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吧 关注:2,201贴子:12,664
  • 3回复贴,共1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三):第八章“周人的生活”第4、5、6、7、8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三):第八章“周人的生活”第4、5、6、7、8节 

 
作者:许倬云 
 
    
第四节 服饰与衣料
  叙述服装,当由头上的首服开始。古代首服有冕、弁、冠、巾、帻多种。冕是王公诸侯的首服,而弁却是由天子至士的常礼之用。二者的差别,据《周礼》“夏官•弁师”,爵弁前后平,冕则首低一寸余,冕前面的旒,也因爵位高低而有多少。
  冠是有身分的人共用的首服,小孩成年时即须行冠礼,表示他已能肩负成人的责任。《仪礼》“士冠礼”:“弃尔幼志,顺尔成德。”从此这个孩子是有名字的成年人了。平时冠的颜色是用玄黑色,有丧服则用缟素(《仪礼正义》:29/10)。冠的形制,尚少实物为参证。既须束发受冠,冠必高耸。所谓峨冠,即是高帽子,中间用发笄贯簪。传统丧礼中服御的麻冠,虽是礼经注疏家考证的结果,当仍与古制相近。但冠制总会因地方习尚与个人喜好而有不同的样式,西周的冠式,也未必处处时时完全相同。
  一般人则御巾帻,据说是卑贱执事不冠的首服(尚秉和,1966:29)。然而庶人也未尝不能御冠,《礼记》“郊特牲”说到野夫蜡祭时,也是“黄衣黄冠”。野夫是农夫野老,也仍可衣冠行祭。
  风日雨雪,但凭冠巾不足以御寒。古人有台笠,《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台笠缁撮。”意谓以莎草制的笠帽,加在缁布的冠上。牧人长时在野,自然更须披蓑戴笠,《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糇。”正是写实的描述。妇女有的用笄簪处理头发,有的以飘带束在发端,有的以发尖梳合上指,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绸直如发……彼君子女,卷发如虿……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发式变化,也不输于今日。
  次说衣裳。古人上衣下裳,上衣右衽,由胸前围包肩部,由商代石刻人像到战国木俑,基本上并无大差别。裳的形制,似是以七幅布围绕下体,前三幅后四幅,两侧重叠相联,状如今日妇女的裙子,不过折裥在两旁,中央部分则方正平整。《仪礼》“丧服”:“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幅三袧。”郑玄注云:“袧者,谓辟两侧,空中央也。祭服朝眼,辟积无数。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正是说明裳的制度。裳的下面是芾蔽膝。《诗经》“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据郑玄引汉制解释:“芾,大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谓之芾,其他服谓之韠,以韦为之。其制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胫本曰股。邪幅如今行縢也。幅束其胫,自足至膝。”由此看来,邪幅是相当于今日军中的“绑腿”。同时,裙下有长长的遮蔽,于观瞻及保护两方面,均属有用。
  金文中赏赐之物,很多衣物。衣,或称“玄衮衣”,当是绘有卷龙图物的命服。或称“戠衣”,戠即织的本字,当为以练丝织成的命服。或称“玄衣黹屯”,黹为如铜器上云雷纹的钩联纹,当是用这种纹饰缘边的赤黑色命服。或称冂衣,当是以苘麻织成的命服。市,《诗经》“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属于命服的一部分。金文铭辞中提到赐市时,有赤市、朱市、市、市、叔市等项。朱赤各如其意,指颜色,可能是染黄,也可能指有联环形的绣纹。可能指黑布,也未尝不可能是皮韦。叔,可能是“素”的音借(黄然伟,1978:170—172)。这后面三种市的本义,到底还难肯定。总之,不外以颜色或花纹来表示荣耀而已。
  衣裳芾幅,究竟穿着不便,于是有深衣之制,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据《礼记》“深衣”篇的说明,这种衣服宽博而又合体,长度到足背,袖子宽舒足够覆盖肘部,腰部稍收缩,用长带束在中腰,在各种正式场合都很有用。
