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吧 关注:194贴子:1,860
  • 8回复贴,共1

【文学史】清初及清中叶的诗派和诗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
第六章 波澜起伏(五)
   2006-6-6    来源:《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第五节 京江流自急,客思竟何依——清初及清中叶的诗派和诗人
经过农民革命和满族入关的巨变,清初诗人多半面对现实,厌恶明末诗风,清初诗坛因而也出现了清初遗民作家以外的一些不同风格的诗派和诗人。
常熟人钱谦益(1582一1664),明末宫至礼部尚书,降清为礼部侍郎,半年后告病归里。钱氏早年为东林党魁,后降节依附魏党,继而又仕于清廷,为时人所讥,本人也因此而感到羞愧。不过,他作为两朝文宗,主盟文坛达50年之久,上承明代诸派,下开清一代风气。他作诗反对明人的偏激,力扫前后七子和竟陵派之弊,兼取唐诗及宋、金诸名家之长,才思敏捷,往往写成庞大的组诗。如《狱中杂诗》30首、《后秋兴》104首、《西湖杂感》20首等,为其代表作。他的诗歌,多寄寓沧桑身世之感,或浓墨泼洒,或淡笔勾勒。
江南才子杜秋诗,垂老心情故国思。金缕歌残休怅恨,铜人泪下己多时。
——《告别戏题十四绝句》铜人尚且因辞别故都而清泪涟涟,思怀故国的人们心中伤痛又深几许?诗句实在是写尽了清前期江南才子们的故国情怀,揭示了这一代文人的心灵轨迹。但诗人毕竟已变节降清,愧对先朝,虽有故国之思,却难与人明言,内心深处埋藏着深深的隐痛和愧疚。“千里江山殊故国,一杯天地在西台”。这类诗,感情真挚,读来令人叹惋!钱氏也有一些清新明丽,淡笔勾勒的咏江之作。如《棹歌十首为豫章刘远公题扁舟江上图》:扁舟惯听浪淘声,昨天危沙今日平。唯有江豚吹白浪,夜来还抱石头城。
这是一首题画诗,以涛声起,以涛声结,前呼后应,首尾圆合。诗人摄取的虽只是长江万里图的一个特景,但通过特定的角度对江涛的精心描绘,浩浩长江的雄伟壮观与磅礴气势便得到艺术的再现,从而以少胜多,取得了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由于钱氏多抒“亡国之悲,悼明之哀”,所以乾隆年间其著作屡遭查禁。
著称清初诗坛的“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孽三人中,以吴伟业影响最大。


1楼2010-05-22 15:32回复
    吴伟业(1609一1671),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末官至左庶子。明亡后,清王朝强迫他到北京,任国子监祭酒。一年后,他借口母病,回到家乡。他因为没能保持名节,痛悔不己,曾说:“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又说:“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临终时遗言,既不敢在死后恢复汉衣冠,也不愿在坟头上题署新朝所封官诰,墓碑上只题“诗人吴梅村之墓”,可见其隐衷。
    吴伟业今存诗1000多首,其中歌咏长江风光之作占很大的比重。如《巫峡》:高深积气浮,水石怒相求。胜绝频宜顾,奇情不易留。苍凉难久立,浩荡复收?诗思江天好,春天满益州。
    诗人描绘巫峡之美,从大处着笔,写它的水深,石高、气足、水石相求;用“高深”、““胜绝”、“奇情”、“苍凉”、“浩荡”之类表现神采的词语,来渲染巫峡给诗人的特殊感受。巫峡的大好江天,给人带来的是充沛的“诗思”,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风光的惬意之感,又如他的一首《采石矶》:石壁千寻险,江流一矢争。曾闻飞将上,落日吊开平。
    采石矾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翠螺山麓,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原名牛渚矶,相传古时有金牛出渚而得名。诗着重描绘了采石矶的险要和江流的气势。结句借写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攻取采石矶的英雄业绩,抒发了诗人眷念亡明的情怀,境宏而意深。
    吴伟业吟咏山水的诗甚多,似乎所写的都是静穆的景物,实际寄寓着诗人荡漾不平的心情。尤其35岁以后遭逢丧乱,阅尽兴亡、其诗多变徵之音,例如《过吴江有感》: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昔时花团锦簇,人烟稠密的江南市镇,如今却陷于一片死寂。诗人在此慨叹兴亡,反映战乱,并隐约流露自己出仕清朝的悔恨心情。下面这首《野望》,更见情深:京江流自急,客思竟何依。白骨新开垒,青山几何围。危楼帆雨过,孤塔阵云归。日暮悲笳起,寒鸦漠漠飞。
    奔流湍急的长江水,寄寓着诗人对故国的悲恸之情。放眼四望,只见蒙蒙细雨中的座座新坟、在暮色中伴这鸣咽笳声远飞而去的寒鸦、还有危楼孤塔……景色一片荒芜凄凉,真是情哀则景亦哀呵!除了近体诗之外,吴伟业还创作了不少古体诗,尤其是他的七言歌行最具特色,被时人称为“梅村体”。如《临江参军》、《鸳湖曲》、《楚两生行》等,其中以《圆圆曲》为最著名。《圆圆曲》描写吴三桂为了夺回爱妾陈圆圆,不惜叛国投敌,勾引清兵入关,合力进攻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从侧面反映了清兵入关前后的历史。吴氏的这一类把歌行体诗近体化作品,音节谐婉,情韵丰厚,继承了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一类作品的传统,而又加以发展,把国家兴亡的时事寄寓其中,词藻华美,风格则近于哀艳。此后,龚自珍、谭嗣同、柳亚子的一些歌行体诗歌,都多少受到了吴伟业的影响。 


