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吧 关注:2,627贴子:9,193
  • 14回复贴,共1

提升认知促进成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可能很难理解,欧美国家民众对新冠疫情防控的态度为何如此严重对立?他们的科技与文明水平很高,但反智反科学言论却有如此多的支持者?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事情很简单明白,家人或同事却不赞成自己的看法?并因此产生矛盾和冲突、带来烦恼和痛苦,甚至改变人生走向。
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人对世界的认知局限性所产生的。只有了解它因何产生,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办法,纠正自身的认知误差,理解对方的认知逻辑,使沟通更顺利,工作更高效、家庭更幸福、世界更合谐。


IP属地:江西1楼2022-01-14 13:21回复
    (二)空间维度:环境的局限性
    庄子:“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夜郎自大”意思类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山外才能看清此山。要通过努力学习和积极交流,增长知识和阅历、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认知,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IP属地:江西3楼2022-01-14 13:27
    回复
      2025-08-05 02:33: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社会维度:角色的局限性
      基层人员很难有机会管理大中型组织,难以体验为组织的兴盛衰败、为众多员工的工作和家庭生计承担责任是什么感受,又需要什么能力和经验。员工羡慕老板发财,却不知要承受多少风险,付出多少艰辛,更不知有多少老板破产倒闭。
      即使你学富五车,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如战国赵括)和实战有很大差别。自负的人会说“我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机会”。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机会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应该感谢组织给的机会,要加倍努力做到更好。你的位子换个其他人,或许干的更好。
      黄渤:“当你弱的时候,身边坏人真的很多。当你强大以后,身边都是好人”。这话可以从多方面理解:(1)世人势力、趋炎附势(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2)当你更优秀后就进入更高的阶层和圈子,接触到的人大概率比以前更优秀。(3)同一个人即使本性未改,但他在贫穷时和发达时的所作所为和社会形象,仍然差别较大。
      上位者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1)脱离群众,位高事忙,不了解基层,更不懂民众心理,个别富二代官二代甚至会“何不食肉糜”。(2)难以听到真话。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妃惧我,客有求于我,故奉承我,言我比徐公美甚。实则徐公比我美甚。”不愿曲意逢迎的人,为平安自保选择了沉默或附合,这便是民意中“沉默的大多数”。特没谱在美丽国当选时,主流民调几乎全部误判;现在网络暴力、戾气很重,都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所以领导要保持清醒和冷静,不被阿谀奉承误导。(3)成功者基于成功而自负、不重视下位者的能力和不同意见,久之便言路闭塞,丧失了优患意识和对形势的正确判断。


      IP属地:江西4楼2022-01-14 13:28
      回复
        (四)方法维度:手段的局限性
        “盲人摸象”:视力残障导致无法看见,只能通过触摸手段,才犯了认知错误。但也能通过多摸几次,多换几个不同位置来摸,得到一定弥补。
        中医诊断有“望、闻、问、切”的手段,普通人了解世界有五官六感,现在还有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可能的条件下,这些手段越丰富、越立体,对事物、对世界的了解就越充分、越准确。
        战术上有“侧面迂回”、学术上有“触类旁通”、还有“歪打正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都说明提高认识、解决问题不能只有简单的线性思维,而应该培养开放性思维或称发散思维。
        “蝴蝶效应”更说明世界是个复杂的体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彼此之间互相影响,所以考虑问题要有系统思维、全盘思维,否则只会“头痛医头”,或者“按下葫芦冒起了瓢”。“管中窥豹”、“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都是缺乏全局系统思维的体现。有这里面还有“跷跷板效应”、或“挤出效应”,时间精力有限,分配上此消彼长,所以要适当平衡,不因个人好恶过于影响各项人员、工作的重要性。


        IP属地:江西5楼2022-01-14 13:29
        回复
          二、主观层面的局限
          如何评价人、事、观点,人们习惯于从自身角度出发,这种视角、立场的局限普遍客观存在、难以完全避免,但我们应该尽量克服,以减少其不利影响。
          (一)无意识偏差
          某机构做过司机的驾驶技术自我评价的调查,90%以上的司机认为自己超过全体司机平均水平,说明多数人的自我评价和实际有一定差距、甚至较大偏差。
          由于没有意识到这种局限,自以为客观公正,很难接受不同意见;“情人眼里出西施”、自家孩子最乖最可爱、孩子(或下属)有争议时“相信自己的孩子(或亲信)”、“爱屋及乌”、灯下黑等现象,都和这种心理有关。


