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属性主义
(第1、2篇)
(共10篇)
一、概述
物质属性主义,可以有以下称呼:物质与其属性主义、物质及属性主义、物质属性二元论、物质属性二元主义或物质、属性主义,它是物质主义和属性主义的合一或合并。
物质属性主义所述的世界是已知及初晓的世界。至今人类未知和不可理解的时空问题另当别论而不在物质属性主义范围内。
物质属性主义主要有以下特征:
承认已知及初晓世界物质第一性,属性第二性;但认为物质与其属性密不可分,二者合一才构成世界万物;世界不存在无物质的属性、也不存在无属性的物质,凡物质都有外在性和内在性属性;物质的属性既是物质的本质特性所在,也是物质存在的表达和体现;若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事物,必须同时重视物质及其属性,二者缺一不可;然而要想正确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世界必须从认识物质的属性入手,而改造世界是改变物质的属性,改造世界也是从改造物质的属性入手,但自然科学改造与社会改造有本质的不同;物质属性主义涉及社会的改造与人的属性的关系;认为改造世界必须依情况利用、改变、或扬弃物质的属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意义上说,物质属性主义是二元论。
关于物质与属性的问题是关于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事物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成不同的事物,物质结构是事物的结构个性,结构个性是事物的内部个性;不同物质结构形成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外在表现,事物的外在表现就是事物的表现个性,也就是事物的外在个性;事物的内部的和外在的个性统称事物的属性。
事物的本原是物质,事物的运动因具体物质的具体属性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运动过程的结果,也是以这种运动展现的。认识和改造事物时,不仅要看到一切事物的本原都是物质这个共性,也要看到具体事物的属性即事物的个性。不仅要关注事物的共性——物质性,也要关注事物的个性——具体事物相关物质的属性。即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既要注重事物的共性,又要注重事物的个性。世界事物数不胜数,它们的本原都是物质,这就是它们的共性;但世界这些数不胜数的事物有着数不胜数类别的属性,其中具体类别的物质属性就是具体事物的个性。只见共性不见个性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是只见一般不见个别。
就人而言,人除了具有一般物质的属性而外,人还具有精神属性,这是人与一般物质和一般事物的最大不同之处。
关于“唯”字的看法:
物质属性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物质组成,但最好还是不要随便用“唯”字。因为“唯”字,是“唯一”的意思,“单单”的意思,“只”的意思,而实际上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他们无论在行动上还是理论上,都是不可能真正地做到“唯物”或“唯心”的,严格说,没有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或真正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存在,因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或真正彻底的唯心主义者根本不可能生存。况且我们不能以为世界是物质组成的,我们的认识到此为止就行了,就万事大吉了。事物总是多方面的,例如物质是多种多样的,物质的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多学科,人分男女老幼,社会事物数不胜数,植物花朵千姿百态,人们该怎样去认识它们呢?是不是只要我们大声宣告一声说“世界所有这一切统统是物质组成的”就行了呢?
