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吧 关注:50,157贴子:562,794
  • 6回复贴,共1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镇远城的春节龙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遥远的记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镇远城的春节龙灯
高 明 海 ( 文 档 1 1 2 )
近来,镇远吧不断有网友发帖,质疑镇远城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耍龙灯”?这条信息立马就引起了我的莫大兴趣,难道镇远这些年来一直是延续着这个传统,春节都是会“耍龙”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则是件莫大的好事啊! 那场景绝不是现代电视上经常报道的北方的那种庙会可以比拟的,因为北方的庙会仅仅是在白天开展的活动,而我们镇远的春节龙灯则是在晚上进行的群众性娱乐活动。那个场面,人山人海,灯火通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每个人,都处于心花怒放的极度兴奋状态中,即便是过后回到家中,心情也是久久都不能平静下来的!
我虽然离开镇远五十多年,但每每一回忆起那种宏大无比的场面,至今都还能令我无比振奋。我在镇远的那个年代,还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初期,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期间,镇远城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每晚都是要“耍龙灯”的。
在镇远耍龙灯那几个晚上,每条街都是遵循“戌时出灯”习俗(也就是下午七点起),这是由于这时的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只见到处都是烛光摇弋灯火通明,所有临街的商铺及居家,家家的门斗上都斜插着国旗,挂着各式灯笼。凡逢节庆,家家都在门边上插挂国旗,是镇远的一个最大的特别点。由于镇远街面较窄,所用国旗并不大,约两尺见方; “斜插着”,就使得它既有一定的展示面而又不过度地占据街面空间。我们国旗又是以大红为底、黄星点缀。所以,只要微风一起,放眼望去,那一溜飘拂的宣红国旗与微摆的灯笼,在摇弋的烛光辉映下,加上街面上早已排列有序整装待发五彩缤纷的各种灯饰队伍,以及街两边拥挤的人群,给人一种无比喧闹、喜气洋洋的莫大陶醉感!
排在队伍最前边的是灯笼队,各种风格各种样式的灯笼都有,但都是竹篾扎纸糊且上了色,里边都点上了“草鞋板烛”,显得花花绿绿五彩缤纷的。这支队伍一般都较长也庞大些,因为是群众性娱乐活动,巴不得大家都参加,才能烘托气氛。你只要觉得你扎的这只灯笼好,就可参加到队伍里来,一旦来了就要坚持到最后一天,除了草鞋板烛可以向该队领取外,其它的都要遵循自修自理的原则,因为没谁替你保管与修理。
