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症状反映出这样一个本质,生命经验里没有培植出“度”来;而治疗过程必须有这样一个目标:促使当事人放弃寻求“标准”,返回生命经验的土地,在那里播种和耕耘,培育生命的度。
有一种东西叫“度”。它无处不在,但无影无形。我们一举手,一投足,它在那里;我们或言谈,或欢笑,它在那里;我们对镜试衣,它在那里;我们待人接物,它在那里。但你想说明白它,它不可名状;你想抓住它,它不可把握。
度是什么?是你感受中的和谐、平衡、分寸,是存在的本质内涵,是关系的适当边界,是万事万物自我体现的得体、适度、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度是一种自由,一种境界。孔子对人生阶段的描述比现代发展心理学的论述要早得多:“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度,这个度里包含的是自由与境界。
度是从个体的生命经验里长出来的,度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我总要提到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溺爱孩子不利于度的生长。溺爱的意思是,孩子的需求总能得到满足,不管这需求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它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在需求满足方面不能做到“适度”,相反,他的要求总是过度的,这叫“失度”。从家庭走到社会,受溺爱的孩子会用长期习得的方式来要求世界满足他,如果不得满足,他就怨恨他人和逃避世界,就产生了适应社会的困难。甚至,象阿德勒所说,被宠坏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成为我们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人,破坏社会的合作精神和规则。
但是,道理太多,规矩太多,也会阻碍孩子成长。孩子自身的经验是“度”得以生长的合宜土壤,父母的道理和规则太多,则会覆盖孩子的经验,从而破坏了“度”的生长条件。心理咨询经验发现,在观念僵化、规矩过于严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过于依赖父母的道理和规则,当他们进入成人世界,面对父母道理不能应对的新情况,就会紧张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度是观察世界的视角,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关系,看到本质,看到部分与整体的协调,看到各种因素之间的作用,看到“万事互相效力”,看到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度是调节生命的杠杆。生命和谐与成熟的象征,表现为对度的把握,而心理症状的本质,往往反映思维上的非此即彼(单一思维)和行为上的顾此失彼(如强迫症状)。这是生命的“失度”状态,人在杠杆的两端铤而走险,生活失去了平衡。
度是本质。“失度”的表现是,当事人纠缠于细枝末节,且把细枝末节当成本质。我问当事人:“表情不够优雅自然又怎样呢?”她被这个问题问得莫名其妙,回答说:“表情不自然,那可太不正常了。你想,表情不自然,谁还愿意跟你交往?表情不自然,别人就不喜欢我了……”总之,表情不自然简直就是世界末日。显然,这是一个强迫观念,它成了当事人关注的焦点,甚至可以说是地狱与天堂的转换按钮。因为表情不自然,她就生活在地狱里,如果表情自然了,她就进入了天堂。当事人不知道,是她自己选择了这个观念。同理,既然是她选择了这个自我折磨观念,她也可以不选择它。
度是生命的奥秘。它与我们的心理成长如此相关。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适度”总与健康、自由、幸福联系在一起,而“失度”则表明生命出现了问题。例如,强迫症状的本质特征可谓“失度”。失了“度”,当事人感到不安全(害怕“万一”),失了“度”,当事人四处寻求“标准”,坚决要求获得绝对安全(消除“万一”)。他们容忍不了生活的模糊地带,拒不接受世界的不稳定因素,甚至要把生命和生活中的一切都标准化,最好用数字精确表达出来,才会觉得安全。但生活恰恰不是这样。不管我们生活在怎样一个数码化的时代,科技可以把许多不确定的东西弄得相当精确明晰,但生命的“度”是科技解决不了的,也取代不了的,它是从每一位个体的生命经验里长出来的。我们读一百本恋爱的书,也不能取代恋爱的经验。不管科技怎样测量游泳姿态和动作的幅度,加以图像化显示和数码化分析,都不能真正让一个人学会游泳,除非他跳到水里去,亲身体验自己的身体动作与水的关系。度就是这样在经验里生长。
