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峰
虽然当今时代隐红斗丝的紫虫少见,但是耳环线不全的虫却比较常见。
耳环线不见于古谱,引为定色依据则难以和古谱对接,并产生新的混乱。但我也认为对耳环线的关注的确是当代蛩家的贡献,在定色问题上提供了新的看点,增加了一个维度。
正色虫常配以某种固定形状的耳环线,大家多能认可。我个人认为,耳环线在定色分类上可以视为一个重要的看点,但不是第一线的充分条件;耳环线的意义在于确定该虫是否纯色。在确定是否纯色上,这是个必要条件。就是说,斗丝的色与形相合,则色类较纯;不合,则属间有它色。火光汉先生在《60年经验谈》一书中也说:“纯正的青、黄、紫诸虫,还应是斗丝与耳环的统一”,老先生不愧是一辈子的玩家。
就常见的情况而言,整皮整色,一身青皮透紫或带有紫色,白斗丝,耳环线不连环,有些虫友视为“紫虫”,其实这类虫应当列于“紫青”,归青门。
一身青皮不带紫气,细白斗丝,但耳环不连环,这类虫在耳环线这个问题上表明祖辈血系中曾有紫虫血统,而于当世不显,属于暗中带有紫虫因素,可以称为“暗紫青”。
如果青皮、黄斗丝,但耳环线却为紫耳环形,则此虫为三间色,严格归类当属于“青皮暗紫黄”;整皮黄虫,主斗丝色黄,而耳环线为紫耳环,也是暗中间有紫色系,则属“暗紫黄”。
耳环不连的情况也常见于重色虫中,下面分别叙之:
紫虫与黑虫的间色,常见的情形有:黑头,整皮重色,黑背、或黑色紫绒肉,翅色黑中隐紫或透紫,如果是隐红斗丝或暗红斗丝,耳环不连,则为黑紫无误,大贵。
如若重色黑虫,细白斗丝如笔杆,整皮黑色,黑绒肉,腿斑密布,惟耳环线为括号状,可推知其父系或母系杂有紫虫遗传,但此虫黑虫的成分较重,可定为“暗紫黑”。这个命名不见于古谱,但合理。有“黑紫”,当然也就可以有“紫黑”。古人其实并不拘泥,古谱中甚至还有“黑色白”的名目,可知古人之洒脱。
紫与重青、黑青的结合;
刚入门的虫友可能对“黑青”和“重青”不知如何区别,有必要先说一下这个问题。“黑青”是黑与青的间色,“重青”则是纯色青虫。“黑青”肉色黧黑,腿斑较重;“重青”或有黑背(宁阳虫有带金属光的银背者,宁津所产则基本黑背),但肚色、肉色白腻干洁,腿斑较少,有的话也是呈现有规则的鱼鳞斑,高品虫则接近玉腿,十分干净。
若整皮黑色,黑黧肉,斗丝细白如游丝,腿斑浓重,属于“黑青”的底子,但耳环线为括号状,则增加了一重因素,当可命名为“黑紫青”,属于三间色。
若“重青”的底子,耳环不连,则为“重色暗紫青”,为两间色。
再说以黑黄为基础的变化:黑黄出土如黑子,整皮黑色,惟斗丝色黄乃至金斗丝,这是鉴别黑黄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如果耳环不连,呈现紫耳环,翅色或略显紫气,腿斑为黑紫块斑,则说明带有紫虫血系,当视为“黑紫黄”。
如若“黑黄”的底子,不带任何紫气,为耳环线为紫耳,则可定为“黑皮暗紫黄”。
一般虫忌色杂,惟黄虫类无碍,黄在五行中为土,其位居中,通四方,和五味,解五毒,故不惧杂。其实前辈们常说的“足色紫黄”紫头、蓝项、金翅、紫肉、玉尾、红爪、蜜蜡腿,这些组合要是放在任何一个其它色类虫身上,都显得色杂,有花虫嫌疑,极可能是废虫,惟独出现在(黄斗丝)黄虫为基色的虫身上,反而成了大优。但是终归蟋蟀还是整皮整色为佳,取其锐度较高,倘若有合适的年景相合,则出大凶。有关机理大家可参阅《解读蟋蟀》“间色虫”一章。