走在花灯队最前面的是“鸣锣开道”鼓乐组,就像古时候朝廷大官出巡那样,两人抬一面特大的铜锣,后面那位操一大锤,一边走一边不紧不慢地“哐——、哐——、哐——”敲着,他的后面就是“年时灯”,这年时灯扎得较高大,当年干支纪年是什么就扎什么灯型,但一般只扎头型,如今年是“兔年”就扎的是个兔头,由于头型较大,里边点着多支草鞋板烛,再往上点就有一块贴金的街道名纸匾,如果这支龙灯队是兴隆街的,上边贴的就是“兴隆街”三个金字;接着就是由八个汉子举着排成两列的巨型金字方灯,一边是“国泰民安”另一边是“五谷丰登”;后边又是八个汉子举着的八面纸彩旗,旗旗伞伞的,把整个队伍的气势都烘托起来了。走在这个队伍最后的是小乐师队,也是八个人,四个背锣鼓的,四个敲锣鼓的,这小乐师队很特别,我除了在镇远耍龙灯时见过,以后就再没看见哪里有过,那四个背锣鼓的实际上背的是一副架子,每副架子上有大小不同的七面锣,下边安放着三面大小不同的鼓,这四个敲打锣鼓的讲究的就是点子及步调的一致,由于年年都听,至今我都还记得非常清楚,那鼓乐声是:“嘁咚咙咚——且咚,嘁咚咙咚——呛!嘁咚咙咚——且咚,嘁咚咙咚——呛!咚吃呛,咚吃呛,咚咚吃呛咚吃呛——”。
下面就轮到花鼓彩调队,全部都是化了妆的女子。这里边分三个队形,一个是跳扇子舞的秧歌队,一个是跳大头舞的秧歌队,再一个是跳金钱棍舞的秧歌队(“金钱棍”就是在约五尺长的竹竿上裹上彩纸,再将竹竿两头镂空并分别安上铜钱,使其在击打肩、腿部时能“嚓嚓”作响),由于队伍较长,所以中间有一个掌控节奏的人在吹着口哨指挥。唱词腔调至今我都还记得:“正月里来嘛是新春哟,扭呀—吇扭捏扭哟,荷花瘤子潭——呀海棠花”在我的记忆中,唱的时候,吼的是贵阳腔,因为当时还没推行普通话,“贵阳腔”就是贵州官话。
下面轮到“故事”队了,这个故事队的主要内容囊括了传统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全部都是化了妆的,分静态与动态两类,静态在前,动态在后。在前面是由半糙娃娃(镇远人把十一、二左右岁数的小孩叫“半糙娃娃”)化妆后事先固定在两米来高的架子上,他们在上边不唱不动只展示造型,这叫“扎故事”;这是最苦的活,天虽寒冷但受服装道具限制不能多穿衣物,事前还不敢喝水。造型人物不外乎刘备、关羽、张飞、秦琼、武松、林冲、鲁智深、黄道婆、岳飞以及八大仙人等,最苦的要数扮相秦桧俩口子的那对少男少女,是在一张八仙桌上固定两根柱子,将俩人捆绑跪在桌上,虽然膝下有垫子,但要坚持这寒风之中跪上五个多小时,那种坚韧奉献精神着实让人钦佩!这是静态的。动态的就包括唐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吕布、貂蝉、曹操等人物。说他们是“动态”的,主要是他们都是踩着高跷的,踩着高跷时还得跟着鼓点乐声不停的转着圈地扭着,手上还得拿着自身的标志性武器(貂蝉拿的是把扇子),也轻松不到哪去!
接下来就是全部由化妆的女子组成的腰鼓队了。这腰鼓队也毫不逊色,阵容壮观且奇特。说它壮观是讲队伍大人多足有七、八十个;说它奇特,是讲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洋鼓队有三排,每排三人,每排的中间都是大洋鼓手,两边各有一位手鼓手。大洋鼓的鼓点是“嘣嚓,嘣嚓,嘣嘣嚓!嘣嚓,嘣嚓,嘣嘣嚓!”手鼓的鼓点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紧接着是镲队,这也是个奇特点,一般常见的腰鼓队只配备一名镲手,相当于领队,但这里却是由二十来个镲手组成专门的队列,当她们用手中带着彩绢丝绸飘逸的镲,在空中挥舞出夸张的弧线时,犹如那千手观音的妩媚舞姿!接着才是腰鼓队,只见这五十来个婀娜多姿的女子,挥舞着手中带着丝绢的鼓棒,和着前边女子镲队的点子,以“进三退一”的步式行进着!
下面就到了龙宫队。首先是划旱船的,有四个角色,前边是扎着白头巾的青年小伙子,用手中握着的、带有大红绸飘带绕片(就是划船的“桨”,镇远人把它叫成“绕片”)在前边沿着S形舞步行进着,接着就是挎着纸竹彩船伴着舞步并抖扭着身子的“乘船女”, 船边还有一个扮作蚌壳精的女子作陪衬,后边紧跟着就是化妆成掌舵人的“老艄公”, 这老艄公时不时还用手去掳掳自己嘴上那夸张的胡须!这个龙宫队没什么太起眼的项目,这“划旱船”就算是主题材了,剩下的就是分别装扮成龙女龙虾乌龟海蟹,虽然人数不少,但看不出什么特色,唱词唱腔也与花鼓彩调队完全一致,所以场面不是那么火爆。且由于下边接着就是耍龙队了,所以人们的眼光早已斜视到后边去了,只是苦于太拥挤实在挤不到那边才在原地呆着。