          IP属地:江西6楼2022-01-14 13:29
          回复
            (二)有意识偏差
            有人知道这种偏差和局限,但出于自我认同、自我美化、自我安慰心理,及利益动机、感情原因等,明知立场欠缺客观公正,但绝不承认,时间长了、谎话说多了,就连自己也相信了。
            “屁股决定脑袋”,文明的说法叫“位置决定意识”,“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在什么位置就帮什么人说话。文人相轻,文无第一也是因为大家都自视甚高,谁也不服谁,又无法如对抗类竞技比赛能简单分出胜负高下。


            IP属地:江西7楼2022-01-14 13:30
            回复
              (三)信息传播失真:
              1、选择性呈现:你看到/听到的,是别人想让你看到/听到的,而不是别人知道的全部真实内容,可能是断章取义、甚至虚构的。欧美媒体经常干这样的事。
              2、话语权偏差。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从古至今,有很多人、事、物、观念被片面地标签化、污名化。
              3、幸存者偏差:千百万没中奖的人都被忽视(当事人也不会宣传),大家的注意力都聚焦到少数中奖的幸运儿身上,中奖造富效应被夸大。部分成功的企业家具有某些特质,大家便把这些特质当作成功者的特质。而实际上更多有相同特质的企业家失败了。只因幸存者偏差,大家不知道而已。
              4、事件的新闻性、传播的便利性和速度。有人说现在打仗、灾害、暴力案件多,不如过去太平。真实原因是现在传播快,以前发生这些事情你不知道而已。


              IP属地:江西8楼2022-01-14 13:31
              回复
                (四)潜意识偏差
                心理学上有“选择性记忆”,或“选择性失忆”。人潜意识里会强化符合自己的心理、喜好、价值观的内容,反之则被淡化遗忘。比如在亲戚、同事、邻居、朋友的相处中,把自己为别人的付出记得很清楚,别人为自己的付出却被有意无意忽略,甚至认为别人应该的。有些人即使占了便宜,但看到有人占的便宜更多,心里也不平衡,而有意无意忽略了更多人不仅没占到便宜,甚至还吃亏了。
                有些人在工作中也类似,忽略之前双方沟通合作比较顺利的事项,强化记忆没有顺他心意的事项。你必须百分百完全按他意见,他才满意,否则就把你列为不友好的人,你的该件事的不合作是针对他,而且你一直都针对他。“以偏概全”就是形容这种片面做法。


                IP属地:江西9楼2022-01-14 13:33
                回复
                  2025-08-05 02:27: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五)边际效益递减
                  第一张饼:快饿死的难民,第一个人给他一个饼,就能暂时挽救他不至于饿死,这个饼就有救命的作用。第二个人、第三个人再给他一个饼,效果就相差很大。他的兴奋、感激程度也依次递减。
                  升米恩、斗米仇,习惯成自然。偶尔帮忙还能收获感激,时间一长被帮一方逐渐心安理得,不帮就是欠他的。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孩子得到别人的一点关心和帮助而深受感动(感动是应该的),却对父母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麻木不觉,觉得理所当然。夫妻之间相处也有类似情形。


                  IP属地:江西10楼2022-01-14 13:33
                  回复
                    三、认知偏差的后果
                    认知偏差过多而不自知,自以为客观公正,难免固执听不进异议,长期发展下去便是偏执,与人无法理性沟通。
                    失意者会认为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他、歧视他、对不起他,整个世界都和他过不去。遇到挫折失败却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都是别人的错,甚至仇视整个世界。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反社会人格便是这样形成的。
                    上位者,则因不能宽容对待异议者、众皆缄口不言或随声附合,难免做出错误决策。英明的领导者,担心听不到异议,对异议者比较包容,期待能在矛盾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这个矛盾,仅指有理有据、就事论事的辩论,而非针对人的攻击。即使下属意见被证明是错误的,英明的领导也不会借此打压,反而要保护他进言的积极性。
                    当然下属也要遵守组织原则,如果提出反对意见后未被采纳,领导决定了的事要积极认真执行,而不能消极对抗。


