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情况:本科文物与博物馆专业,非跨考生。初试第一,复试第一。
英语跟政治的经验贴很多,这里仅说一下陶大专业课的情况。
- [x] 1.参考书目:目前只有两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物学与博物馆学。(我在备考时同时看了两个版本的文物学与考古学,以及考古学通论、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与博物馆学卷,还有中国陶瓷史,同时参考了上百篇论文。)
- [x] 2.出题范围:基本都是参考书里的内容,不必过于焦虑。有关陶瓷的内容大多都能在文物学这本书里找到,个别内容需要拓展。但是名词解释的出题范围很广,需要平时多加积累。
- [x] 3.研究方向:目前有四个方向,分别是博物馆、文化遗产、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四个方向的区别就是每个学期都有每个方向特定的课程,但是加起来一共有三门课不同,其他课程都一样。另外,不管哪个方向最终研究的内容都是有关陶瓷的,因为陶大文博的导师全都是研究陶瓷的。
- [x] 4.复试论文:由于近几年是线上复试,没有复试论文这一说。就是抽题来回答。线下复试论文的话应该就是像写论述题一样。
- [x] 5.备考时间、方法:
具体要因人而定。我是从7月份放暑假开始复习的,7-9月份一直在看书(在参考书目里提到的那些),并做笔记,整理资料,我的方法是重点放在博物馆和文物学上,然后按题型进行整理,把两本书所有内容都整理成简答或者论述题,把整理的过程看作回答问题的过程,这时就会发现只靠书里的内容是回答不好的,自然也得不了高分,就需要查找更多的资料,比如合适的论文以及其他相关书目。
由于名词解释的范围很广,我将所有学校文博真题里的名词解释都进行了整理,看书过程中遇到重要的有可能出名词解释的词都进行整理,当然要用正规资料,不要百度查到什么就怎么回答。
就这样看书➕整理笔记和资料用了大概快三个月吧。在九月底的时候开始陆陆续续背书了,十月份才完全进入状态。
!!!!跨考生不要参考我的时间安排,要尽可能早的开始复试和背诵,因为到后半段你除了要背专业课外,还有英语作文和政治压在身上,无法专心复习专业课了。我当时就有点措手不及。
如果对分数要求不高,或者有信心以自己的知识完全能应对考研题目的话,就不用像我这样辛苦。把两本书全部背下来,再背好名词解释就可以了。我只是想做到万无一失。
- [x] 6.其他问题:不歧视跨考,不故意留调剂名额,至于就业前景靠自己吧。
英语跟政治的经验贴很多,这里仅说一下陶大专业课的情况。
- [x] 1.参考书目:目前只有两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物学与博物馆学。(我在备考时同时看了两个版本的文物学与考古学,以及考古学通论、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与博物馆学卷,还有中国陶瓷史,同时参考了上百篇论文。)
- [x] 2.出题范围:基本都是参考书里的内容,不必过于焦虑。有关陶瓷的内容大多都能在文物学这本书里找到,个别内容需要拓展。但是名词解释的出题范围很广,需要平时多加积累。
- [x] 3.研究方向:目前有四个方向,分别是博物馆、文化遗产、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四个方向的区别就是每个学期都有每个方向特定的课程,但是加起来一共有三门课不同,其他课程都一样。另外,不管哪个方向最终研究的内容都是有关陶瓷的,因为陶大文博的导师全都是研究陶瓷的。
- [x] 4.复试论文:由于近几年是线上复试,没有复试论文这一说。就是抽题来回答。线下复试论文的话应该就是像写论述题一样。
- [x] 5.备考时间、方法:
具体要因人而定。我是从7月份放暑假开始复习的,7-9月份一直在看书(在参考书目里提到的那些),并做笔记,整理资料,我的方法是重点放在博物馆和文物学上,然后按题型进行整理,把两本书所有内容都整理成简答或者论述题,把整理的过程看作回答问题的过程,这时就会发现只靠书里的内容是回答不好的,自然也得不了高分,就需要查找更多的资料,比如合适的论文以及其他相关书目。
由于名词解释的范围很广,我将所有学校文博真题里的名词解释都进行了整理,看书过程中遇到重要的有可能出名词解释的词都进行整理,当然要用正规资料,不要百度查到什么就怎么回答。
就这样看书➕整理笔记和资料用了大概快三个月吧。在九月底的时候开始陆陆续续背书了,十月份才完全进入状态。
!!!!跨考生不要参考我的时间安排,要尽可能早的开始复试和背诵,因为到后半段你除了要背专业课外,还有英语作文和政治压在身上,无法专心复习专业课了。我当时就有点措手不及。
如果对分数要求不高,或者有信心以自己的知识完全能应对考研题目的话,就不用像我这样辛苦。把两本书全部背下来,再背好名词解释就可以了。我只是想做到万无一失。
- [x] 6.其他问题:不歧视跨考,不故意留调剂名额,至于就业前景靠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