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怀被摒弃于《明遗民录》
--------------------------------------------------------------------------------
2002-1-8 11:39:58 蒋星煜 来源:《世纪书窗》
青年时代读余怀《板桥杂记》,觉得此人文笔优美洒脱,与袁中郎等不相上下,专门描写南部秦淮河畔妓女,未免可惜。好在他主要写青楼名妓的歌舞丝竹等技艺,兼及她们诗词书画的成就,或者她们与当时南都名士的交往。所以此书与潘之恒《鸾啸小品》、张岱《陶庵梦忆》都成了研究明代后期戏曲发展史的必备文献。
但是,余怀究竟是不是终日在秦楼楚馆寻欢作乐的纨绔子弟?因为未看到他的其他诗文,难以下结论。知道他著有《味外轩文稿》、《研山堂集》,不知藏在何处也。
把《板桥杂记》读了许多遍之后,有了一些新的感受:首先,在他笔下,记载的对象,看来对可以车载斗量的名妓,从文化层次上作了一番挑选,那些对歌舞丝竹诗词书画不太擅长的就不去接触了。其次,对她们的卖笑生涯点到为止。决没有在床第之间多花笔墨,语言也比较干净,基本上不出现低级庸俗的猥琐的细节描写。
《葛嫩》篇结尾处为:
江上之变,移家云间。间道入闽,授监杨文骢军事。兵败
被执,并缚嫩,主将欲犯之,嫩不从,嚼舌碎,含血其面,
将手刃之。克咸见嫩抗节死,乃大笑曰:“孙三今日登仙矣!”亦被
杀。中丞父子三人同日殉难。
用了春秋笔法,歌颂孙克咸、葛嫩娘为抗清而慷慨就义的壮烈事迹。显示了他自己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的立场观点,倾向性不言而喻。
《板桥杂记》对李香(君)亦颇赏识其明大节,拒嫁田仰而苦守媚香楼以待侯方域归来,令余怀感动不已。尤其对张岱等名士一度趋之若鹜的王月生,余怀秉笔直书她初不能妥善自处跟了富豪蔡某,继又被蔡某赠与张献忠,最后以失欢而被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月生之鄙视与惋惜。
话说回来,《板桥杂记》终究是一部记载秦淮河畔名妓的笔记,关于余怀本人的言行,也仅仅只有他与名妓之间的交往有所记载,其余则不知其详。
80年代中,我在福州有幸读到余怀的《江山集》,使我对余怀的为人与思想感情有了较多的了解。尤其他晚年在苏州时,与吴伟业的往还最为密切。《江山集》的《石湖游稿》部分有两篇关于吴伟业的长诗。其一为《至娄东吴骏公宫尹留廓然堂同周子剧饮》,内称:
风流安石墅, 海山洞庭波。
曲畏周郎顾, 诗翰老杜多。
把吴伟业在政治上比拟为高卧东山的谢安、谢石,接着又把周子喻为“曲有误,周郎顾”的周瑜,把诗人吴伟业等喻为杜甫流亚,都不是太恰当。谢安、谢石均为东晋时代抗击苻坚南侵之名臣,按具体历史背景而论,则为民族英雄。而明亡清兴之后的吴伟业,无论在出山之前,或出山之时,抑再次回乡间居,其处境均与谢安、谢石无任何共同之处。又云:
枯树犹如此,皇天照恨人。
愁深沧海间,醉杀《秣陵春》。
凉夜闻砧杵,孤城闭鬼神。
扁舟何所向,垂钓五湖滨。
(宫尹有《秣陵春》传奇)
吴伟业固有寄托兴亡之感的《秣陵春》传奇,事实证明并不是“扁舟何所向,垂钓五湖滨”那样甘于寂寞之人。
又有《吴郡五君咏》之一《吴宫尹骏公,伟业》,把吴伟业也歌颂得十分清高:
清清松柏姿,岁寒色不改。
哀丝写商志,浩歌涕千载。
虽同安石卧,讵羡隐居赉。
余怀不能未卜先知,没有料到吴伟业会出山担任清廷官职,过分责备余怀,也欠公正,但他又一次把吴伟业比拟为东晋的谢安、谢石,可以说是蓄意讳言或掩盖民族矛盾的实质性问题了。
吴伟业生于1609,余怀生于1616,他们相差不过7岁。吴伟业对南都秦淮河畔诸名妓也相当熟悉,甲申、乙酉之后,也为名妓们以及柳敬亭、苏昆生诸人写过诗文,他们两人在这方面有共同语言,可以理解。
对于明代之亡,余怀的怀念是深的,但也始终只是比较隐晦地有所反映,他的生活方式也并未因明亡而有所改变,仍旧是出入花街柳巷、征歌选舞。他本来不是明代的官员,也不是文苑或儒林的领袖人物,清廷没有也不可能敦请他出山做官,当然更不会发生他接受或拒绝的问题。
因此,虽然《板桥杂记》记载了葛嫩(娘)等抗清就义的英烈事迹,记载了李香(君)的峻拒田仰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等等,余怀的民族思想、民族气节也仅仅在这些方面有比较隐晦的曲折的流露,再没有别的较强烈的反映了。因此孙静庵后来著《明遗民录》,收录十分详备,余怀固然大名鼎鼎,却被《明遗民录》摈弃了。
