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儿
--作家:刘真一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还是我小时候的事。每逢想起这件事,我就觉得,这和我没多大关系。可是想来想去呀,这是我们一个集体的事嘛,怎么能说没有关系呢!
我刚参军的时候,参加的是宣传队。我们宣传队一共有三十二个孩子,大多数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就说米花吧,她爹给地主扛长活,每年挣来的一点粮食,养不活他们全家人。她娘一手抱着她的小弟弟,一手领着她,到各村讨饭吃。有一次,她们来到我们宣传队住的村子里。那是个上午,队长正给我们上政治课,我们抬头一看,不远的一棵枣树底下,站着一个破衣烂衫的妇女,她怀里抱着一个皮包骨头的男孩,身边站着一个瘦伶伶的女孩。她小小的胳膊上,挎着个又大又破的竹篮子。不用问你就会明白,这是母子三人。那女孩和她娘一动不动,一声不出,像钉在地上一样直望着我们这支小小的队伍。下了课,她娘走到队长身边,眼里含满了泪,拉着她的女孩儿说:“叫她跟你们去吧,跟你们去吧。”
队长把她们上下打量了一会,弯腰抱住那女孩子的肩膀说:“你几岁”
女孩深深低下头,半天才挤出一个细弱的声音:“十岁。”
这时候,我们全围上来,队长看了看大家,有点为难地说:“她小了一点,太小了。”
大嫂看了看我们,不满意地说:
“他们大吗?我看也大不了多少。”
那女孩拉住娘的衣角,一对对的泪珠滚落下来:“娘!咱回家,回家。”
她娘没好气地推了她一把:“回家,回家饿死吗?”
女孩放声哭起来。她娘也撩起衣襟,擦开泪了。队长急忙抱起那女孩,红着眼圈说:“好,好,大嫂,我们收下啦,收下啦。”
就这样,我们的队伍像一块吸铁石,在河北省南部的平原上,走一处吸一处,把那些没吃没穿没处站脚的苦孩子都吸进来,变成了一支小小的队伍。
在一个叫小张庄的村里,我们住了整整一个月。这村有个大空园子,是姓张的地主家的。园子里有一片明光光的打麦场,还有一片枣树林。靠场边有两间草屋,屋里住着李大娘。李大爷给这家地主扛了一辈子长活,五十岁的那年,就累得吐了血,死在这草屋里。地主为了叫李大娘替他们看枣,看场,没有赶她出去。我们宣传队来了以后,每天在这里出操上课,学歌,作游戏。闲了的时候,孩子们一群一伙,坐在枣树底下看书本,用细细的柴火棒,在地上学写字。李大娘天天拾柴做饭,忙得浑身是土。她总是抽出个小空来,笑眯眯地走到我们身边,歪着头儿,看看这一个,望望那一个。她小心地走着,怕踩坏了我们写在地下的字。每天早晨起床号一吹,孩子们的脚步呱哒呱哒的响着,从村子的四面八方,向这大园子跑来。跑进小宅门,都高声喊着:“大娘!大娘!”
大娘从屋子里探出头来,一一答应着:“哎!哎!”
也有时候,我们喊大娘喊得太多了,她又高兴又心烦地说:“八百年没见面吗你大娘掉魂了吗?”
一片笑声,孩子们围住了她。
二
地里的庄稼收割完了,树上的枣儿快要熟了。我们每天早晨跑进这个大园子,喊完了大娘,总要跑到枣树底下,一个个仰着脸儿,望那些密密的叶儿,望那些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的枣儿。枣儿也像一个个的小脸,在绿叶丛中睡了一夜,鸟儿一叫,孩子们一喊,它们醒了,好像在笑着,在望我们,如果它们有嘴,准会和我们说起话来。孩子们指指画画,像争论什么大问题,认真地争吵着:“这个枣儿发白了,我保证,准是它先红。”又一个说:“你看看我这一个,比你那个还大,不光白,已经有一点红意思了,准是它第一个先红。”
有一天,这家地主老太婆走进了这个大园子。她一只手拉着她的胖孙子,一只手甩打甩打,走得可快哩。她脸上的肉往下垂着,走到我们面前,眼皮也不抬一抬,好像我们不存在似的,一直向李大娘住的屋子走去。我们几个大一点的姑娘看见她那吊死鬼的脸相,就多心了,悄悄走到李大娘窗根下,只听她对李大娘说:“唉!我好几夜也睡不着。这群孩子兵不走,只怕我的枣今年是落不住了,等不到红就没了。”
--作家:刘真一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还是我小时候的事。每逢想起这件事,我就觉得,这和我没多大关系。可是想来想去呀,这是我们一个集体的事嘛,怎么能说没有关系呢!