龙灯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看点。这龙扎得大且还较长,说它“大”是指龙身粗壮,龙身粗壮,整条龙的“节数”就多,这样的龙有二十来节,这样就显得队伍庞大。整条龙最复杂就要数龙头了,用眼看去,那龙头上两只带叉的犄角向上翘着,张着血盆大口;两只眼睛由于安了小镜片,还会反光;特别是龙鼻子上的两根长须,上边安了两科绒球,摇摇晃晃,使得整个龙活灵活现的!为了与长龙协调,龙头扎得高大雄伟,但支撑在地上时又不能高过耍龙头的人,否则耍起来就很费劲!一般的,除了龙头,龙身支撑在地上时,与耍龙人平肩高最省力。龙身以节为单元,这“节”实际是一个支撑架,在锄把般大小的木棍的一端插上像猪仔箩似的竹笼,里边有插草鞋板烛的孔,点上草鞋板烛就显得灯火通明。从龙头到龙尾,用三四根大楠竹片辫成龙脊背,在编辫龙脊背时,每间隔一尺左右都要加编并固定一个蔑圈,每隔两米左右就将“节”安上去,龙肚两边也由楠竹片绑牢,再用两块长长的、能透光的黄布把整个龙身裹起来,但上面与下面这两面不能裹,上边要能让草鞋板烛的熏烟出得去,下边要能让空气进得来;在作为龙身的黄布上,用雕刻成月牙形的苕(镇远将红薯称为“苕”)蘸上颜料印成“鳞甲”图案;龙尾扎得有些夸张,就是故意把尾巴搞得长长的,在“耍”的时候,好用其“长尾”扫向人群,以维护场地的宽敞!,
在每支耍龙队的队伍里,高手是最前边耍“绣球”的与耍龙头的俩人,耍“绣球”的要会“逗”,耍龙头的要回“随”。龙头要在前边绣球的“勾引”下要能及时“追随”上来;耍绣球的还要会“清场”,要善于在那人山人海、相互簇拥的地方“比划”出足够的活动场地来:只见他举着会旋转的绣球往人群边慢慢的平扫过去,街边围观的人群就忙不迭的纷纷往后靠,只要他这样一引,龙头随之一跟,后边的龙身自然就沿着这个弧线跟进了,当绣球划拉到空中时,一条由彩灯组成的美丽弧线就显现在人们的眼前!
就这样,绣球带领着整条龙,在街道的空中划出若干条美丽壮观的彩虹!这时只要你站在旁边,就能明显感觉到由大楠竹绑扎成的龙身在扭曲时发出的“嘎吱嘎吱”声,伴随着低沉而又宏大的“咚——,咚,咚——哐!咚——,咚,咚——哐”鼓乐声,夹杂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震撼着欢腾鼓舞的人群!周围人群尽情的喊着、叫着;放竹嘘花的尽直把那缤纷的焰火筒对着龙身一个劲地摇晃着,所到之处,如同一道闪烁的星光瀑布从天而降!放黄烟的则将竹筒对着龙身不停的平行摆动,使得那黄烟在龙身上缭绕,让人感到这条巨龙好似在云雾中上下翻滚,加上时不时“统——统”的铁炮声,那场面简直就是在大闹天宫!
在耍龙队伍到来时,“接龙”则又是一个高潮。临街的单位,如想把龙队请到自己单位的庭院里去“耍”,增加本单位的喜庆氛围,只要在单位大门前,事先摆上“香案”桌,点上大红烛,准备有充足的鞭炮、嘘花及黄烟,当龙快到面前时,点响“迎龙炮”,那耍绣球的就会将龙引进这个庭院里!这时,只见无数的人群簇拥着大龙涌进这单位的庭院,形成又一个喧闹而又欢快场景!
在那个年代,镇远春节耍龙灯是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在其它县份是根本看不到的!说它“独具地方特色”,是说它持续时间之长,从初八到十五“烧灯”整整八个晚上,且只“耍”晚上不耍白天,一个小县城,要想在只有一个小电灯公司的条件下,既不用政府一分钱,又不向市民硬性摊派,把全城搞得灯火通明,又有哪里做得到?说它是“民间传统”,是因为这种习俗已延续多年!迄今为止我们好像时不时也看到听到过某地“耍龙”了,但那多是在白天耍耍、时间最多也不过一两天而已,但无论是阵容、场面都不能与镇远相比,因为不在晚上玩就感觉不到那种氛围,体会不到那种场面给人带来的震撼!
