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考古上青蛙图腾除了铜鼓上得出证据外,在花山壁画中也可看到其痕迹。花山崖壁画的内容繁杂,其中,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骆越人民的舞蹈姿势,不论正面站立的或侧面站立的,都是双手向上,五指分开,双腿叉开下蹲,脚上五趾,自然张开。不难看出,这种瓷势跟青蛙的姿势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认为,这是模仿青蛙动作的舞蹈,与壮族图腾信仰有关,原因:
第一,以图腾崇拜的特征土来看,基于成熟的灵魂观念的图腾信仰,使人们的崇拜活动日益繁杂。受到崇拜的图腾,或直接取其实物,或将它的形象、图纹刻绘在岩石和树木上,隐藏在秘密丨处所,或竖立在集团活动的区域内,或按图腾形态图样特征,刺绘在族人身体的有关部位,永加膜拜,祈求图腾的繁茂和本族人兴旺,其时常以体模拟图腾物情状和动作的舞蹈歌唱,成为图腾仪式里的主要活动。壁画上所模仿的青蛙舞蹈,正是这种图腾崇拜的特征决定的。
第二,从崖壁画的意义来看,壁画因何而作,许多人的看法也有分歧。有人认为所画的形象,是壮族古代的语言符号,是用来记载战争事迹的;有的认为是庆祝丰收图,有的则认为这些壁画的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与壮族先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关。我们同意后一种说法。因为,从壁画的制作地点看,画址多在河流转弯的深潭旁的高山上,这和史籍上说的“九嶷之南(按指岭南),陆事寡而水事众”相符合,同时,壁画分布于江的沿流深潭高山上这一点,无形中也说明了壁画与河水有关,“由于当时人们知识低下,对于洪水泛滥成灾,危害人们生命财产等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希望通过举行一种祭祀活动,画上一些象征人间力量的画幅,祷告‘水神’,以求保境安民,因而画幅多在沿江转湾深处,看来并非偶然”。壁画与河水有关,而生产活动又与河水有着密切联系,归根结蒂,壁画与生产活动是有关的,即:在有旱灾的时候,农民就于江边击铜鼓赛江神,以祈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在有水灾的时候,又于江边击锕鼓赛江神,以祈天公停雷止雨,消除洪水为患,确保人畜平安,庄稼丰收。既然壁画与壮族先民所从事的生产有关,那么在壁画上模仿青蛙动作以表示对青蛙的崇拜就成为自然了,因为河水、生产活动、青蛙它们之间本来就存在有一定的联系。
第三,从原始艺术这方面来看,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说过:“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土壤”。同样,我们可以说:许多绚丽的原始艺术之花如绘画、舞蹈、音乐、诗歌等,也生长于原始宗教的土壤之中。“彩陶艺术,可谓是原始人精神活动的结晶,它既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记录,又表现了人们生活中的寄托、希冀和追求。作为氏族的共同体的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很多彩陶又往往代表着氏族的图腾或其它的崇拜观念”。同样理由,花山壁画是壮族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花山壁画所反映的乃是相当原始的社会经济场面,”“是当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和记录”,壁画上的似蛙舞蹈,跟青蛙图腾有关,这是出于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活动结合的一种。当然,这种结合,对现代人来说,似乎不可思议,但对原始人来说却是天经地义的。他们所处的那个洪荒时代,决定了他们神秘而缺乏理性的思维特点,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和互渗观念。他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同他们的所相信的超自然力量结合在一起,他们的艺术创造也必然与宗教活动形成和谐的统一。这是壁画上的舞蹈姿势与壮族社会生活中对青蛙的崇拜,两者之间之所以有联系的缘曲。
有一定的祭艳仪式,是图腾崇拜的共同特征。瑶人有岁首祭图腾之典,壮族有“蛙婆节。”蛙婆节,也叫“蚂拐节”,是壮族-个传统节目,观在广西河池地区东兰、风山一带仍有流行,它的内容是送蚂拐上天,节日开始的日子都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这一天,三五村或数十村的青年身穿节日盛装,自成一组,手持工具,分散到田垌去找青蛙。第一个捉到青蛙的人即被誉为“蛙婆郎”或“蚂拐头”,是今年最幸运的人,“是年百事旺盛。”捕到青蛙后,大家选出一对,送到后稷亭,请道公鬼师前去祝祷,大家在旁观看,祝祷事毕,立即将青蛙打死,放在一节大竹简里,逢三、五朝,由村里的儿童抬到各村去走动,这伙儿童每到一户都停下向各户主齐唱起祈祷丰收的歌词,唱完后,主人赠送给他们一只糍粑或几斤大米,就这样,儿童们挨家逐户去唱祷,走了一家又一家,过了一村又一村,需要去的地方已走完后,大家便将各户赠送的食品用来祭祀死蛙,“祭蛙婆”活动暂告一段落。月底,或二月初一、初二夜,便是“祭蛙姿”的高丨潮阶段。入夜,男女青年都聚集在指定的地点轮流敲击铜鼓,有的对起山歌,远近的村庄听到鼓声,男女老少都纷沓而来,络绎不绝,大家尽情歌舞,快乐无比,人来得差不多后,道公鬼师开始祝祷,事毕,马上将去年埋的死蛙掘出,验看骨骸颜色,如果呈现黄色,则测兆今年丰稔;倘若呈黑色,就意味今年歉收。验骨完后,将今年的死蛙葬入旧穴,由儿童将花纹纸旗插上坟墓,将酒肉陈列到坟前祭祀一番,整个活动便告结束。显然,这是壮族对青蛙的一种宗教崇拜活功,是壮人的一种图腾崇拜的遗风。祭蛙婆活动的进行,说明了在历史上,壮族的先民曾有过将青蛙当作氏族图腾进行崇拜的阶段。
