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漫画作为一种通俗艺术,其本质是用图画来表现故事。据此,旁白往往被视作分散乃至损害观众对图面的关注的冗余产品。至于这一冗余产品是否属于必要的冗余,则各有见解,不烦引述。个人以《风云》、大宝《新龙虎门》、《海虎》为例,以那些非陈述背景、设定的旁白为对象,简单谈一谈三部作品中旁白所起的效果,大意以为港漫的部分旁白有力支撑了故事的表现,带给读者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一、负面例子——《风云》,点染式旁白。
得益于马荣成独树一帜的绘画功底与其对日漫的借鉴,《风云》或许是最符合“用图画来表现故事”这一定义的港漫作品。关于《风云》的图画美术表现,已有许多专业的分析,兹不赘述。这些分析的共同结论是,《风云》,尤其是《风云第一部》即使不着文字,读者依然可以完整体验到情节的冲突与人物的心理。但或出于方便读者理解,或出于增加作品的内涵,《风云》仍积极地使用一种非文非白的旁白来渲染场景或人物。在《第二部》、《第三部》随着世界观的宏大化,作者亟需一种更神秘、更超脱的视点来表现作品中人物的体验时,这一倾向被剧烈地放大了。无处不在的神神叨叨的旁白,被用来注解日益虚化的画面,引导读者取认知某种类似心境、战意一类的浪漫化、诗意化的表现。但多数讨论认为,这种非文非白,似是似非的旁白严重损害了图画的完整性,给读者的体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风云》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旁白仅仅只试图去解释、补充图画,那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好的图画不须文字的注释,反之,坏的图画而无法因为文字的功劳而化腐朽为神奇。
二、正面例子——《龙门虎》,批点式旁白。
《龙虎门》与《风云》的区别在于,《龙虎门》的性质更类似于传统的连环画——我们可以把它更清晰地描述为带插图的小说书。它的图画是用来讲解某一个故事的。而且由于一些“惯性”,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阅读《龙虎门》的快感,恰恰是在于重复经验带来的对经典桥段的再度回味,以及对某些变异细节的新颖观察。尽管胡家宝《龙虎门》的情节饱受诟病,人物塑造更频遭恶讽,但个人认为《龙虎门》中人物的塑造上的反讽与多义性,在鲜明与趣味上在港漫中可谓独树一帜。这一评价关系到对《龙虎门》旁白的理解。
早已有吧友指出,《龙虎门》由图画表现出的内容和由旁白表现出的内容可以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故事,这里我们必须对本节开头的结论作出适当的修正,如果把《龙虎门》看做文字与图画高度同一的正剧连环画,那么这种字画分离的状况是一种致命的缺陷。但如果我们把《龙虎门》的图画视作一个故事,而把旁白视作对前一个故事的批点——就如同一个小科员在向他的听众讲述一个严肃而烂熟的故事时,总是不适时宜地结合自己的官场经历,发挥一下尖锐而势利的风趣——那么一个初步的“复调”故事就形成了。
当然,以正剧的期待去阅读《龙虎门》的读者会难以接受充斥于作品内部的此类矛盾。但如果我们善于聆听弦外之音,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比起单调刻板的“仁者聂风”,《龙虎门》中无数随机应变的两面派与层出不穷的名言隽语,在港漫中就独树一帜。
《龙虎门》的例子给我们示范了旁白如何为故事提供新的视点,带给读者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三、正面例子——《海虎》,抒情式旁白。
《海虎》的旁白是港漫中最杰出的。它的杰出并不在于形式上的怪异所带来的新鲜感,而在于它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剖析,有力地支撑了故事的表现强度。个人考察过《海虎第一部》最终话的旁白,在这部作品情节冲突达到高潮的部分,绝大多数的旁白都以“!”号结尾。现代作品中,“……”、“!”、“?”等符号的大规模运用,并不在于因为它们的语法功能,而在于它们传递了叙事者的态度。在最终话中这些以“!”为结尾的旁白,绝大多数又属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感叹和自由间接引语的心理描写,它们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并与《海虎》中最深刻的一个主题——即使是无限强大、无限睿智的个体的欲望,最终只能在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中得到满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了港漫中最具现代深度的一批人物。