镇远的“耍龙”只是一个统称,“龙”是整支队伍的主体,在最后压轴,“灯”是亮点,是各种欢庆队伍的集合。所以,它既是各种才艺技能的展示,又是这条街道经济实力彰显的过程,镇远耍龙是以街道为单位组织的,因为我家当时是住在兴隆街四方井11号,所以我是以兴隆街为例,回忆这远去的历史场
(二),
镇远的春节耍龙灯是一种彻彻底底的群众性自发娱乐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多年沿袭下来的民间传统,所以,我在前面才说它不用政府动员,无须国家出资,不要领导安排!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每个街道的那些“热心能人”出面运筹,这些热心能人多数都是在街面上有相当威望而群众公认有相当组织能力的人士。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镇远城的街道承办耗费如此巨大的活动,能做到在既不用政府一分钱,又不向市民硬性摊派,传承年代这么久远,而且每年持续时间长达八天,并达到“人山人海,灯火通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个效果呢?
下面就我当时在镇远的那些年,了解与观察到的春节龙庆活动情况做个大体的交代,它几乎囊括整个活动所需的物资筹集、器材准备及具体运作等多方面,或许对我们多少会有些启迪。
物资筹集。我们都知道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我们必须明白,镇远“过年耍龙”和“端午划龙舟”是一种“多年延续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这与少数民族过“四月八”、“三月三”、“泼水节”是一个道理,这样我们就能捋清一条思路:凡是各地因“民间传统习俗”而举行的庆典活动,都与政权的更替无关。所以,我才敢说它“不用政府动员,无须国家出资,不要领导安排”。多句嘴,在现在来说,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我在前边说过,镇远耍龙是以街道为单位组织的,所以说它也是这条街道经济实力彰显的过程。必须明了一点,我这里说的“以街道为单位组织的”丝毫不含“街道居委会”这层管理机构,它只是个地域概念!我在的那个年代,镇远城的地域有两种称谓,一种是传统叫法,从东面青龙洞那个方向过老大桥(现在叫祝圣桥)后,从桥头开始起到县政府(当时叫“专员公署”)门前东侧为“头牌”;到当时的电灯公司那个巷子口(好像是叫“仁寿巷”)为“二牌”;到冲子口码头为“三牌”;过新大桥头到天后宫为“四牌”;到汽车站过来点那个木炭行为“五牌”;这一代过当时的“通用机械厂”再延伸出去都为“六牌”,这里基本就被看成城外了。后来实行门牌号数管理后,叫将头牌命名为“顺城街”;将二、三牌合并命名为“兴隆街”;将四牌命名为“新中街”;将五牌命名为“民主街”;将六牌命名为“共和街”。这是靠北面的老城区的称谓。河对面,从青龙洞南面东关上从谢桥沟小学起过几个教堂一直到吉祥寺西端燕子岩命名为“周大街”;到新大桥南端命名为“联合街”;过镇远师范及和平村到最西端命名为“和平街”;再过去大菜园就被看成是城外了。
在镇远,靠山的这面是北面,是老城区,因为在实行道台、府衙制度的明清年代,镇远是“府” 级建制,当时的府衙设在这面,所以民间又把这边称为“府城”。 府城这面历史相对要久远得多,所以在民间,还有一种描述府城这边街面经济状况的顺口溜:“头牌一枝花,二牌赛过它,三牌金钩店,四牌油炸粑,五牌开马店,六牌烂豆渣”。 而隔河相对的南面就统称为“卫城” ,也没什么描述。
因为当时我还没上学读书,一到年关快要耍龙的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到三牌靠冲子口码头的那个“镇远船业工会”院子里,守口守嘴地看大人们操作龙灯活动一切事务。当时镇远的兴隆街,可以说是经济繁荣、商埠林立,街道两旁根本没有空余庭院,也只有这里才能找到这么一块稍大的庭院场地了!据多年的观察和听他们的议论,基本搞清楚了整个活动所需的物资筹集、器材准备及具体运作方法多方面的来龙去脉。因为这当中的很多事,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当今五十岁以下的人,不说就不一定知道其就里。所以我后面的叙述可能就会显得啰嗦些,看不下去你就权当遇到了烂小说,尽可以“呸!呸!呸”,不看就是了!
我体会到,办一件事,只要是建立在群众涌于积极参与的基础上,一定会圆满成功。说句调侃的话,就是,“只要我愿意,喊我吃屎都干”!