--------------------------------------------------------------------------------
2002-1-8 11:39:58 蒋星煜 来源:《世纪书窗》
青年时代读余怀《板桥杂记》,觉得此人文笔优美洒脱,与袁中郎等不相上下,专门描写南部秦淮河畔妓女,未免可惜。好在他主要写青楼名妓的歌舞丝竹等技艺,兼及她们诗词书画的成就,或者她们与当时南都名士的交往。所以此书与潘之恒《鸾啸小品》、张岱《陶庵梦忆》都成了研究明代后期戏曲发展史的必备文献。
但是,余怀究竟是不是终日在秦楼楚馆寻欢作乐的纨绔子弟?因为未看到他的其他诗文,难以下结论。知道他著有《味外轩文稿》、《研山堂集》,不知藏在何处也。
把《板桥杂记》读了许多遍之后,有了一些新的感受:首先,在他笔下,记载的对象,看来对可以车载斗量的名妓,从文化层次上作了一番挑选,那些对歌舞丝竹诗词书画不太擅长的就不去接触了。其次,对她们的卖笑生涯点到为止。决没有在床第之间多花笔墨,语言也比较干净,基本上不出现低级庸俗的猥琐的细节描写。
《葛嫩》篇结尾处为:
江上之变,移家云间。间道入闽,授监杨文骢军事。兵败
被执,并缚嫩,主将欲犯之,嫩不从,嚼舌碎,含血其面,
将手刃之。克咸见嫩抗节死,乃大笑曰:“孙三今日登仙矣!”亦被
杀。中丞父子三人同日殉难。
用了春秋笔法,歌颂孙克咸、葛嫩娘为抗清而慷慨就义的壮烈事迹。显示了他自己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的立场观点,倾向性不言而喻。
《板桥杂记》对李香(君)亦颇赏识其明大节,拒嫁田仰而苦守媚香楼以待侯方域归来,令余怀感动不已。尤其对张岱等名士一度趋之若鹜的王月生,余怀秉笔直书她初不能妥善自处跟了富豪蔡某,继又被蔡某赠与张献忠,最后以失欢而被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月生之鄙视与惋惜。
话说回来,《板桥杂记》终究是一部记载秦淮河畔名妓的笔记,关于余怀本人的言行,也仅仅只有他与名妓之间的交往有所记载,其余则不知其详。
80年代中,我在福州有幸读到余怀的《江山集》,使我对余怀的为人与思想感情有了较多的了解。尤其他晚年在苏州时,与吴伟业的往还最为密切。《江山集》的《石湖游稿》部分有两篇关于吴伟业的长诗。其一为《至娄东吴骏公宫尹留廓然堂同周子剧饮》,内称:
风流安石墅, 海山洞庭波。
曲畏周郎顾, 诗翰老杜多。
把吴伟业在政治上比拟为高卧东山的谢安、谢石,接着又把周子喻为“曲有误,周郎顾”的周瑜,把诗人吴伟业等喻为杜甫流亚,都不是太恰当。谢安、谢石均为东晋时代抗击苻坚南侵之名臣,按具体历史背景而论,则为民族英雄。而明亡清兴之后的吴伟业,无论在出山之前,或出山之时,抑再次回乡间居,其处境均与谢安、谢石无任何共同之处。又云:
枯树犹如此,皇天照恨人。
愁深沧海间,醉杀《秣陵春》。
凉夜闻砧杵,孤城闭鬼神。
扁舟何所向,垂钓五湖滨。
(宫尹有《秣陵春》传奇)
吴伟业固有寄托兴亡之感的《秣陵春》传奇,事实证明并不是“扁舟何所向,垂钓五湖滨”那样甘于寂寞之人。
又有《吴郡五君咏》之一《吴宫尹骏公,伟业》,把吴伟业也歌颂得十分清高:
清清松柏姿,岁寒色不改。
哀丝写商志,浩歌涕千载。
虽同安石卧,讵羡隐居赉。
余怀不能未卜先知,没有料到吴伟业会出山担任清廷官职,过分责备余怀,也欠公正,但他又一次把吴伟业比拟为东晋的谢安、谢石,可以说是蓄意讳言或掩盖民族矛盾的实质性问题了。
吴伟业生于1609,余怀生于1616,他们相差不过7岁。吴伟业对南都秦淮河畔诸名妓也相当熟悉,甲申、乙酉之后,也为名妓们以及柳敬亭、苏昆生诸人写过诗文,他们两人在这方面有共同语言,可以理解。
对于明代之亡,余怀的怀念是深的,但也始终只是比较隐晦地有所反映,他的生活方式也并未因明亡而有所改变,仍旧是出入花街柳巷、征歌选舞。他本来不是明代的官员,也不是文苑或儒林的领袖人物,清廷没有也不可能敦请他出山做官,当然更不会发生他接受或拒绝的问题。
因此,虽然《板桥杂记》记载了葛嫩(娘)等抗清就义的英烈事迹,记载了李香(君)的峻拒田仰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等等,余怀的民族思想、民族气节也仅仅在这些方面有比较隐晦的曲折的流露,再没有别的较强烈的反映了。因此孙静庵后来著《明遗民录》,收录十分详备,余怀固然大名鼎鼎,却被《明遗民录》摈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