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吧 关注:136,386贴子:3,338,930
春游凌华
五月中旬的一个周日,和几个朋友相约县城东白狼山脚下的汤土沟,在一户农家坐定,要了炖家鸡、豆腐脑、炸杏板等几个农家菜。本来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可能大鱼大肉已经司空见惯,非要寻找一种回归的感觉吧。等待上菜的间隙,他们几个照例是坐下学习54号文件(打扑克),我对此是文盲,望望外面,索性去了一个心愿吧。
一直以来,我对年代久远的东西都有一些兴趣,曾几何时,来来去去的登白狼山,路过的时候看着那些空荡荡的楼房,回想着当年的繁荣,总是禁不住感慨万千。在去新烈士陵园的路边,有一个空旷的大屋子,屋子的一端有一个几米见方的台子,我曾经去过,我猜想那是个戏台,演讲、比武或演节目的地方,站在上面,我耳畔竟然听到了下面的掌声雷动。
我们所在的位置在汤土沟村部小桥西面路北第一家,走出院门,不到五十米就是几栋当年凌华机械厂的家属楼。我的目标就是这里。
抬眼望去,几栋红砖楼房依然挺拔、结实;仔细看看,却难掩它的颓废与荒凉。开始只是在路边向南面第一栋空楼里面看一看,门窗已经悉数卸去,可能是村民缺少木料或者柴禾的原因吧;里面都是拆卸一切与金属和木材有关的痕迹,凌乱得很。在窗外,总觉得是在另外一个世界,索性来到楼的南面,进屋子看看吧。还没到楼门口,看到楼房前面是一排棚子,棚子里还有菜窖,只是棚子的木质门框也已经都没有了,脚下是一堆堆废弃的瓦砾。我小心翼翼地走着,不是怕摔倒,而是害怕惊动那样一段历史。从一个单元进去,看到一层是有三户组成的,分别是东西和向北开门。在向西的一户门口我站住了,和所有的屋子一样,门和门框已经没有了,只是门框的左侧贴着的上联还依稀可辨,工整的楷书写的是“巧借花容添月”,我想“月”字的后面还应该有一个字,应该是“色”吧,(回来查了才知道,完整的内容是这样的: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下联已经没有了,露出的是底下贴的前一年的春联,字迹也已经看不清了;横批是“良辰美景”,这必是一副婚联无疑了。仔细看看,年代确实久远了,红底犹在,墨色仍浓,只是指尖轻触间,那纸张就已化作粉末了。也不必敲门了,一是已经无门可敲,二是必定的无人应答了,只好冒昧而入。进门是一个小小的玄关,左面墙壁上陷进去一个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盒子,两扇带玻璃的小窗,看了看,应该是装电表和开关的地方;右面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应该是卫生间;抬头能看到二楼,一个巨大窟窿想必是有人为了卸下水的铁管子留下的;再往前走是南北各一个房间,南面的还有一个露天的阳台,房间整个大概五十多平吧。拾阶而上,不知怎的心里倏的一下,好像自己变成了一个这里的住户,在下班回自己的家。慢慢踱着,我疑心为什么楼梯的钢扶手没有被拆下,蓝色的底漆,依然坚固——或许是因为太坚固了,否则我们个别勤劳勇敢的农民兄弟是绝不肯放过这么大的一块金属的,因为整个屋子里但凡金属和木质的东西一无所有,都拆卸得干干净净。来到二楼的一户,是同样的结构,不同是东户的装电表的小箱子门上,左侧贴着郑裕玲戴着长沿帽、左手两指托腮的经典造型的图片,右面的小窗上贴的是悉尼歌剧院的图片,都是用剪子精心减下来贴上去的,费尽心思,我也相像不出贴上这两幅图片的是什么样的人,更不用说是谁了。那就猜一下吧:一个豆蔻年化的少女,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像刚才一楼那样一对新婚的夫妇,还是闲来无事剪下贴上去的老人……无从知晓,也不重要了,但我想无论贴上这两张图片的人是谁,他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都是带着对美的追求与渴望,都是带着深深的感情在装饰自己温馨的家……
好奇心越发的强了,来到三楼,我试图再次从墙壁上找到一些字迹,从门口对联上看看主人的品味,甚至是哪里贴着的一张旧报纸也好,那都应该是真实的历史的印记。可是,除了地下些许的杂物,都是空荡荡的屋子,和门窗被拆的残破,唯一不同的是似乎每一家的卧室或卫生间都用涂料粉刷过,大概一人高的样子,或是深蓝,或是浅绿,或是淡黄,无论是哪一种颜色,都是主人的一种情感吧。