搞这种大型龙灯庆典活动,需要大量的油、蜡、纸、竹、面粉、硝、硫磺、炭、颜料等物资。这些物质器材从哪来?要说是“买”,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整个活动将持续八天啊,那得要花好多钱呢!召集人就将这些物质的筹集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群众自筹自理部分与街道必须集中筹集部分,的这样一来绝大部多数的问题就解决了。
灯笼制品的准备。动员本街道所属所有家庭都扎制纸糊的灯笼成品,且规格样式不限,包括里面所需的照明烛品都自备够用,除了自家门前所挂,还得有手上持有的。可以说这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举措,一个繁华的街道,没有千户至少也有七、八百家,那种家家参与人人动手的场面,颇有点像乡间杀猪打粑粑准备过年的氛围,但在镇远城里,你家即便就是杀不起猪,也不至于连几个灯笼都扎不起吧?随便找几篇竹子,买几张二夹纸(比白纸略厚,且“筋丝”更好)动手扎扎,则是人人都乐意做的事,每家每户就决不会只扎制一两件灯笼去“应付差事”!有其间还不乏手艺高超之人,到耍龙灯时,最新颖奇特的灯笼就会被遴选到游行队中去, “个人的成就”被认可了,那可是莫大的荣幸啊!这样一来,街道的灯笼队也壮大了,所以说,年关镇远城是“万家灯火”之景,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烛的准备。这里所说的“烛”,可不是单指平时我们看见的用来祭祖拜神的那种纯蜡烛,而主要是指那种在耍龙时,用于插在龙身以及集体所属大型灯具烛孔里的照明火烛。由于这种火烛用量特别巨大,所以它不可能用石蜡浇注,而主要是用松香或桐油浸渍,这种“烛”俗称“草鞋板”,由于用量大,召集人就号召家家户户自筹材料代扎这种草鞋板,原则是:不定数量但多多益善!制作这种草鞋板很简单,只要把竹子劈为两根筷子宽、六寸长的片状,加工时撕开一头,用废布条或废纸甚至可用稻草搓成条状,从开口端不断地在俩缺口间绕“8”字,绕到四寸半就算完成一支了!由于它形似草鞋,制作手法也与打草鞋相同,所以就叫它“草鞋板烛”,镇远人就直接把它称为“草鞋板”。限定最迟初七以前把它交到“船业工会”大院统一浸渍。这样,成千上万的草鞋板烛就解决了!
那么,又是如何给这种“草鞋板”浸渍桐油或松香的呢?由于镇远是贵州桐油的盛产之地,当时镇远周边又是原始森林,所以在镇远,桐油与松香这两种物质,比起石蜡来要容易筹集得多,且用桐油或松香浸渍的烛,只要制作手艺得当,比起蜡质烛还要安全且好用得多,可以想象,那“龙”或“灯”多是纸扎的,那燃烧中滚烫的烛汁飞溅到“纸糊的灯笼”上还不引发火灾?又要“玩火” 还不能“自焚”,这可是一大矛盾呀!这就要看浸渍师的技艺了,只见他们在船业工会的庭院里的奇特灶上支上两口大锅。这种灶除留一个加柴炭的口子外,周围不能有明火焰窜出,所以多是用炭做燃料,要不就得等木材烧成炭状才能使用(当时镇远并没有使用煤炭的习惯,不知是缺乏还是什么的,我估摸是当时镇远的林木资源富足才不使用煤炭,因为我记得当五六年我家最后一次回镇远时,那里正在推广使用煤灶,很多人家不会烧煤,多为引不然火而苦恼,当打听到我们在贵定是烧煤后,还把我家的人请去指导他们。好在镇远城内是不烧“丫丫柴”而是烧“劈柴”的,这种劈柴实际就是将松树锯成尺把长然后劈成扇形状晾干的薪料,所以明火过后很容易形成炭火状)。
在没有明火的状态下,只见他们将大量的桐油或松香倒进锅里,当然,松香与桐油是分别熬制的。由于松香多呈颗粒状,要用大木铲不停地翻动使其均匀受热而加快融化,桐油则不用搅动,只要滚烫的桐油或松香的流汁能在锅里上下翻动而又不沸腾时,这是就是最佳时机,这时专司加火的“火幺师”就会用一块大铁板将火盖住,以保持恒温;这时只见浸渍师每只手叉着四支草鞋板的把子头,将草鞋板那头往油锅或松香汁锅里浸渍片刻,估摸浸渍透了就将其放在专用的架子上让其自然风干。在这当中,桐油的火候不到浸透效果不好,会降低使用时间,且在浸渍时还会滴得满地都是,浪费也大;松香火候掌握不好,就会成糊状即浸渍不到烛芯去,还会呈块状附着在草鞋板的表面,使用时除了不能顺畅燃烧外,还极易滴淌在灯笼里引发火灾!
