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智慧的本意是强调德性实践中理智考虑、理性慎思的作用,是应对具体情境的理智能力。然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伦理德性”与作为理论德性之一的“实践智慧”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清楚的,实践智慧有时被理解为工具性的方法,这也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中实践智慧脱离德性而成为聪明算计的一个原因。
由于phronesis多被译为“明智”,因此,狭义地看,在古代儒家哲学中,与phronesis较相近的概念是“智”。当我们说到哲学作为实践智慧时,我们也自然想到中国最古老的词典约公元前三世纪成书的训诂词典《尔雅》的解释,《尔雅•释言》:“哲,智也。”近一百多年以来,中文用来翻译philosophy的“哲学”之“哲”,古代即以“智”为之释义,认为哲就是智,二者为同义词。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古代中国早已经把哲学理解为智慧之学,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独立的一门“哲学”。“智”字从知,在春秋时代又通用于“知”,公元二世纪的词典《释名》说“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可见“智”是智慧,“知”是知识,智不是普通的知识,而是高级的知识和能力。智又以见为前提,见是经验,《晏子》“见足以知之者,智也”,《五行篇》也说“见而知之,智也”,表示智慧需要经验为基础,而不是脱离经验的理性活动。另一方面,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中国哲学中的“智”多是指就知人而言,指与人的事物、人的世界相关的实践性能力和知识,有益于人的事物,而不是对宇宙世界普遍事物的知识。如《尚书》说“知人则哲”,《论语》中记载,孔子学生问“知”,“子曰知人”。孟子也说:“智所以知圣人”。表示哲学是认识人的智慧,从而哲学与人的生活、人的本性、人的生命活动以及人道的法则有关,可见这里讲的“哲”“智”即是实践智慧。《周易》特别注重行动的实践智慧,把智慧表达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知”进退存亡的具体节度而不离于善,此即是行动的实践智慧。因此,哲、明、智在中国古代皆有智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