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吧 关注:11,960贴子:126,563
  • 11回复贴,共1

我准备成立一个余秋雨专柜,大家帮帮忙好么?谢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想知道余秋雨一共有多少著作,<<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笛声何处>><<借我一生>><<出走十五年>><<藏着的中国>><<余秋雨语录>><<晨雨初听>>另外还有两部戏剧学的理论,批评他的作品有<<感觉余秋雨>><<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什么关于余秋雨的啊,VCD,批评,他自己的著作都算上,还有什么啊?拜托各位余迷帮一下,知道多少就说多少,谢谢!


1楼2006-01-12 20:33回复
    • 221.226.124.*
    庭外审判余秋雨 余秋雨评


    2楼2006-01-13 12:08
    回复
      2025-09-02 04:04: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啊,谢谢~!


      3楼2006-01-13 18:58
      回复
        很久没看到你了.请原谅这段时间没给你回信.因为最近很忙.过段时间希望能再续上.谢谢您.


        4楼2006-03-25 17:31
        回复
          好,帮你找一下,我也需要这方面的资料.共同努力哦!


          5楼2006-03-30 14:31
          回复
            大师也有错 余秋雨的敌人 秋雨梧桐落叶


            IP属地:湖南6楼2006-04-02 12:50
            回复
              • 221.234.203.*
              所谓才子信笔,注者穷首,注释校勘有时比创作还艰难明白,世无阎若璩,至今奉圭臬。人脑不是电脑(电脑都要出错),远的不说,就拿章太炎、鲁迅、陈寅恪、钱钟书那样的大学问家来说,行文错讹之处也不是没有,问题是,从古到今,你能找到一个像余秋雨这样拒谏的吗?!
              来只要是他的文章,我都要找来细读。

                如此虔诚的阅读维持了多年,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硬伤,但是他居然用在此处,岂不是意思全反了?显然作求官之解了。”说到这里,金文明的喉咙又响了:我记得,我当时的心直打鼓,这样的低级错误似乎不是他那样的大学者应该犯的。

                为了保险起见,我立刻查阅了《辞海》,证实了自己的发现,当时心里有点难过,真不希望我所喜欢的作家古文根底这么差。

                但从此以后,我读余秋雨就多了一个心眼,而且也更仔细了。世上之事就怕“顶真”,就怕“铆牢”,况且我毕竟是《咬文嚼字》月刊的编委,经我这么职业性地一“铆”一“咬”,就滴滴答答地“咬”出他不少文史差错,也许是“爱之深,关之切”吧,我小卡片不离身,每有发现,就记录在档,随后多次将自己的发现刊发在《咬文嚼字》上,按编辑部的邮寄惯例,余秋雨应该每期都能收到刊物的。

                然而,“也许是我人微言轻吧”,金文明向记者苦笑笑: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余秋雨先生片言只语的反馈,只是我们的主编收到了其助手金克林的来信,告示《咬文嚼字》编辑部:“以后不要再给余秋雨先生寄这本刊物了。”

                真是夹头夹脑的一盆冷水——金文明说: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我曾给很多大学者大作家的文字“提过醒儿”,刘大杰、钱钟书、王蒙、李国文、邵燕祥、董桥……哪有像他这样“拒谏”的呢?居然连杂志也不让寄了,我明白了,我的考辨是不受欢迎的,他不要听哪怕是对他有益的意见。

                我很失望,没想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对批评是如此地“计较”,但是接着发生的一件事使我觉得余秋雨的“问题”不是一般的“文人过分自爱羽毛”的问题。

                那是1999年初,《咬文嚼字》编辑部送来文章要我审读,一位名叫徐如顾的年轻人自动投稿给《咬文嚼字》,语气委婉地提出《秋雨散文》中《西湖梦》第三部分有几处与史实不符的小疏忽,亦即史载宋代的林和靖(林逋)先生无妻无子,何以余秋雨称其有妻有子。

                编辑部随即将这封信转给了余秋雨,不久,余秋雨的回信《答徐如顾先生》就寄来了,并要求发表(见《咬文嚼字》1999年2月号),除了在为自己的文章辩解之外,还写有如下一段:“我认为,年轻人热爱文史知识不错,但是大量非专业的年轻人没必要过度地沉溺在浩如烟海又真伪难辨的古代文史细节间。因为这样做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中国文化的不幸。”

                说实话,他这番话真把我惹火了:非专业的年轻人!你余秋雨生来就是专业的大作家吗,为什么要如此看轻和打击一个年轻人的积极性和信心,而且还要上升到“个人不幸、中国文化不幸”这样的高度来奚落人?