  最后说到鞋子。古人鞋分屦舄两种。据《周礼》“天官•屦人”郑注,复下曰舄,禅下曰屦,则显然依双层底与单层底而有区别。金文所记赏赐礼物中,赤舄也是常见的项目。《诗经》“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又“大雅•韩奕”:“王锡韩侯……玄衮赤舄”;都与金文铭辞所见相符(黄然伟,1978:172—173)。红色的靴,似乎须经特赐,则平日大致也有更平常的颜色了。最近河南柘域孟庄的商代遗址,出土了一片树皮纤维织的鞋底,其编制方法与今日草鞋相似(考古研究所等,1982:66)。这是考古发现的第一件织成鞋底。商代有之,西周也就可能有类似的行屦,供普通人日常使用。否则单凭那种双层底单层底的红鞋子,恐怕未必经得起长时的跋涉。



1楼2006-01-16 14:07回复
    第五节 工艺与工业
      先说青铜工业。西周的青铜文化是殷商青铜文化的延长。周克商以前,商人的青铜工业是当时的主流,克商以后,商人的技术工人由周人整批整批的接过来,其中有的工人赏给分封的姬姓诸侯,但是西周王室无疑的保留了不少,为生产王室需要的物件而工作(佐藤武敏,1977:20—25)。因此,西周早期的青铜工业成品,宛   
      图55天工开物铸钟鼎图
      然殷器,无论技术或作用,很难有明白可见的区别。西周铜器的铸造,仍沿用晚商已发展的方法,包括制模、翻范及浇铸三个步骤。通常以淘洗过的净泥做胚,塑造成形,在胚上刻划花纹,或以泥条贴附凸纹。第二步在胚外涂一层陶土,干燥后切割取下,再以各个部分拼成整件的外范。第三步则以坩埚熔化成合金的液体,灌铸入范。如果器型不大,可以整体浑铸。如果有一些零件,或则先铸好零件,贴在胚上制范;或则先铸好主体,再以零件的范贴在主体上铸合。此处用殷商晚期的范铸法和东周的范铸法示意(图55—60)(石璋如,1955;张万钟,1962:37—39)。两个例子,一在西周之前,一在西周之后;西周的铸铜技术与这二例的水平相侔。   
      图56单范铸件   
      图58 分部铸合之一(斝)   
      图59分部铸合之二(方鼎)
      在洛阳北窑的西周铸造遗址,可能是西周宗室的铸造作坊,其年代大约始于西周初年;而至于穆王恭王以后,沿用的时间相当漫长,留下来的遗物也很多。可惜数以万计的陶范,大多破碎不堪,只有四五百片,可以作为考察的对象。这些陶范和炉的成分,都是由石英沙和粘土组成,颗粒细小均匀,显然经过仔细的粉碎、筛检的过程。陶范分外范内范和母范,而以外范最多。大型的器范,以一件鼎范为例,是由六片范合成一完整的铸型,每片都包括口腹足三部位,再粘合底范,即为整范。器耳部位留有凹槽,可知器耳是另铸,再镶嵌在范上,然后方浇铸为一体。另有一件卣范,则系四片外范合成。器形复杂的爵,可以多到十片范片合成。然而小型的器物,则只有一个范。发掘报告中,称这些范铸的方式为分铸法和分片合范法(图版38)。出土的熔铜炉壁残块,数以于计,炉径大致在一公尺左右,厚约三四公分。炉壁系以泥条盘筑制成。残块大多在内壁有“烧流”的铜粒及木炭。有一些炉壁下缘,发现有鼓风口。坩埚的残片,内壁呈锅底状,尚附上铜渣。据报告,熔炉温度高到1200—1250℃左右,当系经过鼓风始能到达如此高温。出土的骨制及铜制锥、凿、刮削之工具不少,大致用来修整陶范及雕刻花纹之用。遗址中有几座烧窑,自然系为了烧范。另有若干卜甲卜骨及非正常死亡的人骨,或身首异处或经过捆绑,据报告推测,可能有占卜和人祭、牲祭一类的仪礼(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983)。整体的说,西周的铸铜过程,与其前(殷商)后(东周)互相连续。最近新闻报导,四川广汉出土了西周的大批青铜人像与动物像。其人像大如真人,十分写实。因未见考古报告,未能妄揣。如果断代无误,则西周铸铜工艺的水平,比目前所知为更高。但基本上,掌握了分范合铸及分铸坩接的原则,大型铸件也非难事。
      在春秋战国时,青铜工业可能已掌握了脱蜡法,可以铸造极为精细的铜器。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盘尊,有非常精细的镂空浮雕,非用脱蜡法不能奏功。脱蜡法本身的发展,颇须时日,方能达到曾侯盘尊的水平。西周是否已有脱蜡法萌芽?至少至今在考古资料上,犹不可能做肯定的推论,大致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还是以陶模浇铸为主(Li Xuequin,1980:63—64;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9:472;松丸道雄,1977:66—90)。
