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没有亲自养育过孩子的人,很难说自己有成功的家教经验。这也是当下大多数年轻班主任所焦虑的一个问题:我自己都没有结婚、生娃,我却需要和家长谈家校沟通、谈家庭教育,哪里来的勇气和自信?在这点上,我们要关注到老师和家庭教育的角色分工,家庭中的父母是扮演爱和陪伴的角色,但是父母和老师的专业性不同,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规律上是有欠缺的,而这恰恰是老师的功能所在。
一、家庭共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困难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和老师是重要的教育伙伴,老师要把家长变成自己的伙伴。如果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放在一个同心圆中,家庭教育是同心圆中的中心环节,然后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单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内容,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所以要各司其职,各有界限,不要混淆。当前的家校界限是模糊的,家庭教育更多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家长更多是在行使老师的职责。“作业完成了吗?”“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每句话都围绕着学习转。当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焦虑点上,就很容易丧失日常陪伴的情感联结。家庭是爱流动的地方,父母更多的关注点是要放在亲子关系的营造上,注重在日常陪伴中增加情感交流的成分。
二、教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家校配合是助力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一环,教师从专业性的角度需要给到家长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但这种指导不是简单的命令、布置任务,而是站在圆桌会议的角度,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还要注意这种沟通是有界限的,避免把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1. 怀有同理心是前提。
2. 激发家长配合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
3. 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要谨慎。
4. 在学校中有限的支持、配合家长的家庭教育是界限。
(1)不要过度指导,只在自己专业和职业范围内进行。(2)适当拒绝家长的诉求,我们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5. 强烈推荐深度家访,了解其生存状态和家庭关系。
三、家庭教育的成长与特点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私人教育;其内容、方法和效果取决于教育者的个人意志;家庭教育是一种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情感关系为核心的生活教育;教育绝大多数不具备专门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往往和学识无关;另外家庭教育的模式,没有标准答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
什么样的家长教育不了孩子?
1. 自己没有时间教育孩子的,自己本身都存在生存焦虑,往往是三无,无陪伴,无指导,无关爱。
2. 学历或者学识特别高的,往往会存在自我的幻象里。
一、家庭共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困难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和老师是重要的教育伙伴,老师要把家长变成自己的伙伴。如果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放在一个同心圆中,家庭教育是同心圆中的中心环节,然后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单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内容,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所以要各司其职,各有界限,不要混淆。当前的家校界限是模糊的,家庭教育更多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家长更多是在行使老师的职责。“作业完成了吗?”“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每句话都围绕着学习转。当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焦虑点上,就很容易丧失日常陪伴的情感联结。家庭是爱流动的地方,父母更多的关注点是要放在亲子关系的营造上,注重在日常陪伴中增加情感交流的成分。
二、教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家校配合是助力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一环,教师从专业性的角度需要给到家长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但这种指导不是简单的命令、布置任务,而是站在圆桌会议的角度,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还要注意这种沟通是有界限的,避免把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1. 怀有同理心是前提。
2. 激发家长配合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
3. 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要谨慎。
4. 在学校中有限的支持、配合家长的家庭教育是界限。
(1)不要过度指导,只在自己专业和职业范围内进行。(2)适当拒绝家长的诉求,我们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5. 强烈推荐深度家访,了解其生存状态和家庭关系。
三、家庭教育的成长与特点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私人教育;其内容、方法和效果取决于教育者的个人意志;家庭教育是一种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情感关系为核心的生活教育;教育绝大多数不具备专门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往往和学识无关;另外家庭教育的模式,没有标准答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
什么样的家长教育不了孩子?
1. 自己没有时间教育孩子的,自己本身都存在生存焦虑,往往是三无,无陪伴,无指导,无关爱。
2. 学历或者学识特别高的,往往会存在自我的幻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