1楼2010-05-23 21:27回复
    来到四楼,也是顶楼了,也算是“一览众山小”了吧,向南望去,楼下贴墙是一排新栽的杨树,团团浓绿喷薄而出;前方是一片开阔的土地,地里玉米的嫩苗已经在春风中招摇;远处向西是一座两层的红砖楼,外跨的楼梯,操场上一面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已经改作小学了;向左望去,是高峻挺拔而又略带神秘的白狼山了……
    在这里踟蹰,总想找到些什么,虽然什么也没找到,可是心里却是满满的,什么感觉,说不清楚,感慨与唏嘘都显得那么自多多情,因为我只不过是一个过客,一个与这里毫无关联的过客,还不如当年的凌华人,虽然他们也是过客,但毕竟曾经真实地拥有过这里,在这里有过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在这里,十年应该发生过许多的事情,少年变青年,组成了多少个新的家庭,有多少人去世,又诞生了多少新的生命。而我,与这里真的是毫无相干。转身欲离去,看到墙上露出来一只电灯的开关,开关外面的罩盒已经拆下去了,只剩下一只开关与两根电线相连,悬在外面,那是黑色的、上下掀动的开关,只有一个,不像现在那样的一排有几个的,我伸出手,不必担心触电,掀动了两下,开关的弹力仍在,有着不太清晰的“磕达”的声音。就是这只开关吧,当年主人无数次开合的时候,曾经怎样的温暖了这间小屋,温暖了他们的家人,温暖了路人的眼睛;而他们更不会想到,在他们离开十年之后,竟有一个陌生人未经允许闯进的他们的家,还肆意地审视和想象。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由于好奇和莫名的感伤,来到这里,来这里替他们感物伤怀。    
    上网查查,建昌凌华机械厂,当年是国营军工企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始建,直接归中央五级部管辖。当时在辽宁省也是有名的大型企业,把建昌也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九十年代末最后全部撤离。我不是这里的人,当年这里繁华的时候也没来过,印象来自大人说的那些事。因为这里多数是外地人,又是军工企业,自然富庶文明,带来了这个小山村甚至是整个县城没有的东西,所以在全县都出了名。我印象中上世纪末在建昌高中读书的时候,八家子铅锌矿和凌华的子弟都比较特殊——八家子铅锌矿也是一个大型的国企,多数人都来自外地,和凌华的子弟一样,普遍经济条件比较好,穿着时尚,性情前卫或开朗,手里时不时还有些新奇的东西。记得当时寝室里我的上铺就是凌华人,那时候凌华有个大理石厂,他给了我一块大概十厘米见方的大理石样品,沉甸甸的,感觉挺新奇的,现在还留着;他给我讲他们家里有大人拿回去的机枪上的子弹匣,还有枪管,那都是他们的玩具;还有一次在食堂吃饭,他用汤匙给我切了一段香肠,有胳膊那么粗的香肠,现在知道应该是火腿了,但当时从来没见过,更别说吃了,记忆深刻。去年出差在营口,路过一片居民区时同行的人介绍说,当年凌华厂人就是迁到这里了,当时脑海中一下子想起了我的这个同学,还有那段香肠。
    想着,走着,不觉已经走出了楼门,也走出了一段历史和一段臆想,头上明亮的阳光刺伤了我的眼睛,我仿佛从另外一个世界走回来。回到用餐的农家小院,既然有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景,也就自然生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情,但在朋友觥筹交错间,我又恍惚置身于那曾经的屋子,看到了一群群当年的人们在那里忙碌着,想象着这里当年的质朴与繁荣。举起酒杯,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其实,无所谓谁是过客,对于世界而言,我们都是过客,在这里生活过的朋友们,虽然咫尺天涯,让我们举杯,为了曾经幸福的昨天,为了感伤的今天,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干杯!
    


    2楼2010-05-23 21:27
    回复
      2025-08-19 11:15: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忆有时总是伤感的


      删除|4楼2010-05-24 08:15
      回复
        • 218.61.59.*
        一看网名,我熟悉的人,便点开帖子,一气读完,令人难忘,原因是你通篇的细节描写令人难忘。细节是文章的魂。语句活泼生动传神。工作原因不免要喝酒,但要注意身体。祝你人生顺畅。


        5楼2010-05-24 13:10
        回复
          可以作为历史遗存,开发旅游了。。


          IP属地:江苏6楼2010-05-26 11:19
          回复
            • 116.217.185.*
            言出我心,绝妙文笔,感谢楼主!


            7楼2010-05-26 12:43
            回复
              • 123.188.48.*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山花烂漫;想未来,前程似锦!


              8楼2010-05-28 09:22
              回复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山花烂漫;想未来,前程似锦!


                9楼2010-05-28 09:30
                回复
                  2025-08-19 11:09: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感谢楼上朋友的支持,《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说穿了就一句话,言为心声,自然流露而已,没有雕琢,没有加工。随意的一点感想得到朋友们的共鸣,深感欣慰。尤其感谢218.61.59.* 这位朋友,谢谢你的理解!


                  10楼2010-05-31 15:48
                  回复
                    • 113.238.20.*
                    欢迎看到更多的随笔


                    11楼2010-05-31 15:50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1-07-25 06:41
                      回复
                        我是凌华的第三代子弟,在建昌出生,虽没有确切的印象,但心中还有着眷恋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1-09-08 02:12
                        回复
                          《无题》多少枪支出妙手,多少才俊走营口。往日繁华今逝去,断壁残垣空悠悠。今日建昌重抖擞,白狼山下开旅游。招商引资建新区,凌华盛世定回头。


                          14楼2011-09-08 11:16
                          回复
                            我是凌华厂的子弟,我家那时候住在新楼对面。
                            真想回去看看


                            15楼2011-09-25 09: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