      西周的青铜工业,最主要的中心自然在丰镐畿辅与洛邑成周。洛阳附近发现大规模铜器作坊的遗址,出土了石陶范。丰镐地区现已发现的若干作坊,规模都不算大,但已看出有分工的趋向。马王村的作坊,陶范都是礼器,而张家坡的作坊,则有不少铜泡的外范和填范,当是专铸车马器的工场。
    


    3楼2006-01-16 14:07
    回复
      2025-08-19 17:08: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数量越来越多,一些窖藏,动辄数十器、百余器,而大型墓葬遗址,在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礼器   
        图60 东周铸铜陶范分部及拼合示意
        即达一百八十件,工具武器车马饰件,相加的总数,多到五千余件。数量的增加,是西周青铜工业的特色,动物写实,式样也多变化(图版39至40)。为了增加产量,西周的铸造技术也有了相应的进步。殷商及周初制范方法,是一模翻一范,在西周中期以后,出现了一模翻制数范的方法。西周铜器有甚为肖似的数器,即由于这种大量生产方式的出现,零件不再浑铸,改为焊接在器身上。这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9:169—170)。
        除了王室铸器外,诸侯也可能有自己铸造铜器的作坊。松丸道雄仔细审察若干铭文的内容及器物上的位置,认为接受王室赐器的诸侯,往往翻铸同式的器皿,但是修改了铭文的内容(松丸道雄,1977)。青铜工业的扩散,无疑会产生各地有地方性发展的现象,在本书第七章中,若干边缘地区青铜工业的特色,当即是这一过程的后果。
        数量上的增加,也可以意味着青铜成品的商品化。一方面,铜器的品质可能因量多而差了。西周铜器的早期,承继商器的传统,堪称为青铜时代的鼎盛期。中期以后,花纹渐趋简单,除了昭穆时期有顾凤纹,可算时代特色外,西周一代器形与花纹,都比不上商器的多姿多采,精美细密。商品化的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的普遍化。到晚期时,裘卫的家族,原本社会地位并不高,可是以其富力已可以自铸铜器。西周晚期有长铭的铜器不少,也反映工作技术的进步。若干“契约”性质的铭文,铸刻在铜器上,也反映了铜器的铸造,不再限于仪礼的目的。世俗化与商品化,本是相关联的现象。散氏盘、裘卫鼎之类铭文,正是铜器作用扩大的表现。铜器商品化了,也就可能当作货品运售别处,辽宁喀左北洞出土的一件铜器,与四川彭山出土的一件铜器,形制酷肖,而地隔千里(Li Xuequin,1980:77;四川省博物馆等,1981)。此中缘故,因为出自同一作坊,分赐不同人物?还是因为当作礼品交换?还是由商贾贾贩两处?究竟哪一个原因最为可能,至今仍只能存疑。
        再说制陶工业。西周的陶业,可由不少考古资料觇见其发展水平。以沣西张家坡的制陶工场为例,陶窑的规模不大,火膛挖在地面以下,有烟囱和窑底相连。窑内应有窑箄,置放陶胚。至于制胚过程,西周的技术发展方向,在早期采用轮模合制,进步到中期以后的快轮法,产品也趋于规格化。这一趋势正与青铜业经历的商品化的现象颇为吻合。西周早期,已出现原始瓷器及带釉陶(图版41、42)。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各地墓葬,普遍出现原始瓷。沣西张家坡遣址中出现的原始瓷片,表面有青色或黄绿色的釉。经过显微镜观察和X光透视以及化学和物理性的测定,据专家判断,这些原始带釉瓷的烧成温度已达摄氏一千二百度,硬度高,吸水性低,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瓷质和长江流域发现的青瓷,基本上很相似(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9:171—172;考古研究所,1962:附录二)。
        骨器也是周人生活中重要的器用,小到装饰用的发笄,箭上的箭镞,大到耕田用的骨铲,几乎无不可用动物的骨角或蚌壳制成(图61、62、63,图版43、44)。最近发现的扶风云塘骨器作坊遗址,出土了两万多斤废骨料和蚌制品,无疑是一个规模极大的工场。这些骨料大多带有锯削锉磨的加工痕迹。出土的铜刀铜锯铜钻,也正是治骨的工具。制造骨器的过程,第一步选取骨材,大致以新鲜骨为主。第二步是按适用的部位锯割,例如以肩胛骨截去肩臼作为制铲的材料。第三步削锉成形,第四步在砺石上打磨光滑。如果是细致的工业品,还须加上雕镂工作甚至镶嵌松绿石,以增加美观。由出土废料及半成品看,同类骨材的切割面很相似,可见经过分工后,由同一批工人操作,工作的过程大约也循一定规则达到相同的   
      