顺便简单说一下紫与白的间色:皮色淡白,带有紫气之虫,或淡紫皮蒙白雾之虫,常有虫友定为“白紫”,实则亦当细分。淡红斗丝、银红斗丝者为白紫无误,但是近年来常见的却是主斗丝扁白者较多,这类虫应当叫做“紫白”,是以白门虫为底,间有紫色者。
其实在古谱当中,“紫白”出现的比“白紫”要早,“紫白”最早见于清代乾隆时期的《蚟孙鉴》,“白紫”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严步云的《蟋蟀谱》,而且严步云“白紫”条下实际上写的却是古谱中的“天蓝青”。但是后世虫坛中大家都知道“白紫”而不知道“紫白”,这仍然可能来源于此前较早的一个时代中紫虫出现较多所致。另外,乾隆年代以来的观念中,紫虫品高,白门品低,玩家也都愿意往高品方向靠,者给后世玩家带来一些误导。其实在我看来,色类的优劣排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大气候的转换、每年年景的变化,都会出现波动,这就是五色虫都出将军的道理。也是好多虫友出现困惑的深层原因,去年某地出过某色类的虫,战绩极佳,但今年却不行,于是各方面找原因,甚至导致认识的混乱。其实,不过是少考虑了一个维度,就是气候条件对自然生命的影响,所谓风水轮流转而已。
篇幅所限,难以详述,有关蟋蟀的定色命名,大家可以参阅拙作《定色分类蟋蟀谱》,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讨论、批评,乃至拍砖,但是我希望的是正常讨论,所建立的认识要有依据。所依无据,只是表达情绪则恕不回复了。
虽然当今时代隐红斗丝的紫虫少见,但是耳环线不全的虫却比较常见。
耳环线不见于古谱,引为定色依据则难以和古谱对接,并产生新的混乱。但我也认为对耳环线的关注的确是当代蛩家的贡献,在定色问题上提供了新的看点,增加了一个维度。
正色虫常配以某种固定形状的耳环线,大家多能认可。我个人认为,耳环线在定色分类上可以视为一个重要的看点,但不是第一线的充分条件;耳环线的意义在于确定该虫是否纯色。在确定是否纯色上,这是个必要条件。就是说,斗丝的色与形相合,则色类较纯;不合,则属间有它色。火光汉先生在《60年经验谈》一书中也说:“纯正的青、黄、紫诸虫,还应是斗丝与耳环的统一”,老先生不愧是一辈子的玩家。
就常见的情况而言,整皮整色,一身青皮透紫或带有紫色,白斗丝,耳环线不连环,有些虫友视为“紫虫”,其实这类虫应当列于“紫青”,归青门。
一身青皮不带紫气,细白斗丝,但耳环不连环,这类虫在耳环线这个问题上表明祖辈血系中曾有紫虫血统,而于当世不显,属于暗中带有紫虫因素,可以称为“暗紫青”。
如果青皮、黄斗丝,但耳环线却为紫耳环形,则此虫为三间色,严格归类当属于“青皮暗紫黄”;整皮黄虫,主斗丝色黄,而耳环线为紫耳环,也是暗中间有紫色系,则属“暗紫黄”。
耳环不连的情况也常见于重色虫中,下面分别叙之:
紫虫与黑虫的间色,常见的情形有:黑头,整皮重色,黑背、或黑色紫绒肉,翅色黑中隐紫或透紫,如果是隐红斗丝或暗红斗丝,耳环不连,则为黑紫无误,大贵。
如若重色黑虫,细白斗丝如笔杆,整皮黑色,黑绒肉,腿斑密布,惟耳环线为括号状,可推知其父系或母系杂有紫虫遗传,但此虫黑虫的成分较重,可定为“暗紫黑”。这个命名不见于古谱,但合理。有“黑紫”,当然也就可以有“紫黑”。古人其实并不拘泥,古谱中甚至还有“黑色白”的名目,可知古人之洒脱。
