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思维逻辑和运行机制之下葆有艺术的尊严,
是1990年代以来艺术界一个如鲠在喉的问题。
就整体文化境遇而言,中国还远没进入消费主义社会,
但是,消费主义逻辑在中国的大行于世已经成为一个看得见的事实。
所以,再自命不凡的艺术,也要披上一件消费主义的外衣加以兜售,
而销量在今天决不再是一个数字那样简单,
它俨然全盘代表着市场接受度、艺人的可塑度、价值衡量度以及商家的收益度。
勿庸置疑,2005年席卷全国的“超级女声”风暴就是一次成功的消费主义表演,
它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将几个邻家女孩推上了大众眼球的风口浪尖,
而且还各自拥有了为数不少的忠实拥趸;
它还在这短短数月里点起一团团大众看超女谈超女的热潮,
各家粉丝鳌山烟火,煞是热闹非凡。
当然,“超级女声”这档电视选秀节目的大获成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消费的不仅是大众的金钱,还唤醒了大众雪藏已久的情感。
(选自我过去的记忆,今晚让记忆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