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凌华
五月中旬的一个周日,和几个朋友相约县城东白狼山脚下的汤土沟,在一户农家坐定,要了炖家鸡、豆腐脑、炸杏板等几个农家菜。本来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可能大鱼大肉已经司空见惯,非要寻找一种回归的感觉吧。等待上菜的间隙,他们几个照例是坐下学习54号文件(打扑克),我对此是文盲,望望外面,索性去了一个心愿吧。
一直以来,我对年代久远的东西都有一些兴趣,曾几何时,来来去去的登白狼山,路过的时候看着那些空荡荡的楼房,回想着当年的繁荣,总是禁不住感慨万千。在去新烈士陵园的路边,有一个空旷的大屋子,屋子的一端有一个几米见方的台子,我曾经去过,我猜想那是个戏台,演讲、比武或演节目的地方,站在上面,我耳畔竟然听到了下面的掌声雷动。
我们所在的位置在汤土沟村部小桥西面路北第一家,走出院门,不到五十米就是几栋当年凌华机械厂的家属楼。我的目标就是这里。
抬眼望去,几栋红砖楼房依然挺拔、结实;仔细看看,却难掩它的颓废与荒凉。开始只是在路边向南面第一栋空楼里面看一看,门窗已经悉数卸去,可能是村民缺少木料或者柴禾的原因吧;里面都是拆卸一切与金属和木材有关的痕迹,凌乱得很。在窗外,总觉得是在另外一个世界,索性来到楼的南面,进屋子看看吧。还没到楼门口,看到楼房前面是一排棚子,棚子里还有菜窖,只是棚子的木质门框也已经都没有了,脚下是一堆堆废弃的瓦砾。我小心翼翼地走着,不是怕摔倒,而是害怕惊动那样一段历史。从一个单元进去,看到一层是有三户组成的,分别是东西和向北开门。在向西的一户门口我站住了,和所有的屋子一样,门和门框已经没有了,只是门框的左侧贴着的上联还依稀可辨,工整的楷书写的是“巧借花容添月”,我想“月”字的后面还应该有一个字,应该是“色”吧,(回来查了才知道,完整的内容是这样的: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下联已经没有了,露出的是底下贴的前一年的春联,字迹也已经看不清了;横批是“良辰美景”,这必是一副婚联无疑了。仔细看看,年代确实久远了,红底犹在,墨色仍浓,只是指尖轻触间,那纸张就已化作粉末了。也不必敲门了,一是已经无门可敲,二是必定的无人应答了,只好冒昧而入。进门是一个小小的玄关,左面墙壁上陷进去一个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盒子,两扇带玻璃的小窗,看了看,应该是装电表和开关的地方;右面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应该是卫生间;抬头能看到二楼,一个巨大窟窿想必是有人为了卸下水的铁管子留下的;再往前走是南北各一个房间,南面的还有一个露天的阳台,房间整个大概五十多平吧。拾阶而上,不知怎的心里倏的一下,好像自己变成了一个这里的住户,在下班回自己的家。慢慢踱着,我疑心为什么楼梯的钢扶手没有被拆下,蓝色的底漆,依然坚固——或许是因为太坚固了,否则我们个别勤劳勇敢的农民兄弟是绝不肯放过这么大的一块金属的,因为整个屋子里但凡金属和木质的东西一无所有,都拆卸得干干净净。来到二楼的一户,是同样的结构,不同是东户的装电表的小箱子门上,左侧贴着郑裕玲戴着长沿帽、左手两指托腮的经典造型的图片,右面的小窗上贴的是悉尼歌剧院的图片,都是用剪子精心减下来贴上去的,费尽心思,我也相像不出贴上这两幅图片的是什么样的人,更不用说是谁了。那就猜一下吧:一个豆蔻年化的少女,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像刚才一楼那样一对新婚的夫妇,还是闲来无事剪下贴上去的老人……无从知晓,也不重要了,但我想无论贴上这两张图片的人是谁,他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都是带着对美的追求与渴望,都是带着深深的感情在装饰自己温馨的家……
好奇心越发的强了,来到三楼,我试图再次从墙壁上找到一些字迹,从门口对联上看看主人的品味,甚至是哪里贴着的一张旧报纸也好,那都应该是真实的历史的印记。可是,除了地下些许的杂物,都是空荡荡的屋子,和门窗被拆的残破,唯一不同的是似乎每一家的卧室或卫生间都用涂料粉刷过,大概一人高的样子,或是深蓝,或是浅绿,或是淡黄,无论是哪一种颜色,都是主人的一种情感吧。
