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没有曝光的感光物质”。如“未曝光的胶卷(胶片)”
这本来是一个与悖论有关系的题目。
在我们的印象中,发光的物质是有颜色的,不发光又不反光,那是黑色的,这些物质都被认为是有颜色的,惟有透明的物质除外,因为透明的物质显示的是背景的颜色,不是自己的颜色。
现在的题目,是将没有颜色且又不透明这两个相悖的条件放到一起。它实际上就是为了揭示“颜色”并非物质的一种基本的属性。因为颜色一词是我们从感知上得到的一个概念,但在意识中,我们却把它当成了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个我所考虑到的悖论:假如一个人问你,未曝光的彩色胶片(胶卷)是什么颜色?你将怎样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呢?无法直接回答。我们知道,虽然未曝光的胶片确实存在,但是当你看到(注意光与胶片作用后反射才能看到)胶片时,胶片就已经曝光,这与前提条件(未曝光)相矛盾,或许你会想到用其他的方法,如先测出胶片感光微粒的直径,再与颜色光谱的波长相比较而得出是什么“颜色”,但这也是行不通的,我们测出来的只能是胶片感光微粒的直径,而绝对不是颜色,因为颜色一词是我们从感知上得到的一个概念,但在意识中,我们却把它当成了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因此,当我们把感知与意识在特设条件(即不可操作的环境:未曝光)的情况下割绝开,再通过思维对某一概念进行思考时,悖论便产生了。我们十分熟悉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古老问题,也可看作是属于这一类悖论。只有当我们明确地指出一个具体的蛋和一只具体的鸡时(即可操作环境),悖论才会消失。通过对这一类悖论的分析,我们应该可以认识到,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概念只有通过与之有关的客观条件才能成立。
“没有曝光的感光物质”。如“未曝光的胶卷(胶片)”
这本来是一个与悖论有关系的题目。
在我们的印象中,发光的物质是有颜色的,不发光又不反光,那是黑色的,这些物质都被认为是有颜色的,惟有透明的物质除外,因为透明的物质显示的是背景的颜色,不是自己的颜色。
现在的题目,是将没有颜色且又不透明这两个相悖的条件放到一起。它实际上就是为了揭示“颜色”并非物质的一种基本的属性。因为颜色一词是我们从感知上得到的一个概念,但在意识中,我们却把它当成了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个我所考虑到的悖论:假如一个人问你,未曝光的彩色胶片(胶卷)是什么颜色?你将怎样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呢?无法直接回答。我们知道,虽然未曝光的胶片确实存在,但是当你看到(注意光与胶片作用后反射才能看到)胶片时,胶片就已经曝光,这与前提条件(未曝光)相矛盾,或许你会想到用其他的方法,如先测出胶片感光微粒的直径,再与颜色光谱的波长相比较而得出是什么“颜色”,但这也是行不通的,我们测出来的只能是胶片感光微粒的直径,而绝对不是颜色,因为颜色一词是我们从感知上得到的一个概念,但在意识中,我们却把它当成了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因此,当我们把感知与意识在特设条件(即不可操作的环境:未曝光)的情况下割绝开,再通过思维对某一概念进行思考时,悖论便产生了。我们十分熟悉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古老问题,也可看作是属于这一类悖论。只有当我们明确地指出一个具体的蛋和一只具体的鸡时(即可操作环境),悖论才会消失。通过对这一类悖论的分析,我们应该可以认识到,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概念只有通过与之有关的客观条件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