有一种东西叫“度”。它无处不在,但无影无形。我们一举手,一投足,它在那里;我们或言谈,或欢笑,它在那里;我们对镜试衣,它在那里;我们待人接物,它在那里。但你想说明白它,它不可名状;你想抓住它,它不可把握。
度是什么?是你感受中的和谐、平衡、分寸,是存在的本质内涵,是关系的适当边界,是万事万物自我体现的得体、适度、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度是一种自由,一种境界。孔子对人生阶段的描述比现代发展心理学的论述要早得多:“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度,这个度里包含的是自由与境界。
度是从个体的生命经验里长出来的,度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我总要提到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溺爱孩子不利于度的生长。溺爱的意思是,孩子的需求总能得到满足,不管这需求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它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在需求满足方面不能做到“适度”,相反,他的要求总是过度的,这叫“失度”。从家庭走到社会,受溺爱的孩子会用长期习得的方式来要求世界满足他,如果不得满足,他就怨恨他人和逃避世界,就产生了适应社会的困难。甚至,象阿德勒所说,被宠坏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成为我们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人,破坏社会的合作精神和规则。
但是,道理太多,规矩太多,也会阻碍孩子成长。孩子自身的经验是“度”得以生长的合宜土壤,父母的道理和规则太多,则会覆盖孩子的经验,从而破坏了“度”的生长条件。心理咨询经验发现,在观念僵化、规矩过于严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过于依赖父母的道理和规则,当他们进入成人世界,面对父母道理不能应对的新情况,就会紧张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度是观察世界的视角,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关系,看到本质,看到部分与整体的协调,看到各种因素之间的作用,看到“万事互相效力”,看到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度是调节生命的杠杆。生命和谐与成熟的象征,表现为对度的把握,而心理症状的本质,往往反映思维上的非此即彼(单一思维)和行为上的顾此失彼(如强迫症状)。这是生命的“失度”状态,人在杠杆的两端铤而走险,生活失去了平衡。
度是本质。“失度”的表现是,当事人纠缠于细枝末节,且把细枝末节当成本质。我问当事人:“表情不够优雅自然又怎样呢?”她被这个问题问得莫名其妙,回答说:“表情不自然,那可太不正常了。你想,表情不自然,谁还愿意跟你交往?表情不自然,别人就不喜欢我了……”总之,表情不自然简直就是世界末日。显然,这是一个强迫观念,它成了当事人关注的焦点,甚至可以说是地狱与天堂的转换按钮。因为表情不自然,她就生活在地狱里,如果表情自然了,她就进入了天堂。当事人不知道,是她自己选择了这个观念。同理,既然是她选择了这个自我折磨观念,她也可以不选择它。
度是生命的奥秘。它与我们的心理成长如此相关。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适度”总与健康、自由、幸福联系在一起,而“失度”则表明生命出现了问题。例如,强迫症状的本质特征可谓“失度”。失了“度”,当事人感到不安全(害怕“万一”),失了“度”,当事人四处寻求“标准”,坚决要求获得绝对安全(消除“万一”)。他们容忍不了生活的模糊地带,拒不接受世界的不稳定因素,甚至要把生命和生活中的一切都标准化,最好用数字精确表达出来,才会觉得安全。但生活恰恰不是这样。不管我们生活在怎样一个数码化的时代,科技可以把许多不确定的东西弄得相当精确明晰,但生命的“度”是科技解决不了的,也取代不了的,它是从每一位个体的生命经验里长出来的。我们读一百本恋爱的书,也不能取代恋爱的经验。不管科技怎样测量游泳姿态和动作的幅度,加以图像化显示和数码化分析,都不能真正让一个人学会游泳,除非他跳到水里去,亲身体验自己的身体动作与水的关系。度就是这样在经验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