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吧 关注:711,852贴子:2,520,910
  • 10回复贴,共1

桃花源里可耕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 / 一箪食




有时候,一个人烦闷的时候,就想这世界上如果有一块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哪个无君无臣、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世外桃园该有多好!尤其是那种宁静和谐、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漠情怀,那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万古潺潺一水斜。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只见桃花不见人,以及秦人“黄发垂髫”的质朴民风。”

每每细读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最终挂冠归隐的故事,思想就放飞的不知去向,就想着天底下有那么一方净土该有多好!想着陶渊明终日里醉卧北窗下,聆听树间百鸟争鸣,林中清泉流淌,夜晚明月清风,其心放于天地之间,白天顶太阳,晚上枕星星,“接近自然之窗口。士之处世,养身以待命,修能以俟?r”。

想着陶渊明终日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生存状态是何等的休闲和惬意!

每每烦恼郁闷的时候,冷眼看见尘世上的人为了追逐名利和金钱,追逐名声和身份这些在世俗人的眼里,一生都看的很重的东西,就觉得哪个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有先见之明,他好像知道这尘世上人的苦衷,就臆想和虚构了这么一个理想之所在,让自己也让世人沉湎其中。

陶渊明带着书童梦入桃花源,在桃花岸边邂逅了桃花仙子,一段朦胧的邂逅之后,陶渊明如醉如痴地挥毫写就了《桃花源记》。桃花源以陶渊明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而获得盛名。古代桃花源不但是陶渊明向往的地方,也是古金中外所有生活在物质高度发达和战争阴影中人们向往的地方。

令我惊奇的是,陶渊明虚构和臆想的仙境竟与一般的仙境故事有所不同,一般的仙境故事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陶渊明虚构和臆想的却不是神仙,而是凡夫俗子的农耕景象,是一个没有君权,人人通过自己劳动自给的封闭的理想社会。也许是《老子》《庄子》《列子》构想过的一些没有君主的理想国,如“不君不臣”、“不竟不争”的“终北国”,“国无师长”、“民无嗜欲”的“华胥国”对陶渊明的影响或者启发,陶渊明笔下的哪个桃花源的确有它存在的现实意义,它并不是“乌托邦”。

喜欢陶渊明大抵就是从喜欢《桃花源记》开始的。喜欢那种“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曰:“芝兰生於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败节!陶渊明一生学问,全在固穷,其于诗文,“乃兴之所至,若良苗之怀新,似飞鸟之喧荫,本无意后世之名,惟古今咏园田者必思齐于渊明,同乎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而其所以启迪学人者,启惟园田而已哉!”

苏东坡曰:“闻吟饶屋扶疏句,须信渊明是可人”。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临清流而赋诗”,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特别是读到陶渊明在最后一次出仕时,由于家境贫寒,耕种的粮食不足于自给,在亲友的劝说下,陶渊明决定到离故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适逢郡督邮来彭泽县视察,县吏说:“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息着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当即解绶去职,在任仅八十日。他的名作《归去来兮辞》就是对这件事的心理自白。试想,如果当初陶渊明束带折腰去见督邮,陶渊明岂不就可以“安食公田数顷”,何至于日后沿街乞食呢?

有时我就在想,这个傻老头如果放在今天,人们总会认为这老头肯定有病,至少不合时宜。在当今人们的金钱欲望越来越强烈,“官本位”思想越来越明显的社会里,有的人为了有一个好的名声,为了证明自己所谓的“人生价值”,为了攫取更多的金钱,总要想方设法谋取金钱或“官位”来证明自己,有的甚至不惜自己的人格花钱去买一个“名声”。



1楼2006-01-12 20:36回复

    人的欲望真是太多太强烈了,就感叹金钱是一切罪恶的渊?P,感叹有的人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或者为了金钱,在不知不觉地透支着生命,比如那些歌星、影星,一年到头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个演出场合和多部影视剧里,据说哪个42岁就失去生命的傅彪一年竟出演了一百多部影视剧。

    有一天看央视《同一首歌》,当主持人问那些站在台上满脸稚气的孩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时,那三个农村小孩几乎同时表达了自己长大了想当歌星、影星、导演的“崇高理想”,在他们眼里,当影星、歌星、导演就是出名,出了名就能挣大钱,就能过上好日子,就能光宗耀组。而更多的人却在随意地挥霍着生命,或者自甘堕落,或者逃避现实,或者为自己构造一个虚拟的世界,让自己陶醉其中。

    喜欢陶渊明并不是喜欢他的生活方式,而是喜欢他那种对人生放达豁然的生活态度,喜欢他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即使在穷途潦倒时,他仍活得有滋有味,最高兴的事便是喝酒,作诗。有客来见他,他连鞋也没有。客人从家丁脚上取一双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不以为意,还将友人救济他的钱全部偷偷放到酒家买酒喝。他的《归去来辞》,仿佛是他酒意尽时诗兴大发随口吟诵,《桃花源记》,亦像他酒后醉卧,恍惚提笔。“人生实难,死之如何,呜呼哀哉。”更是他狂饮长啸中为自己所作的祭文挽歌。

    陶渊明之所以可敬可爱,还在于他能以真性真情的自然生命为本,不扭曲心性去做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与理荒穗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如此美丽宜人,欢乐的鸟叫,和煦的春风,都给他的感情镀上一层愉悦的色彩,复苏了那一颗变得麻木了的心。他早起去田中锄草,晚上带月茶头归来;那田畴里禾苗的青气,珠贺玉润的夕露,使他感到如此的亲切。他感到欢快、兴奋,许多歌颂田园生活的诗文,也不断地流注笔端。

    当然,陶渊明的生活并不是像他描绘的那样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恬静和浪漫,,桃花源不过是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就在那间陋的草庐里,陶渊明不知度过了多少凄苦雨的夜晚,也作过多少离奇古怪的美梦;就在这间陋的草庐里,陶渊明不知与多少朋友文人汇聚,吟咏了多少田园诗篇!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渊明自始自终过的是一箪食、一瓢饮的简单生活,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也没有战乱。然而,这样的社会在那里去找呢!
    


    2楼2006-01-12 20:36
    回复
      2025-09-01 03:51: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3楼2006-01-12 20:39
      回复
        做梦


        4楼2006-01-12 20:41
        回复
          小国寡民....
          于此桃花源内无欲无求....
          岂非人间仙境....
          诶...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
          妙啊.....


          5楼2006-01-12 20:50
          回复
            嗯!此乃吾之所向往也!


            6楼2006-01-12 20:56
            回复
              问题是桃花园在哪里???????


              7楼2006-01-12 20:58
              回复
                在你的梦


                8楼2006-01-12 21:00
                回复
                  2025-09-01 03:45: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错...
                  梦中自有黄金屋
                  梦中自有颜如玉
                  梦中自有桃花源
                  不过,梦醒了呢?


                  9楼2006-01-12 21:03
                  回复
                    人心存有此美好向往,纵然不能完全实现亦快乐也!


                    10楼2006-01-12 21:06
                    回复
                      湖北神龙架是个好地方...


                      11楼2006-01-12 2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