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吧 关注:31,758贴子:210,370
  • 0回复贴,共1

绝了种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话说汉朝末年, 天下纷纷大乱, 此时纲纪废坏, 道德乖违, 一般人不是争权夺利, 便是苟且偷生, 礼义廉耻早已凋零。 谚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在那样混乱的时代, 能独标高操, 力挽狂澜者, 首推朱虚人管宁最是卓特。
管宁, 字幼安, 从小就很喜欢读书, 读起书来很是专心, 从不为外在的环境所影响。 少年时与华歆为友, 有一天, 两人同在菜园里锄草, 锄头经过处, 草茎倒了, 却在泥土里发现一块金子, 那金子的光芒射到管宁眼中, 他只当做没看见, 毫不理会, 只顾锄他的草。不久, 华歆也看到那金子, 顿时身不由己的弯下腰来, 可是回头看见管宁那豪不在意的样子, 自己竟也不好意思起来,踌躇了一下子, 就把那金子丢了。
有一天, 两人又同席读书, 忽然听到外面有吆喝声传来, 而且车马杂杏, 分明是有高官政要经过, 才有这样的排场。 管宁听了并不理会, 只是正襟危坐, 读书不辍。 可是那华歆听到了却又身不由己, 随即放下书本, 离开坐位, 跑到门外去看热闹, 直到马车过完了才进屋来。
可是当他回到坐席上正要坐下时, 却发现原本两人合坐的席子已经被切成两半, 管宁把自己的一半席子移远了己尺。 正当他心里觉得奇怪, 对管宁眼睁睁的望着时, 管宁开口说:“子鱼, 你不要见怪, 是我把席子割开的。 因为你和我的志趣不同,所以我和你的交情也从此割绝了!” 华歆听了哑口无言。
后来历史记载, 华歆日后跟着曹操官居显要, 但是为了升官发财, 逼死伏皇后, 又逼退汉献帝, 做出许多寡廉鲜耻的事情, 而他的心术不正, 却早已被管宁看出来了。
过了几年, 恰值黄巾贼作乱, 管宁到辽东去避难, 靠山筑著一间小屋居住。 由于他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 无论住在什么地方, 凡是亲戚朋友, 邻居故里, 如果有贫若无依的人, 他一定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分给大家使用, 侭管自己过得很清苦, 也不愿意看到别人没有东西, 而自己却一人独享。
有的时候, 他自己都已经穷到没饭吃了, 他仍然大方的把自己仅剩的分给别人, 因为唯有这样做, 他才觉得心安。 他平时的态度非常谦恭, 说话的时候语气很是温和, 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跟他在一起的聊天。 如果他和别人的儿子聊天, 一定会告诉对方孝亲的道理; 要是跟做兄长的谈话, 一定告诉他为悌的道理。 由于态度诚恳, 所以大家都乐意接受他的教化。 凡是他所到之处, 一切不良的社会风气都会立刻获得改善, 成为一个敦厚的地方。
因此, 跟著管宁到辽东避难的人越来越多, 远近百姓也闻风迁来。 人烟多了, 那地方渐渐成为一个乡邑, 管宁就在这地方为一般人讲诗书, 述礼仪, 尽教化的责任。
他因为住在一口公井附近, 常常发现汲水的人很多, 男的, 女的, 老的, 少的终日不绝, 可是大家都争先恐后, 毫不懂得礼让, 也常常因此吵了起来。 管宁看到这种情形, 心里很不安, 就去买了许多装水的器具, 放在井旁, 自己一一把水装满, 供来汲水的人取用, 大家就不必争了, 只是他这种谦敬助人的精神与义举却没让大家知道。
后来大家感到奇怪, 谁这么好心呢? 经过一番细查后, 才知道都是管宁做的。 於是, 在感动之馀, 往后前来汲水的人都不会争吵了, 都懂得互相谦让了。
有一天, 管宁出门看见邻家一只耕牛在别人家的田埂旁边, 没人看管, 却把人家田里的禾苗吃掉不少, 也踏坏了许多。 於是他就把那头牛牵到阴凉的地方, 不让强烈的太阳晒坏了牛, 再用草料饮水喂食这头牛, 比他的主人照顾得更好。 不久, 这头牛的主人知道了, 就跑来向管宁拜谢, 说了许多感激和惭愧的话, 管宁很和气的对他说:“ 我没有做什么, 不必向我道谢, 倒是牛把田里的禾苗踏坏了许多, 你最后去向田主人表示歉意就可以了。”
牛的主人听了唯唯遵从。
就这样常常因事导人以善, 管宁对社会的教化影响渐渐传布出去, 若是遇到别人生活艰难, 即使自己家中存粮不多, 管宁也必定拿出来周济人家, 如此的仁心义行, 处处以身作则。 凡是他住的地方, 民风本来很顽野的, 好争讼的, 都受到管宁的感化而逐渐学起谦让之德。
管宁在辽东时, 辽东太守公孙度要推荐他做官, 他再三辞谢。 公孙度时常请他去家里作客, 而管宁只向公孙度讲些伦常道德之事, 对于世务绝口不谈。 公孙度知他贤德, 对他始终十分礼遇。 管宁就这样在辽东住了三十七年, 最后奉了朝廷之命渡海回来住。
当舟行海中之时, 忽然狂风大作, 波涛汹涌, 把船只打得前后晃动, 真是危险到极点。这时船上乘客都慌慌张张地向上天祷告, 各自说出自己以往的罪过, 以示忏悔,希望上天能赦罪, 并对管宁说:“客官, 你也得忏悔啊! 大家性命要紧哪!”
管宁想了想, 就向上天说:“我一生中犯过的几次过失, 请上天赦罪。 有一天我早上起来没戴帽子; 有三天早上起身迟了一刻; 有一次, 上厕所也没有戴帽子。 这是我永生不忘记的过失。”
大家听了之后, 知道管宁是个难得的正人君子。 结果风停浪静后, 同行的许多船只都翻覆了, 唯有管宁乘坐的这艘船免於难。
当他回到中原时, 曹丕已经窜了汉献帝的皇位, 也要封管宁官位, 但他坚决不肯, 终隐居朱虚故里, 仍旧做他移风易俗的事。



1楼2010-05-12 23: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