龙头、龙尾、“属相年时灯”及大型的“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这些特型道具要求较高,所以是需要统一在此制作的。平心而论,由于镇远年年都搞龙灯庆典,才练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又不见谁谁拿什么图纸,又没有样范,只见他们伐蔑的伐蔑,糊纸的糊纸,捆扎不是用线而是用纸捻子,主干处就用较粗壮的青蔑,非主干就用黄蔑,以“物尽其用”。在这当中,最复杂最能体现艺术性的就要数龙头和“属相年时灯”了,龙头既要“雄伟高大”又不能“失态”;相比起来,扎制“属相年时灯”要显得更难一些,因为要隔十二年才重复一次,不像龙头年年相同,可以年年相仿!要做到扎马像马,做牛像牛,不能做虎不成反似犬,那可是要被那狗笑掉大牙的呀!
他们在集体需要使用的这类物资筹集方面,可以说手法是相当高明的,至今都令我钦佩!
像桐油,前面说了,镇远盛产桐油,油桐树的桐籽成熟后总要拿到城里来卖、或加工轧制成油汁吧,这样就会牵涉到桐油销售商会,如果要销往湖南洪江等下江方向,还得牵涉到施行航运管理的船业工会吧!所以,稍大一点的油桐树种植户或收购商,年年都会捐献数量不等的桐油给相关街道。
松香的筹集他们更有妙招,每年夏秋之时就有意布置相当数量的热心志愿者,到周边的松木林中给松树划槽挂接油桶,到一定时间去取回来就行了!
至于所需竹子,集中使用部分则要不了几棵,到附近村庄随便打声招呼,那是很容易到手的事。
集体所需白纸、二夹纸、熬浆糊的面粉、灯笼上色的各色颜料等,由于所需不多,仅本街面上的商家捐出的就绰绰有余了!
但即便是集体,火炮,嘘花的耗量也是少不了的了,这点他们也有办法。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成品炮统一由船业工会自报奋勇出,因为船业工会有个优势,当时镇远是通航的,交易双方主要是湖南洪江、怀化与贵州镇远、施秉一带。洪江是湖南有名的花炮产地,而“洪江花炮” 要想销往云贵两省,镇远水码头是必经的咽喉要塞,船业工会的船只直接到洪江生产厂家要货价格会很低廉,怀化的硫磺也很便宜,这就解决了节庆所需的大部原材料。剩下的小部分爆竹则会有镇远本地几个生产花炮的厂家自报解决的。
镇远龙灯由于是基于在群众的广泛喜好基础之上,又有着这样一群善于运筹帷幄的志士仁人,加之民间诸多的能工巧匠,正是由于有了这三套马车,才使得镇远的春节龙灯显现出那么的震撼人心、华丽宏伟、无与伦比的气势!再看看热心网友在我的首帖后,热心贴上的那些现代龙灯实照,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华丽堂皇”,但接着又看那龙身飞逸的彩布,除了只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外,我们总找不到昔日镇远龙灯给人威慑震撼的宏伟气势!试想,一条背脊由若干片大楠竹编辫、腰椎由若干楠竹圈固定绑扎而成的、几十米长的大竹龙,在人群的簇拥中拼命地飞舞,所到之处,只听得,那龙骨“嘎吱”作响声,夹杂着那耍龙彪汉粗鲁的喘息声和那坚实的脚步声,再看那,从飞舞的龙身中透射出来的摇弋烛光,与街道两边那家家门户上的各色灯笼交织在一起的壮观场面,在“那些现代龙灯实照”图片中却是怎么都找不到的!
镇远龙灯是一种颇具民间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地域经济实力的展示,可惜,只可惜,那只是过去,而且是遥远的过去!
这段远去的历史让我崇敬而更令我怀念!


1楼2022-05-27 14:56回复
    写的啥玩意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2-06-27 12:34
    回复
      2025-08-31 01:05: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想不到我的家乡镇远人这么木讷,这篇回忆镇远解放初期的帖子居然没有人看得懂!?
      我离开镇远都快七十年了,我很怀念!可镇远人却无动于衷!


      26楼2022-07-01 16:48
      收起回复
        谢谢楼主,提供如此丰富详实且有文学性的文章记录那个时代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3-04-07 15: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