;
6.挠场具有记忆和滞后作用,也就是具有一定强度和频率的挠场的场源把围绕该物体的空间中的物理真空极化了,所以,当场源被移走后,空间的涡旋结构仍然保留,挠场还可以存在;
7.挠场具有轴向加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