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吧 关注:9,016贴子:79,088

秦之暴亡,法家之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理由如下:
其一,法家治国要求用法不用德,统治者无法用道德美化自己,只要有过,立马就会令人侧目
其二,以法治国,不违法者不惩处,即六国贵族战败,不惩处,也不以道德贬低,致使他们有反叛的可能
其三,法家治民,弱民使之守法,而不去民之血性,统治者残暴,遭来的便是来自人民真正的狂风暴雨
其四,法家愚民,仅使之不贵诗书礼乐,使民尚有思考之能力,能自己辨别对错
总的来说,法家治国之思想过于先进,但是同时又要依附君权,说是统治者统治之手段,倒不如说是把枷锁
后世治国,有错也可以用道德美化修饰,使民到易子而食的情况都可以使人民有所忍耐,而法家统治者的一旦行为有过错,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的了的,习惯于制度的民众会抛弃这样的统治者,即使生活不差
即使 秦二世 和后世君主比起来也算不上残暴,但是一旦违背了以法治国的理念,立刻就灭亡了


IP属地:湖南1楼2010-05-18 19:24回复


    2楼2010-05-18 22:10
    回复
      任用法家治国,对于君主来说最轻松但也最麻烦
      轻松地理由:任法不任人,所有事情都在法律条文下自行运作,作为君主只要抱法守势,甚至连奖惩都不用自己来,交给专门的司法机构处理。
      麻烦的理由:百姓官员都遵守法令,君主如果越法对其干涉,会受到来自下层的阻碍,如果强行为之,国家就容易覆灭
      


      IP属地:湖南3楼2010-05-19 08:31
      回复
        回复:4楼
        其一:始皇何时自吹君权神授?不知出处,请赐教。至于民贫出自何处,请赐教。
        其二:人说始皇暴君,但是似乎并无确凿根据,如阿房宫之考古认为阿房宫之规模实属被夸大的嫌疑。
        其三:弱民之说其实你和我的理解应该是相似的,弱民,并不是让民众软弱,而是要求民众有序的追求利益,不是压制人性趋利的特点
        其四:我认为法家愚民,儒家洗脑


        IP属地:湖南5楼2010-05-19 16:24
        回复
          回复:4楼
          关于灭国,我想说的是一般而言昏君弱国,昏君之后庸君亡国


          IP属地:湖南6楼2010-05-19 16:27
          回复
            回复:3楼
            轻松吗?督责可是门大学问,不然韩非搞了这么多术干啥


            7楼2010-05-19 16:47
            回复
              回复:5楼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8楼2010-05-19 16:55
              回复
                回复:5楼
                秦始皇是不是暴君不是重点,重点是秦的灭亡是因为宦官乱政和二世的昏庸残暴,而非法家法治之过。


                10楼2010-05-19 17:25
                回复
                  回复:8楼
                  这些事我倒是知道,但是理解有所不同,据史记的描述,秦始皇自比三皇五帝,称皇帝,但是却没有天子的称号了,我认为这主要是始皇帝自比功绩比前边的圣君都要大,但是君权神受的思想我认为不是主要的。
                  关于谥号的取消:“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
                  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不太理解“甚无谓”,
                  有关于“朕”,“玺”这类专用名词的使用,我认为与其说是强化神秘感,倒不如是强化阶级属性,即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相对尊贵,也就是你说的初尊贵的地位


                  IP属地:湖南11楼2010-05-19 17:36
                  回复
                    回复:7楼
                    其实现在正在读韩非子,没读完不好乱评


                    IP属地:湖南13楼2010-05-19 17:40
                    回复
                      回复:11楼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天命。”从夏代就已经开始用迷信来统治了。殷商奴隶主贵族创造了一种“至上神”的观念,称为“帝”或“上帝”,认为它是上天和人间的最高主宰,又是商王朝的宗祖神,因此,老百姓应该服从商王的统治。西周时用“天”代替了“帝”或“上帝”,周王并被赋予了“天子”的称呼。秦始皇虽然没有称自己是“天子”,但他取“始皇帝”之名,有超越“天子”之意。


                      14楼2010-05-19 18:02
                      回复
                        回复:14楼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
                        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我还是认为他们主要是比的功绩,把自己比天,但是和君权神受还是有所不同的吧?
                        还有相比后世的君主,我觉得他们这种做法甚至到不能称为神圣化……而且几乎不见道德修饰……


                        IP属地:湖南15楼2010-05-19 18:16
                        回复
                          回复:12楼
                          不是秦时民贫,是二世时民贫。二世的昏庸和残暴就不用去强加说明了吧,你说让人去修骊山陵墓和阿房宫又不给你工钱,干个几年生活能富么?男人修房子去了,家里就是女人,小孩和老人还要交税,生活能富么?“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生活得好了,谁会去拼命呢?


                          16楼2010-05-19 18:25
                          回复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我凭着这个渺小之身,兴兵诛讨暴乱,靠的是祖宗的神灵,六国国王都依他们的罪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天下安定了


                            17楼2010-05-19 18:35
                            回复
                              回复:18楼
                              你这段话的出处是那里?具我了解,秦朝徭役是无偿,这里有出入,但并不表示秦民生活得富裕。而且也不可能富裕,主要劳动里都服兵役和徭役,不管是有偿还是无偿,生活都不可能很好。
                              以下转自网络上的资料:
                              秦朝赋税沉重。农民要向官府缴纳田租、户赋,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总征收量占农民全年收获物的2/3以上。
                              秦朝自统一了六国后,北筑长城、南戍五岭、修建骊山阿房,动用了劳力三百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25%以上。那么,它是如何征调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而完成巨大工程的呢?由于历代典籍所论甚少,纷纭杂陈,为此,有必要对其秦代徭役进行考释与厘定。 第一个献疑:《文献通考》案:“秦制,凡民年二十三,附(傅)之畴宫”。认为秦代凡男子达到23岁就要承担劳役,终期以55周岁的规定。
                              (也有人认为是16服徭役,18岁服兵役,60岁结束)
                              


                              19楼2010-05-19 19: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