                而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情,不仅再次激起了我的怒火,甚至惹火了文化圈子里的不少人,因为他的《霜冷长河》未及上市便遭盗版,使他十分生气,便公开发表了《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国读者》书,在这篇“战斗檄文”中他写道:“一个人在大街上遇到抢劫,正要奋力追抓盗贼,突然横向里冲出来两个蒙面人,拦住被盗者说有重要的历史问题需要盘问。”

                这可是什么话?难道“胆敢批评、胆敢质疑”你余秋雨的人都成了妨碍你打击盗版的绊脚石?都是盗版者的盟友?

                在《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国读者》书中,他还说:“……你说我拒绝你们的批评,这好像很没有风度,但我要坦诚地宣布:当然不能接受,因为如果接受了,我就再也搞不成任何像样的学术,写不成任何能读的文章,那如何对得起广大读者!”

                看看,余秋雨的拒谏状态已经狂躁失态到这样的程度了。我生平讨厌死不认错的人,至此,我对他的好感已经荡然无存,但是还没有到想在文字上和他“拉清单”的程度。
              


              7楼2006-05-12 19:07
              回复
                • 221.234.203.*

                  鲁鱼亥豕害后生

                  客厅里的空气一度比较沉闷。

                  因为记者对金文明先生的说法并不全然赞同,余秋雨如同萨特“拒绝一切来自官方荣誉”地拒绝一切来自民间的批评,固然使他訾议如沸,但是假如站在他的角度想想,中国文史谜团甚多,生涩的掌故不说,包括“善射之羿有几位”?“《左传》作者究竟谁”?“王国维何故自沉昆明湖”在内的熟典而至今尚无定论的就有200多个,诸多谜团往往有“二说”、“三说”甚至“四五说”的,余秋雨乃才子,写作时灵感涌来,信手取其一说完全是可能的,而且应该还是允许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批评者如果是一孔之见甚或失之苛求,他该听谁的?为什么就不能沉默或者反驳呢?

                  金文明先生沉着地笑笑,说,先说说我为什么会出这本书吧。

                  历史上没有定论之说,自然不能强令人只取一说,比如西施自吴亡之后的去向一向有沉江说、泛五湖说、还乡说等,你写散文可以自由发挥,但是余秋雨最大的毛病却是滥用他的名望,好做翻案之论,却又拿不出信证,这样可就扰乱了视听,贻害后人,其名望越大,危害也就越深。

                  我本来不想对他怎么样的,记录余秋雨文史差错的小卡片一放就是五六年,权当自己的资料保存着,从没有想到结集出版,但是一件事使我改变了想法——“有朋友告诉我,上海大学出版社出过一本《余秋雨〈文化苦旅〉导读》,其中选了《文化苦旅·道士塔》一文,该书在注解中将余秋雨原文的甘肃学台‘叶炽昌’改正为‘叶昌炽’,但编者大约“为名人讳”,没有标明这是纠正余秋雨错写的“叶炽昌”,于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将此书拿来辅导学生,当说到“叶昌炽”时,学生齐齐擎出正版的《文化苦旅》对老师加以“斧正”,老师慑于余秋雨的名头,只好尴尬地回答:“当然,以余先生的原作为准。”如此一来,原本已被纠正的错误就这样再次回炉,继续误人子弟。而与此同时,他还在用“不屑一顾”的态度来宣告他的文章不存在一切“史料差错”。