我刚参军的时候,参加的是宣传队。我们宣传队一共有三十二个孩子,大多数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就说米花吧,她爹给地主扛长活,每年挣来的一点粮食,养不活他们全家人。她娘一手抱着她的小弟弟,一手领着她,到各村讨饭吃。有一次,她们来到我们宣传队住的村子里。那是个上午,队长正给我们上政治课,我们抬头一看,不远的一棵枣树底下,站着一个破衣烂衫的妇女,她怀里抱着一个皮包骨头的男孩,身边站着一个瘦伶伶的女孩。她小小的胳膊上,挎着个又大又破的竹篮子。不用问你就会明白,这是母子三人。那女孩和她娘一动不动,一声不出,像钉在地上一样直望着我们这支小小的队伍。下了课,她娘走到队长身边,眼里含满了泪,拉着她的女孩儿说:“叫她跟你们去吧,跟你们去吧。”
队长把她们上下打量了一会,弯腰抱住那女孩子的肩膀说:“你几岁”
女孩深深低下头,半天才挤出一个细弱的声音:“十岁。”
这时候,我们全围上来,队长看了看大家,有点为难地说:“她小了一点,太小了。”
大嫂看了看我们,不满意地说:
“他们大吗?我看也大不了多少。”
那女孩拉住娘的衣角,一对对的泪珠滚落下来:“娘!咱回家,回家。”
她娘没好气地推了她一把:“回家,回家饿死吗?”
女孩放声哭起来。她娘也撩起衣襟,擦开泪了。队长急忙抱起那女孩,红着眼圈说:“好,好,大嫂,我们收下啦,收下啦。”
就这样,我们的队伍像一块吸铁石,在河北省南部的平原上,走一处吸一处,把那些没吃没穿没处站脚的苦孩子都吸进来,变成了一支小小的队伍。
在一个叫小张庄的村里,我们住了整整一个月。这村有个大空园子,是姓张的地主家的。园子里有一片明光光的打麦场,还有一片枣树林。靠场边有两间草屋,屋里住着李大娘。李大爷给这家地主扛了一辈子长活,五十岁的那年,就累得吐了血,死在这草屋里。地主为了叫李大娘替他们看枣,看场,没有赶她出去。我们宣传队来了以后,每天在这里出操上课,学歌,作游戏。闲了的时候,孩子们一群一伙,坐在枣树底下看书本,用细细的柴火棒,在地上学写字。李大娘天天拾柴做饭,忙得浑身是土。她总是抽出个小空来,笑眯眯地走到我们身边,歪着头儿,看看这一个,望望那一个。她小心地走着,怕踩坏了我们写在地下的字。每天早晨起床号一吹,孩子们的脚步呱哒呱哒的响着,从村子的四面八方,向这大园子跑来。跑进小宅门,都高声喊着:“大娘!大娘!”
大娘从屋子里探出头来,一一答应着:“哎!哎!”
也有时候,我们喊大娘喊得太多了,她又高兴又心烦地说:“八百年没见面吗你大娘掉魂了吗?”
一片笑声,孩子们围住了她。
二
地里的庄稼收割完了,树上的枣儿快要熟了。我们每天早晨跑进这个大园子,喊完了大娘,总要跑到枣树底下,一个个仰着脸儿,望那些密密的叶儿,望那些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的枣儿。枣儿也像一个个的小脸,在绿叶丛中睡了一夜,鸟儿一叫,孩子们一喊,它们醒了,好像在笑着,在望我们,如果它们有嘴,准会和我们说起话来。孩子们指指画画,像争论什么大问题,认真地争吵着:“这个枣儿发白了,我保证,准是它先红。”又一个说:“你看看我这一个,比你那个还大,不光白,已经有一点红意思了,准是它第一个先红。”
有一天,这家地主老太婆走进了这个大园子。她一只手拉着她的胖孙子,一只手甩打甩打,走得可快哩。她脸上的肉往下垂着,走到我们面前,眼皮也不抬一抬,好像我们不存在似的,一直向李大娘住的屋子走去。我们几个大一点的姑娘看见她那吊死鬼的脸相,就多心了,悄悄走到李大娘窗根下,只听她对李大娘说:“唉!我好几夜也睡不着。这群孩子兵不走,只怕我的枣今年是落不住了,等不到红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