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三、五年,只需花几千元,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基因身丶份证”。
□中国科学家发现,一批亚洲人早于哥伦布、印第安人,发现了美洲的新大陆。
□通过追查“八辈祖宗”,“炎黄一号”的人种纯度比国外已测定基因序列人都高,基因纯度达94%。
一项旨在揭示20亿黄种人生命密码的基因测序工程——“炎黄计划”,2006年在我国启动。神秘的基因测序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将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中国在这一领域中处于怎样的水平?日前,记者采访了参与研究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科学体系第一负责人、来自成都的小伙李英睿,听他讲述举世关注的“炎黄计划”背后的故事。
一把解开生命密码的“标准尺”
100个人的基因测序工程完毕之后,13亿中国人,甚至包括全世界20亿黄种人,将有了一把解开生命密码的“标准尺”。
三月南国,草长莺飞。24岁的李英睿没有机会去享受这大好的春光,实验室里,计算机旁,正在进行的“炎黄计划”和测定老虎的基因序列两大任务,都还在等待他和他的伙伴们。
按照“炎黄计划”,我国科学家将选取包括汉族、少数民族、东亚地区不同国家人群在内的100个个体,建立东亚人种特异性的高密度、高分辨医学遗传图谱。该项目由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生物信息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科学家共同发起并承担。李英睿所在的科学体系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负责科学研究的部门。“这项工作意义非常大。”李英睿告诉记者,基因序列完成后,就等于有了一把解开黄种人生命密码的“标准尺”。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分析人体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获得的个人基因组,有助于预防遗传疾病,为新药物研制以及探求新医疗方法提供依据。比如说,糖尿病患者可能在某一部分与标准序列不同,那我们就可能断定,糖尿病患者是因为这部分基因的变异而导致。没有发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炎黄计划”还将“外因与疾病”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中国人胃肠道疾病比较多见,新一代的基因组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使得全面了解胃肠道微生物群变成可能。对代谢性疾病个体与正常个体的排泄物基因组的全面比较,就可以发现代谢性疾病相关胃肠道微生物,为全面诊断和治疗复杂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寻找可以用于治疗的药物靶点的微生物。
“目前,这100个人的测序工作已经接近一半,到明年底或许就可以完成。”李英睿向记者透露,而在这之前的2007年10月11日已经完成了第一例,也就是“炎黄一号”的测定工作。该项目是我国科学家继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谱10%任务后,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的100%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因为存在个体差异,单独的一个显然不能作为标准尺。这就是为什么要继续搞100个的原因。”李英睿向记者解释了从1到100的原因;“样本扩大了,代表性就会更强。”
每人可望拥有一份“生命密码”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绘制的第一个白种人的基因组耗资20亿美元,而中国的研究团队绘制“炎黄一号”的中国人基因组序列图谱花费在2000万元人民币。
李英睿告诉记者,要完成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需要对30亿个碱基对进行测序,而中国人在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只是承担了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上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启动。然而,由于当时测序手段的局限,速度相当慢,而且费用高昂,中国为此承担了2000万美元的费用,而整个计划总耗资20亿美元。经过美、英、法、德、日和中国等多国科研人员合作,已在2000年绘出了人类基因组草图,在2003年得到了完整图谱。
□中国科学家发现,一批亚洲人早于哥伦布、印第安人,发现了美洲的新大陆。
□通过追查“八辈祖宗”,“炎黄一号”的人种纯度比国外已测定基因序列人都高,基因纯度达94%。
一项旨在揭示20亿黄种人生命密码的基因测序工程——“炎黄计划”,2006年在我国启动。神秘的基因测序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将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中国在这一领域中处于怎样的水平?日前,记者采访了参与研究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科学体系第一负责人、来自成都的小伙李英睿,听他讲述举世关注的“炎黄计划”背后的故事。
一把解开生命密码的“标准尺”
100个人的基因测序工程完毕之后,13亿中国人,甚至包括全世界20亿黄种人,将有了一把解开生命密码的“标准尺”。
三月南国,草长莺飞。24岁的李英睿没有机会去享受这大好的春光,实验室里,计算机旁,正在进行的“炎黄计划”和测定老虎的基因序列两大任务,都还在等待他和他的伙伴们。
按照“炎黄计划”,我国科学家将选取包括汉族、少数民族、东亚地区不同国家人群在内的100个个体,建立东亚人种特异性的高密度、高分辨医学遗传图谱。该项目由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生物信息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科学家共同发起并承担。李英睿所在的科学体系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负责科学研究的部门。“这项工作意义非常大。”李英睿告诉记者,基因序列完成后,就等于有了一把解开黄种人生命密码的“标准尺”。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分析人体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获得的个人基因组,有助于预防遗传疾病,为新药物研制以及探求新医疗方法提供依据。比如说,糖尿病患者可能在某一部分与标准序列不同,那我们就可能断定,糖尿病患者是因为这部分基因的变异而导致。没有发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炎黄计划”还将“外因与疾病”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中国人胃肠道疾病比较多见,新一代的基因组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使得全面了解胃肠道微生物群变成可能。对代谢性疾病个体与正常个体的排泄物基因组的全面比较,就可以发现代谢性疾病相关胃肠道微生物,为全面诊断和治疗复杂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寻找可以用于治疗的药物靶点的微生物。
“目前,这100个人的测序工作已经接近一半,到明年底或许就可以完成。”李英睿向记者透露,而在这之前的2007年10月11日已经完成了第一例,也就是“炎黄一号”的测定工作。该项目是我国科学家继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谱10%任务后,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的100%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因为存在个体差异,单独的一个显然不能作为标准尺。这就是为什么要继续搞100个的原因。”李英睿向记者解释了从1到100的原因;“样本扩大了,代表性就会更强。”
每人可望拥有一份“生命密码”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绘制的第一个白种人的基因组耗资20亿美元,而中国的研究团队绘制“炎黄一号”的中国人基因组序列图谱花费在2000万元人民币。
李英睿告诉记者,要完成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需要对30亿个碱基对进行测序,而中国人在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只是承担了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上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启动。然而,由于当时测序手段的局限,速度相当慢,而且费用高昂,中国为此承担了2000万美元的费用,而整个计划总耗资20亿美元。经过美、英、法、德、日和中国等多国科研人员合作,已在2000年绘出了人类基因组草图,在2003年得到了完整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