紫与重青、黑青的结合;
刚入门的虫友可能对“黑青”和“重青”不知如何区别,有必要先说一下这个问题。“黑青”是黑与青的间色,“重青”则是纯色青虫。“黑青”肉色黧黑,腿斑较重;“重青”或有黑背(宁阳虫有带金属光的银背者,宁津所产则基本黑背),但肚色、肉色白腻干洁,腿斑较少,有的话也是呈现有规则的鱼鳞斑,高品虫则接近玉腿,十分干净。
若整皮黑色,黑黧肉,斗丝细白如游丝,腿斑浓重,属于“黑青”的底子,但耳环线为括号状,则增加了一重因素,当可命名为“黑紫青”,属于三间色。
若“重青”的底子,耳环不连,则为“重色暗紫青”,为两间色。
再说以黑黄为基础的变化:黑黄出土如黑子,整皮黑色,惟斗丝色黄乃至金斗丝,这是鉴别黑黄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如果耳环不连,呈现紫耳环,翅色或略显紫气,腿斑为黑紫块斑,则说明带有紫虫血系,当视为“黑紫黄”。
如若“黑黄”的底子,不带任何紫气,为耳环线为紫耳,则可定为“黑皮暗紫黄”。
一般虫忌色杂,惟黄虫类无碍,黄在五行中为土,其位居中,通四方,和五味,解五毒,故不惧杂。其实前辈们常说的“足色紫黄”紫头、蓝项、金翅、紫肉、玉尾、红爪、蜜蜡腿,这些组合要是放在任何一个其它色类虫身上,都显得色杂,有花虫嫌疑,极可能是废虫,惟独出现在(黄斗丝)黄虫为基色的虫身上,反而成了大优。但是终归蟋蟀还是整皮整色为佳,取其锐度较高,倘若有合适的年景相合,则出大凶。有关机理大家可参阅《解读蟋蟀》“间色虫”一章。
顺便简单说一下紫与白的间色:皮色淡白,带有紫气之虫,或淡紫皮蒙白雾之虫,常有虫友定为“白紫”,实则亦当细分。淡红斗丝、银红斗丝者为白紫无误,但是近年来常见的却是主斗丝扁白者较多,这类虫应当叫做“紫白”,是以白门虫为底,间有紫色者。
其实在古谱当中,“紫白”出现的比“白紫”要早,“紫白”最早见于清代乾隆时期的《蚟孙鉴》,“白紫”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严步云的《蟋蟀谱》,而且严步云“白紫”条下实际上写的却是古谱中的“天蓝青”。但是后世虫坛中大家都知道“白紫”而不知道“紫白”,这仍然可能来源于此前较早的一个时代中紫虫出现较多所致。另外,乾隆年代以来的观念中,紫虫品高,白门品低,玩家也都愿意往高品方向靠,者给后世玩家带来一些误导。其实在我看来,色类的优劣排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大气候的转换、每年年景的变化,都会出现波动,这就是五色虫都出将军的道理。也是好多虫友出现困惑的深层原因,去年某地出过某色类的虫,战绩极佳,但今年却不行,于是各方面找原因,甚至导致认识的混乱。其实,不过是少考虑了一个维度,就是气候条件对自然生命的影响,所谓风水轮流转而已。
篇幅所限,难以详述,有关蟋蟀的定色命名,大家可以参阅拙作《定色分类蟋蟀谱》,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讨论、批评,乃至拍砖,但是我希望的是正常讨论,所建立的认识要有依据。所依无据,只是表达情绪则恕不回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