总结性地说世界是什么组成的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应该怎样具体地去认识和改造事物。而为了认识和改造它们,必须从这些事物的属性入手。假如事物是单方面的,只有物质,除此而外再没有物质的属性,再没有什么别的或者再没有什么别的是重要的,那么你要唯物是可以的,是允许或者说可以这么省事地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然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物质没有属性,这个世界也就静止了、没运动了、无变化了、没生命了,而且物质也不成其为物质了。
暂且不论定义的内容,单就“唯物主义”这个词而言,易误导人们只注重物质有形或显性的外在的属性,而忽视物质的隐性的内在属性,再者,事物的外在属性由于常是有形的或显性的,可以直接感知到的,而内在属性常是隐性的、抽象的,因此认识事物的内在属性往往比认识事物的外在属性复杂得多、困难得多,而这正是为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人们艰苦用功的地方,但“唯物主义”这个说法,易导致“唯物主义者”在认识和改造事物上简单化、片面化、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甚至有时还简单粗暴不加分析地把别人重视物质内在属性的行为指责为唯心主义。所有这些,导致的结果是使所谓的唯物主义者自觉不自觉地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常常陷入到机械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泥潭里。
(第1、2篇)
(共10篇)
一、概述
物质属性主义,可以有以下称呼:物质与其属性主义、物质及属性主义、物质属性二元论、物质属性二元主义或物质、属性主义,它是物质主义和属性主义的合一或合并。
物质属性主义所述的世界是已知及初晓的世界。至今人类未知和不可理解的时空问题另当别论而不在物质属性主义范围内。
物质属性主义主要有以下特征:
承认已知及初晓世界物质第一性,属性第二性;但认为物质与其属性密不可分,二者合一才构成世界万物;世界不存在无物质的属性、也不存在无属性的物质,凡物质都有外在性和内在性属性;物质的属性既是物质的本质特性所在,也是物质存在的表达和体现;若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事物,必须同时重视物质及其属性,二者缺一不可;然而要想正确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世界必须从认识物质的属性入手,而改造世界是改变物质的属性,改造世界也是从改造物质的属性入手,但自然科学改造与社会改造有本质的不同;物质属性主义涉及社会的改造与人的属性的关系;认为改造世界必须依情况利用、改变、或扬弃物质的属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意义上说,物质属性主义是二元论。
关于物质与属性的问题是关于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事物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成不同的事物,物质结构是事物的结构个性,结构个性是事物的内部个性;不同物质结构形成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外在表现,事物的外在表现就是事物的表现个性,也就是事物的外在个性;事物的内部的和外在的个性统称事物的属性。
事物的本原是物质,事物的运动因具体物质的具体属性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运动过程的结果,也是以这种运动展现的。认识和改造事物时,不仅要看到一切事物的本原都是物质这个共性,也要看到具体事物的属性即事物的个性。不仅要关注事物的共性——物质性,也要关注事物的个性——具体事物相关物质的属性。即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既要注重事物的共性,又要注重事物的个性。世界事物数不胜数,它们的本原都是物质,这就是它们的共性;但世界这些数不胜数的事物有着数不胜数类别的属性,其中具体类别的物质属性就是具体事物的个性。只见共性不见个性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是只见一般不见个别。
就人而言,人除了具有一般物质的属性而外,人还具有精神属性,这是人与一般物质和一般事物的最大不同之处。
关于“唯”字的看法:
物质属性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物质组成,但最好还是不要随便用“唯”字。因为“唯”字,是“唯一”的意思,“单单”的意思,“只”的意思,而实际上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他们无论在行动上还是理论上,都是不可能真正地做到“唯物”或“唯心”的,严格说,没有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或真正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存在,因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或真正彻底的唯心主义者根本不可能生存。况且我们不能以为世界是物质组成的,我们的认识到此为止就行了,就万事大吉了。事物总是多方面的,例如物质是多种多样的,物质的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多学科,人分男女老幼,社会事物数不胜数,植物花朵千姿百态,人们该怎样去认识它们呢?是不是只要我们大声宣告一声说“世界所有这一切统统是物质组成的”就行了呢?
总结性地说世界是什么组成的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应该怎样具体地去认识和改造事物。而为了认识和改造它们,必须从这些事物的属性入手。假如事物是单方面的,只有物质,除此而外再没有物质的属性,再没有什么别的或者再没有什么别的是重要的,那么你要唯物是可以的,是允许或者说可以这么省事地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然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物质没有属性,这个世界也就静止了、没运动了、无变化了、没生命了,而且物质也不成其为物质了。
暂且不论定义的内容,单就“唯物主义”这个词而言,易误导人们只注重物质有形或显性的外在的属性,而忽视物质的隐性的内在属性,再者,事物的外在属性由于常是有形的或显性的,可以直接感知到的,而内在属性常是隐性的、抽象的,因此认识事物的内在属性往往比认识事物的外在属性复杂得多、困难得多,而这正是为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人们艰苦用功的地方,但“唯物主义”这个说法,易导致“唯物主义者”在认识和改造事物上简单化、片面化、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甚至有时还简单粗暴不加分析地把别人重视物质内在属性的行为指责为唯心主义。所有这些,导致的结果是使所谓的唯物主义者自觉不自觉地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常常陷入到机械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泥潭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