五月中旬的一个周日,和几个朋友相约县城东白狼山脚下的汤土沟,在一户农家坐定,要了炖家鸡、豆腐脑、炸杏板等几个农家菜。本来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可能大鱼大肉已经司空见惯,非要寻找一种回归的感觉吧。等待上菜的间隙,他们几个照例是坐下学习54号文件(打扑克),我对此是文盲,望望外面,索性去了一个心愿吧。
一直以来,我对年代久远的东西都有一些兴趣,曾几何时,来来去去的登白狼山,路过的时候看着那些空荡荡的楼房,回想着当年的繁荣,总是禁不住感慨万千。在去新烈士陵园的路边,有一个空旷的大屋子,屋子的一端有一个几米见方的台子,我曾经去过,我猜想那是个戏台,演讲、比武或演节目的地方,站在上面,我耳畔竟然听到了下面的掌声雷动。
我们所在的位置在汤土沟村部小桥西面路北第一家,走出院门,不到五十米就是几栋当年凌华机械厂的家属楼。我的目标就是这里。
抬眼望去,几栋红砖楼房依然挺拔、结实;仔细看看,却难掩它的颓废与荒凉。开始只是在路边向南面第一栋空楼里面看一看,门窗已经悉数卸去,可能是村民缺少木料或者柴禾的原因吧;里面都是拆卸一切与金属和木材有关的痕迹,凌乱得很。在窗外,总觉得是在另外一个世界,索性来到楼的南面,进屋子看看吧。还没到楼门口,看到楼房前面是一排棚子,棚子里还有菜窖,只是棚子的木质门框也已经都没有了,脚下是一堆堆废弃的瓦砾。我小心翼翼地走着,不是怕摔倒,而是害怕惊动那样一段历史。从一个单元进去,看到一层是有三户组成的,分别是东西和向北开门。在向西的一户门口我站住了,和所有的屋子一样,门和门框已经没有了,只是门框的左侧贴着的上联还依稀可辨,工整的楷书写的是“巧借花容添月”,我想“月”字的后面还应该有一个字,应该是“色”吧,(回来查了才知道,完整的内容是这样的: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下联已经没有了,露出的是底下贴的前一年的春联,字迹也已经看不清了;横批是“良辰美景”,这必是一副婚联无疑了。仔细看看,年代确实久远了,红底犹在,墨色仍浓,只是指尖轻触间,那纸张就已化作粉末了。也不必敲门了,一是已经无门可敲,二是必定的无人应答了,只好冒昧而入。进门是一个小小的玄关,左面墙壁上陷进去一个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盒子,两扇带玻璃的小窗,看了看,应该是装电表和开关的地方;右面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应该是卫生间;抬头能看到二楼,一个巨大窟窿想必是有人为了卸下水的铁管子留下的;再往前走是南北各一个房间,南面的还有一个露天的阳台,房间整个大概五十多平吧。拾阶而上,不知怎的心里倏的一下,好像自己变成了一个这里的住户,在下班回自己的家。慢慢踱着,我疑心为什么楼梯的钢扶手没有被拆下,蓝色的底漆,依然坚固——或许是因为太坚固了,否则我们个别勤劳勇敢的农民兄弟是绝不肯放过这么大的一块金属的,因为整个屋子里但凡金属和木质的东西一无所有,都拆卸得干干净净。来到二楼的一户,是同样的结构,不同是东户的装电表的小箱子门上,左侧贴着郑裕玲戴着长沿帽、左手两指托腮的经典造型的图片,右面的小窗上贴的是悉尼歌剧院的图片,都是用剪子精心减下来贴上去的,费尽心思,我也相像不出贴上这两幅图片的是什么样的人,更不用说是谁了。那就猜一下吧:一个豆蔻年化的少女,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像刚才一楼那样一对新婚的夫妇,还是闲来无事剪下贴上去的老人……无从知晓,也不重要了,但我想无论贴上这两张图片的人是谁,他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都是带着对美的追求与渴望,都是带着深深的感情在装饰自己温馨的家……
好奇心越发的强了,来到三楼,我试图再次从墙壁上找到一些字迹,从门口对联上看看主人的品味,甚至是哪里贴着的一张旧报纸也好,那都应该是真实的历史的印记。可是,除了地下些许的杂物,都是空荡荡的屋子,和门窗被拆的残破,唯一不同的是似乎每一家的卧室或卫生间都用涂料粉刷过,大概一人高的样子,或是深蓝,或是浅绿,或是淡黄,无论是哪一种颜色,都是主人的一种情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