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看几个,这个表不太客观呢。
232年
《明帝纪》冬十月,殄夷将军田豫帅众讨吴将周贺於成山,杀贺。
《吴主传》三月,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秋九月,魏将田豫要击,斩贺于成山。
《开元占经》卷十三: 十一月壬寅,吴越贼将周贺于东莱牟平之内恣杀掠,与青州刺史程喜战,射杀周贺,【斩首四千余级,又生擒八千余人。】
(成山之战是吴军败绩,轻描淡写一句截击?!斩首四千多+生获八千多,比234年陆逊攻石阳还多。)
同年:
《满宠传》 明年,吴将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整军趋杨宜口。贼闻大兵东下,即夜遁。时权岁有来计。
233年
《吴主传》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满宠传》青龙元年,宠上疏曰:“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於计为便。”护军将军蒋济议,以为:“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一至於此,劫略无限,必以淮北为守。”帝未许。宠重表曰:“孙子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以弱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又曰‘善动敌者形之’。今贼未至而移城卻内,此所谓形而诱之也。引贼远水,择利而动,举得於外,则福生於内矣。”尚书赵咨以宠策为长,诏遂报听。其年,权自出,欲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宠谓诸将曰:“权得吾移城,必於其众中有自大之言,今大举来欲要一切之功,虽不敢至,必当上岸耀兵以示有馀。”乃潜遣步骑六千,伏肥城隐处以待之。权果上岸耀兵,【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
【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克是肯定未克,但吴军有伤亡。
234年
《明帝纪》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馀人入淮、沔。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吴主传》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
《卫臻传》亮又出斜谷;征南上:“朱然等军已过荆城。”臻曰:“然,吴之骁将,必下从权,且为势以缀征南耳。”权果召然入居巢,进攻合肥。帝欲自东征,臻曰:“权外示应亮,内实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车驾可无亲征,以省六军之费。”帝到寻阳而权竟退。
《满宠传》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於是引退。
《刘放传》 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俱出为寇。
《宋书 天文一》是年四月,诸葛亮据渭南,吴亦起兵应之,魏东西奔命。
此次:236年(这个应该是嘉禾三年的事234年,不是嘉禾五年,嘉禾五年孙权没有北征。)
《陆逊传》嘉禾五(三)年,【权北征】,使逊与诸葛瑾攻襄阳。逊遣亲人韩扁赍表奉报,还,【遇敌於沔中】(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234年)),钞逻得扁。瑾闻之甚惧,书与逊云:"大驾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水乾,宜当急去。"逊未答,方催人种葑豆,与诸将弈棋射戏如常。瑾曰:"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自来见逊,逊曰:"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慼,得专力於吾。又已守要害之处,兵将意动,且当自定以安之,施设变术,然后出耳。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仍来相蹙,必败之势也。"乃密与瑾立计,令瑾督舟船,逊悉上兵马,以向襄阳城。敌素惮逊,遽还赴城。瑾便引船出,逊徐整部伍,张拓声势,步趋船,敌不敢干。军到白围,讬言住猎,潜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石阳市盛,峻等奄至,人皆捐物入城。城门噎不得关,敌乃自斫杀己民,然后得阖。斩首获生,凡千馀人。
这千余人大多是平民,毕竟城门关了,吴军也未入城,没什么意思的一次攻击。
【臣松之以为逊虑孙权以退,魏得专力於己,既能张拓形势,使敌不敢犯,方舟顺流,无复怵惕矣,何为复潜遣诸将,奄袭小县,致令市人骇奔,自相伤害?【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
237年(这条漏了)
《明帝纪》孙权遣将朱然等二万人围江夏郡,【荆州刺史胡质等击之】,然退走。(胡质击退之)
《宋书天文一》九月,吴将朱然围江夏,荆州刺史胡质击走之。
同年《吴主传》十月,遣卫将军全琮袭六安,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