    2楼2010-05-22 15:32
    回复
      2025-11-21 19:54: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合肥人龚鼎孳(1615一1672),诗词皆工,风格婉丽,与当时名士多有往来与唱酬,于婉丽之中多寓兴亡之感,与钱谦益、吴伟业有相似之处。如他的《上巳将过金陵》诗:倚槛春愁玉树飘,空江铁锁野烟销,兴怀何限兰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
      上巳,指阴历的三月初三日。作者是明朝故臣,在上巳之日经过金陵,顿生无限感慨,不禁赋诗以吊古伤今。作者见玉树飘摇,吊陈朝灭亡,诚为“玉树后庭花,花开不长久”(陈后主《玉树庭花》);看空江浩渺,悼东吴倾覆,正是“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呵,“俯仰之间,己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但作者生发的“兰亭感”,不是一般的伤时嗟老之悲,而是不可解脱的怀念故国的极度哀愁!流水送旧朝,青山遮往事,作者又为之奈何!诗以“愁”字达情,以“送”字寄感,情感沉郁,意蕴丰厚。
      与宋琬号为“南施北宋”的宣城(今属安徽)人施闰章(1618—1683),写诗由师法明士子而扩大到取征中唐,技巧圆熟,擅长以凝练的笔墨勾勒山水景观,尤工五言。例如《燕子矶》: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滨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故名,诗描写了燕子矾的险峭形势,抒发了更替历史的感叹:曾在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都似长江流水,一浪追逐一浪的过去了,他们的最高统治者,都像匆匆过客,一个个被长江白浪淘尽了!只有那水上的白鸥,自去自来,悠闲自得,千古不变。诗的最后,诗人以卓尔不群的垂钓者的形象出现,把思想感情蕴藏其中,令人回味。又如他的《泊樵舍》:涨减水愈急,秋阴未夕昏。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这首诗,着重写旅途所见,于荒芜肃杀的景物描写中,反映了清初战乱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3楼2010-05-22 15:33
      回复
        继王士祯之后以诗名者,还有查慎行和赵执信。
        查慎行(1651一1728),浙江海宁人。他30岁时曾随贵州巡抚扬雍建南行,从长江下游逆流而上,自吴涉楚,而后到达贵州,“荒程杳邈六千里,冷暑苍凉十三郡。”他把诗和山水当作知己,漫游之所得一一托之于诗。就诗歌保存的数量来说,他可与白居易、陆游相媲美。而长江山水诗内容之丰富,又超过他们两人。
        查慎行的诗气魄宏伟、意境开阔。如《早过大通驿》: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康熙二十一年(1682),查慎行从贵州返回故乡,途径洞庭湖有感而写下《中秋夜洞庭对月歌》: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沈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眩不得衔珠吟。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此诗写洞庭湖月夜景色,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使人神往。诗从风收云散,写到日落月升;最后在渔歌渺渺中收束,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神话境界。全诗笔调轻健活泼,如行云流水,颇有苏轼诗歌的风韵。
        赵执信(1662一1744)是王士祯的甥婿,论诗却与王士祯不同,主张诗中有人、诗外有事、以意为主、言语为役。他在游历长江流域时,留下不少的诗作。如《望匡庐不可见》:香炉烟散半湖云,舟入荷陂水又分。却羡沙头双白鹭,潜随明月过匡君。
        烟锁香炉峰,云压鄱阳湖,诗一开头便生动地描绘出庐山的奇丽景色。“却羡”二字,真切地表现了诗人此刻的心态:诗人宦游不定,旅途困乏,又觉前途迷茫,顿生满腹愁绪。结句以鸟反衬,更见感慨深沉。 


        5楼2010-05-22 15:34
        回复
          从康熙末年到乾隆嘉庆年间,继“神韵派”之后,在长江流域又产生了一些诗歌流派。
          其中格调诗派和性灵诗派的影响较大。
          格调诗派的代表诗人,是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沈德潜(1673—1769)。沈德潜强调诗歌必须为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服务,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以符合封建秩序。在艺术风格上,他十分讲究“格调”,即体式和音律。他还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江山之助”的观点,认为对山川风物有感受才有灵感,才能把自然世界吸引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中来。他倡导格调说,一时颇有影响,但并未能贯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不能做到追唐蹑宋。总的说来,他的诗歌成就不高,只有少数诗作颇具新意。
          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
          ——《夜月渡江》万里金波,明月满江,江水浩荡,舟行疾速。有动景,也有静景;有想象,也有实境。
          最后结语,余味深长。
          寒雨萧萧夜打蓬,蓬窗相对一灯红。十年无限存亡感,并入空江话雨中。
          ——《雨泊话旧》全诗紧扣“话旧”之题意,在风雨萧萧的寒夜,一叶泊岸的小舟,篷窗相对,伴着一盏红灯,说不完的话,抒不完的感慨,只有空寂的江水听着诗人诉说,这些诗清新耐读,可以看出沈德潜作品的风格。 