                  你说,这样的谬误,流毒广不广?危害大不大?为了“验明正身”,我特意将2003年1月新版的《文化苦旅》和2003年3月新版的《山居笔记》等全都买回家来,将所有曾经提请余秋雨注意的差错仔细比对,结果令我非常失望,所有的错误依然故我:唐代的吕洞宾,还是坐享着道家始祖的至尊;元末明初的沈万三,还是住在大清乾隆七年落成的“沈厅”里;终身未婚的林和靖先生,仍然有妻子和小孩,当然,金圣叹还在做他大明皇朝的忠臣,敦煌的三危山前,还响过舜伐三苗的号角声,而且,雨果既然可以荒唐到参加法国大革命,吴越王钱俶,当然也可以被他想当然地改为“钱俶常”……

                  都是有定论的事,他却还继续以他的大名头大面积传播着他的谬误,继续指鹿为马,长此以往,很多文史知识就这样以讹传讹,到时候“约定俗成”了怎么办?一代人造的文史孽,往往要几代人来偿还,这样的教训还少吗?你刚才说到《尚书》作伪案,我们的先人花了1300多年的历史才澄清它,本来就芜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硬盘”里现在又平添了这么多的“垃圾邮件”,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不再迟疑,重新梳理自己五六年积累的小卡片,只花了3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这本《石破天惊逗秋雨》,逗者,引也,我是期望反驳的。

                  试为“硬伤”搭脉“

                  石破天惊逗秋雨”出自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它的上句似乎是“女娲炼石补天处”,你这样的裁处就不怕别人说你事实上把余秋雨捧得过高?

                  记者嬉笑地诘问金文明先生,金先生却坦荡地一笑:比喻都是跛脚的嘛。不错,我至今还认为他是散文大家,但炼石有余而补天倘或不逮,原因就是他的“拒谏”,误了他自己。

                  “文人行文,大抵限时交卷,无从核校,错讹难免,我有一次就将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错写成‘尔曹名与命俱灭’,想想有点不对劲,杜甫得句哪有如此俗骨,但是催卷催得紧,不及查考,就这么过去了。况且,你文史考证标准和文艺批评标准应该不一样吧,有人评点‘江枫渔火对愁眠’,说枫树畏湿,江边何来枫树?疑为乌桕,应该改枫为桕;又有人点评,说,霜,怎么个‘满天’法?应该是‘月落乌啼霜满地’,说得都有道理,但是这么一评还有诗吗?”见金文明博学而鲠直,记者故意这样问他。

                  “我基本不在修辞上和他过不去”,他认真地说,你那错,是懒,不负责任,其实不难查它。但是余秋雨的差错和你性质不同。我把他的文史错误分成了几种“致病原因”,有无知无畏类、粗心大意类、穿凿附会类、不懂装懂类以及刻意作伪类,毫无疑问,其中以“刻意作伪”类最为可恶。

                  且看他《文化苦旅》中很有名的一篇《寂寞天柱山》——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亦即李白、苏轼、王安石都与天柱山(古称潜山)有缘,不惜在地名、情节、想法、诗句上强拗硬扯,李白明明以待罪之身,筑室司空山栖息,却被他强扭到天柱山“静静读书”;苏轼曾想买田舒州而不果,就被他武断地认定“分明早已把它(天柱山)看成了家”;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王安石,他有一首短诗《代陈景元书于太一宫壁》:官身有吏责,触事遇嫌猜。野性当堪此,庐山归去来。但是,在余秋雨的文章中,为了“强征”王安石加入归老天柱山一派,竟然生生地将原诗中的“庐山”改为“潜山”!

                  这分明是一种刻意的窜改,金文明愤愤地说,行文太不诚实了,而且贻害后人。还有,林逋(和靖先生)究竟有没有妻儿,所有的权威典籍都说他“梅妻鹤子”,但是余秋雨偏要为他翻案,说他有妻有子


                8楼2006-05-12 19:07
                回复
                  2025-09-02 03:58: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千年一叹><欧洲之旅>


                  9楼2006-05-13 12:38
                  回复
                    • 61.51.231.*
                    还有一本《夜雨苍茫》,是小说集


                    10楼2006-05-15 17:08
                    回复
                      支持


                      11楼2006-05-16 12:36
                      回复
                        • 59.46.80.*
                        《夜雨苍茫》着本书怎么没有多少人提呢???


                        12楼2008-03-21 2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