第一,以图腾崇拜的特征土来看,基于成熟的灵魂观念的图腾信仰,使人们的崇拜活动日益繁杂。受到崇拜的图腾,或直接取其实物,或将它的形象、图纹刻绘在岩石和树木上,隐藏在秘密丨处所,或竖立在集团活动的区域内,或按图腾形态图样特征,刺绘在族人身体的有关部位,永加膜拜,祈求图腾的繁茂和本族人兴旺,其时常以体模拟图腾物情状和动作的舞蹈歌唱,成为图腾仪式里的主要活动。壁画上所模仿的青蛙舞蹈,正是这种图腾崇拜的特征决定的。
第二,从崖壁画的意义来看,壁画因何而作,许多人的看法也有分歧。有人认为所画的形象,是壮族古代的语言符号,是用来记载战争事迹的;有的认为是庆祝丰收图,有的则认为这些壁画的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与壮族先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关。我们同意后一种说法。因为,从壁画的制作地点看,画址多在河流转弯的深潭旁的高山上,这和史籍上说的“九嶷之南(按指岭南),陆事寡而水事众”相符合,同时,壁画分布于江的沿流深潭高山上这一点,无形中也说明了壁画与河水有关,“由于当时人们知识低下,对于洪水泛滥成灾,危害人们生命财产等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希望通过举行一种祭祀活动,画上一些象征人间力量的画幅,祷告‘水神’,以求保境安民,因而画幅多在沿江转湾深处,看来并非偶然”。壁画与河水有关,而生产活动又与河水有着密切联系,归根结蒂,壁画与生产活动是有关的,即:在有旱灾的时候,农民就于江边击铜鼓赛江神,以祈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在有水灾的时候,又于江边击锕鼓赛江神,以祈天公停雷止雨,消除洪水为患,确保人畜平安,庄稼丰收。既然壁画与壮族先民所从事的生产有关,那么在壁画上模仿青蛙动作以表示对青蛙的崇拜就成为自然了,因为河水、生产活动、青蛙它们之间本来就存在有一定的联系。
第三,从原始艺术这方面来看,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说过:“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土壤”。同样,我们可以说:许多绚丽的原始艺术之花如绘画、舞蹈、音乐、诗歌等,也生长于原始宗教的土壤之中。“彩陶艺术,可谓是原始人精神活动的结晶,它既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记录,又表现了人们生活中的寄托、希冀和追求。作为氏族的共同体的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很多彩陶又往往代表着氏族的图腾或其它的崇拜观念”。同样理由,花山壁画是壮族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花山壁画所反映的乃是相当原始的社会经济场面,”“是当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和记录”,壁画上的似蛙舞蹈,跟青蛙图腾有关,这是出于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活动结合的一种。当然,这种结合,对现代人来说,似乎不可思议,但对原始人来说却是天经地义的。他们所处的那个洪荒时代,决定了他们神秘而缺乏理性的思维特点,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和互渗观念。他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同他们的所相信的超自然力量结合在一起,他们的艺术创造也必然与宗教活动形成和谐的统一。这是壁画上的舞蹈姿势与壮族社会生活中对青蛙的崇拜,两者之间之所以有联系的缘曲。
有一定的祭艳仪式,是图腾崇拜的共同特征。瑶人有岁首祭图腾之典,壮族有“蛙婆节。”蛙婆节,也叫“蚂拐节”,是壮族-个传统节目,观在广西河池地区东兰、风山一带仍有流行,它的内容是送蚂拐上天,节日开始的日子都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这一天,三五村或数十村的青年身穿节日盛装,自成一组,手持工具,分散到田垌去找青蛙。第一个捉到青蛙的人即被誉为“蛙婆郎”或“蚂拐头”,是今年最幸运的人,“是年百事旺盛。”捕到青蛙后,大家选出一对,送到后稷亭,请道公鬼师前去祝祷,大家在旁观看,祝祷事毕,立即将青蛙打死,放在一节大竹简里,逢三、五朝,由村里的儿童抬到各村去走动,这伙儿童每到一户都停下向各户主齐唱起祈祷丰收的歌词,唱完后,主人赠送给他们一只糍粑或几斤大米,就这样,儿童们挨家逐户去唱祷,走了一家又一家,过了一村又一村,需要去的地方已走完后,大家便将各户赠送的食品用来祭祀死蛙,“祭蛙婆”活动暂告一段落。月底,或二月初一、初二夜,便是“祭蛙姿”的高丨潮阶段。入夜,男女青年都聚集在指定的地点轮流敲击铜鼓,有的对起山歌,远近的村庄听到鼓声,男女老少都纷沓而来,络绎不绝,大家尽情歌舞,快乐无比,人来得差不多后,道公鬼师开始祝祷,事毕,马上将去年埋的死蛙掘出,验看骨骸颜色,如果呈现黄色,则测兆今年丰稔;倘若呈黑色,就意味今年歉收。验骨完后,将今年的死蛙葬入旧穴,由儿童将花纹纸旗插上坟墓,将酒肉陈列到坟前祭祀一番,整个活动便告结束。显然,这是壮族对青蛙的一种宗教崇拜活功,是壮人的一种图腾崇拜的遗风。祭蛙婆活动的进行,说明了在历史上,壮族的先民曾有过将青蛙当作氏族图腾进行崇拜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