          6楼2010-05-22 15:35
          回复
            稍后的性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钱塘人袁枚(1716一1797)。他24岁中进士,出为江宁县令,33岁即于南京小仓山筑“随园”,39岁就辞官退居园中,过着论文赋诗,遨游山水,优游自在的享乐生活。作为诗人,袁枚在清代中叶诗坛驰骋50个春秋,写下了近5000首诗,成为一代诗坛盟主。他继承了明代袁宏道的理论加以发挥,创性灵派,主张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强调作诗必须有诗人之“真我”,而这个“我”又必须是不失赤子之心的“真”人,否则,诗便无性灵可言。袁枚的诗作,遵循了他的诗歌创作主张,突出表现了他的感情和个性。如《黄鹤楼看雪》:汉水茫茫摇白浪,一楼高踞浪花上。相传黄鹤此间飞,至今犹画仙人像。仙人一来不再来,我竟两次腾麻鞋。更值天公张玉戏,雪花片片飞瑶台。鹦鹉洲,汉阳树,远望迷离一匹布。妙手描成白泽图,长江化作银河渡。……这首诗运用比喻、神话传说来描绘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长江景物,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同时又展示了诗人在遨游长江胜景中飘然欲仙的情怀,堪称“性灵派”写长江的杰作。袁枚以诗论诗,亦能巧用比喻,将其诗歌主张形象地表达出来。《遣兴》说: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此诗以自己的创作为例,倡导诗人创作应该具有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态度,只有经过这个加工过程,诗歌才能进入艺术的高境界。“初笄女”即刚成年的女子。老阿婆为何要与年轻女子相比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她又很自尊,蓬着乱发是决不出头露面的,一定要打扮得漂漂亮亮。才允许别人观看。这两句诗的比喻,不仅使前两句感受形象化,同时增添了诗的情趣。 


            7楼2010-05-22 15:35
            回复
              赵翼(1727一1814,江苏阳湖人)和蒋上铨(1725一1784,江西铅山人)。是和袁枚井称为“乾隆三大家”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论诗主张,基本上和袁枚的相近。
              赵翼的诗中议论较多,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他是个史学家,特别强调诗的发展、进化的观点,并在组诗中作了全面阐述。这里录其《论诗》二首: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己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认为,生活是千变万化的,而文学创作丰富多彩、日新月异。诗歌的创作更是如此,应该紧跟时代、不断创新;李白、杜甫是古代杰出的大诗人,他们的诗篇数百年来一直盛传不衰,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如果一味拟古,写出的诗就不新鲜了。这两首小诗告诉人们: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一代有一代之诗,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根据这种诗歌主张,赵翼的诗也有打破传统束缚,冲口而出的特点。如《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鸟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己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所抒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一气流走。诗歌也显得畅达奔放。 


              9楼2010-05-22 15:36
              回复
                     蒋士铨作诗甚多,题材亦相当广泛,刻画景物具有气势蓬勃、形象生动的特点。如《江泛》:二百里江光,群山绕建康。滔滔随眼白,荡荡接天黄。战骨多沉海,芦花又戴霜,六朝先后灭,何处说兴亡!蒋士铨的诗歌风格,却不同于袁、赵。这首《江泛》思古幽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体现了蒋诗特色,又如《湖上晚归》: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半檐群鸟人,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诗歌写景绘物,着我之色,通过深闳意境的创造,烘托出诗人凄清孤独的情绪,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深得唐人神韵之妙,艺术表现十分圆熟。
                    后一辈的著名诗人中,还有一位与袁枚的诗歌见解一致、并且诗风也接近的长江流域诗人,这便是四川遂宁人张问陶(1764一1814?)。他也是一位才气横溢而兼诗、书、画的文士,赋诗表现出抒写“性灵”的明显倾向。如:直抵瞿塘秀,巫山十二峰。灵祠春梦晓,古峡雨痕浓。石气围孤艇、江声走毒龙。阳台云自好,林壑暮重重。
                ——《舟中遥望巫山》峡雨氵蒙氵蒙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瞿塘峡》这两首诗,一是将眼前实景与巫山神女的传说揉合在一起,更表现了巫山的诗情画意。
                一是用粗线条勾勒、以直接赞颂的方式来写瞿塘两岸山景的自然美。诗人喜爱长江的感情,跃然纸上。
                      责任编辑 :张雷 


                10楼2010-05-22 15:37
                回复
                  2025-11-21 19:48: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1楼2010-05-22 15: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