尽管它的表现狂暴而粗糙,但已足以为我们证明,旁白在漫画的审美上具有的巨大潜力,和可以到达的惊人效果。
一、负面例子——《风云》,点染式旁白。
得益于马荣成独树一帜的绘画功底与其对日漫的借鉴,《风云》或许是最符合“用图画来表现故事”这一定义的港漫作品。关于《风云》的图画美术表现,已有许多专业的分析,兹不赘述。这些分析的共同结论是,《风云》,尤其是《风云第一部》即使不着文字,读者依然可以完整体验到情节的冲突与人物的心理。但或出于方便读者理解,或出于增加作品的内涵,《风云》仍积极地使用一种非文非白的旁白来渲染场景或人物。在《第二部》、《第三部》随着世界观的宏大化,作者亟需一种更神秘、更超脱的视点来表现作品中人物的体验时,这一倾向被剧烈地放大了。无处不在的神神叨叨的旁白,被用来注解日益虚化的画面,引导读者取认知某种类似心境、战意一类的浪漫化、诗意化的表现。但多数讨论认为,这种非文非白,似是似非的旁白严重损害了图画的完整性,给读者的体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风云》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旁白仅仅只试图去解释、补充图画,那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好的图画不须文字的注释,反之,坏的图画而无法因为文字的功劳而化腐朽为神奇。
二、正面例子——《龙门虎》,批点式旁白。
《龙虎门》与《风云》的区别在于,《龙虎门》的性质更类似于传统的连环画——我们可以把它更清晰地描述为带插图的小说书。它的图画是用来讲解某一个故事的。而且由于一些“惯性”,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阅读《龙虎门》的快感,恰恰是在于重复经验带来的对经典桥段的再度回味,以及对某些变异细节的新颖观察。尽管胡家宝《龙虎门》的情节饱受诟病,人物塑造更频遭恶讽,但个人认为《龙虎门》中人物的塑造上的反讽与多义性,在鲜明与趣味上在港漫中可谓独树一帜。这一评价关系到对《龙虎门》旁白的理解。
早已有吧友指出,《龙虎门》由图画表现出的内容和由旁白表现出的内容可以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故事,这里我们必须对本节开头的结论作出适当的修正,如果把《龙虎门》看做文字与图画高度同一的正剧连环画,那么这种字画分离的状况是一种致命的缺陷。但如果我们把《龙虎门》的图画视作一个故事,而把旁白视作对前一个故事的批点——就如同一个小科员在向他的听众讲述一个严肃而烂熟的故事时,总是不适时宜地结合自己的官场经历,发挥一下尖锐而势利的风趣——那么一个初步的“复调”故事就形成了。
当然,以正剧的期待去阅读《龙虎门》的读者会难以接受充斥于作品内部的此类矛盾。但如果我们善于聆听弦外之音,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比起单调刻板的“仁者聂风”,《龙虎门》中无数随机应变的两面派与层出不穷的名言隽语,在港漫中就独树一帜。
《龙虎门》的例子给我们示范了旁白如何为故事提供新的视点,带给读者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三、正面例子——《海虎》,抒情式旁白。
《海虎》的旁白是港漫中最杰出的。它的杰出并不在于形式上的怪异所带来的新鲜感,而在于它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剖析,有力地支撑了故事的表现强度。个人考察过《海虎第一部》最终话的旁白,在这部作品情节冲突达到高潮的部分,绝大多数的旁白都以“!”号结尾。现代作品中,“……”、“!”、“?”等符号的大规模运用,并不在于因为它们的语法功能,而在于它们传递了叙事者的态度。在最终话中这些以“!”为结尾的旁白,绝大多数又属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感叹和自由间接引语的心理描写,它们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并与《海虎》中最深刻的一个主题——即使是无限强大、无限睿智的个体的欲望,最终只能在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中得到满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了港漫中最具现代深度的一批人物。
尽管它的表现狂暴而粗糙,但已足以为我们证明,旁白在漫画的审美上具有的巨大潜力,和可以到达的惊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