      4楼2006-01-16 14:07
      回复
          甚至王室也有他们自己的春天,春分,已在春意正盛的季节。《礼记》“月令”中的高禖,即在二月进行,王与后在南郊祭祀玄鸟,——商人的祖先神。在这一个季节,合男女,奔者不禁;甚至牛马也是在此时交配。巫祝带着面具,祛除不祥,而乡饮礼则为社区的欢宴,尊敬长者,也在此时。杨宽以为“乡”字具备了飨宴及社区的意义,隐含社群共享飨宴,甚至统治者也以乡饮礼加强贵族的从属感,而乡饮也是确认群中等级的场合(杨宽,1975:280—309)。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形容飨礼:“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肴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既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既醉而出,竝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此中有乐、有舞、有射、有祭祀,显然是盛大的仪礼,属于贵族的。
          小规模的聚会,可能只有炮幡的菜蔬及野物,而其借酒食欢聚的精神,则并无二致。“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中国人在今天仍主要利用饮宴联欢,可谓其来久矣。 
        第七节 人生仪礼
          本节叙述的是出生、婚嫁、及丧礼。由于资料所限,大致是限于士大夫阶层的生活。
          先说出生。在降生的时刻,男子己享有特殊的待遇。《诗经》“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古代生活条件不如今日,小孩的存活率颇低,因此孩子长大到青年时,其象征将要成年的冠礼,甚为重要。《仪礼》“士冠礼”及《礼记》“冠义”都是古代成年仪礼的好资料。照常规,冠礼应在二十岁时举行,但是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提前举行冠礼。冠礼的全部过程,由筮卜吉日开始,既定了日期,冠者的父兄即须邀请来宾作为青年成人的见证。冠礼中,加冠三次,一次是爵弁,一次是皮弁,一次是玄端,分别是男子参加祭祀、视朔、及朝会的首服。三冠都由请来的贵宾为青年加冠,并加一番勉励及告诫。既冠之后,冠者见于兄弟,再入见母姊诸姑,然后挚见于君,成为君臣,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成为贵族社会的一个成员。有其宗庙朝会的位置,也有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成年的男子,不能再用幼时的名,冠礼时遂也包括命字的仪礼。周人的字,包括伯、仲、叔、季的长幼次序,而成年人的字,总有“甫”的称谓,如伯某甫,表示成年之后己可为人父了。在宗法制度下,长幼次序也是社会座标之一,有了伯仲叔季的字样,一个成年男子在社群关系的地位遂得定位(杨宽,1965:234—253)。
          婚礼是另一重要的生命仪礼。以下的仪节,均据《仪礼》“士昬礼”。婚礼的第一步是订婚,由男子用雁纳采,表示一个家族向另一家族要求建立婚姻关系。纳采在先,问名在后,正可觇见家族的联姻较之两人间的结合更为重要,是以两家同意结姻之后,才顾及询问女子的私名。此后的纳吉、纳征与请期,不过是肯定婚姻的赠礼及确定结婚的日期。婚礼均在黄昏,由新郎至妇家亲迎。离家时,新妇的母亲对新妇有一番告诫与勉励。婚礼次日,新妇见舅姑,“庙见”则在称庙举行。新郎奉父命取妇时,父亲的醮辞是“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支子则称其宗,弟称其兄。凡此都可觇见,婚姻是为了结两姓之好,而不是为了两个个人的结合为伴侣。婚姻可说是为了延续宗嗣,将过去的祖先与未来的子孙,由当世的男女结合,而得以永远延续。
        


        7楼2006-01-16 14: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