                    IP属地:江西11楼2022-01-14 13:34
                    回复
                      四、如何克服主观偏差:
                      (一)克服狭隘的自私动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平衡观念,和源自西方的博奕论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要求适度、平衡。凡事过犹不及。
                      (二)跳出本位意识,换位思考、多些同理心。以己度人,但又要避免陷入“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例如母狗护崽而误伤喂食的主人。
                      (三)进行思考和评判时,努力减少情感成份。这点很难,圣明之君都未能完全免俗,代价当然非常高昂。如经历相似、爱好相似、性格相投、亲缘关系等。
                      (四)学识、职位、智商、认知等自认优势的人,要保持平等心态,努力理解对方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沟通,影响和带领对方提高,而非居高临下、歧视心态。下级或许总体上没你优秀,但在某些细分领域比你更熟悉。不要轻视现在的年轻人,“欺老莫欺少”。
                      智商、知识都不能简单等同于智慧。高学历的人也有可能钻牛角尖,做出弱智的事情。文化不高的普通人,也可能有大智慧。
                      (五)克服鲁莽轻率的毛病,凡事在未仔细了解前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能匆忙行动。孔子弟子颜回煮饭时有灰掉在饭上,便把弄脏的饭粒挑起来吃了。不巧被孔子看见,圣贤如孔子也难免犯错误会颜回偷吃。可见即使眼见也未必为实,道听途说更不能轻信。所以遇到不同的看法,不能未审先断案而轻易下结论。即使总体上不正确事物或观点,也可能包含一些正确积极内容。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互联网大数据的推荐算法投其所好,更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应该走出舒适区、打破信息茧房、避免近亲繁殖、封闭小圈子自嗨。久居小圈子里的人思想、见识更易同质固化。


                      IP属地:江西12楼2022-01-14 13:35
                      回复
                        五、特别注意:克服思维方式简单僵化
                        如二元对立、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好即坏等。如小时候看电影、小说,特别是战争片、敌特片时,经常会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思维方式简单僵化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一)任意推断: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
                        (二)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是瞎子摸象、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
                        (三)过度引伸: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伸作出的结论。
                        (四)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了一次谎,于是认为他完全丧失了诚意。”
                        (五)极端的思维: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把世界、事物都看成非黑即白,没有中间色、中间状态。


                        IP属地:江西13楼2022-01-14 13:36
                        回复
                          六、克服、纠正思维方式简单僵化的办法
                          (一)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只用黑白、好坏、对错这么简单粗暴地定义,存在很多中间状态,如任正非所说的“灰度”,深灰、中灰、浅灰等。
                          (二)凡事无绝对,老子道德经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祸相依,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向对方转化。“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任何真理,都有适用范围,无限扩大就产生错误。无数成功的企业、组织、G家,从鼎盛走向衰落、消亡,往往和上层过于迷信过往成功的经验,产生“路径依赖”,没有与时俱进有关。还有既得利益集团为保护私利立场日趋保守、拒绝变革。
                          (三)对非原则性、非重大异议,应尊重和包容,从反对一方的利益和意见中,努力找到彼此的共同点,求同存异,能最大限度缓和矛盾,争取更多支持。
                          (四)不能标签化,一概而论,否则会犯国别、民Z、宗J、地域、性别、年龄、行业、阶层等歧视的错误,须全方面分析。
                          例如:网友经常开地图炮,某地的人怎样怎样、某国又怎样怎样。实际上各国内部也非铁板一块。基于意S形态的D派差别、基于财富地位的阶J差别,利益链的行业差别,种Z和民Z差别,地域差别等等。不友好国J中也有友好人士,友好国家中也有不友好势力。所以要区别对待,争取支持。如果片面一概而论,就可能误伤友军,变友为敌。也可能误将敌军当友军,被钻了空子。
                          同一个人、集团、派别,在某个议题上友好,也可能在另一个议题上反我;某个时间段友好,另一个时间段反我。其原因既可能是不同议题对他的利益影响得失不同,也可能是他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还可能是他拿局部利益与对手或友军做了妥协交换(不代表他对该议题的真实态度)。


                          IP属地:江西14楼2022-01-14 13:41
                          回复
                            六、个人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一):人的复杂性,来源于社会身份的多样性。男人,在家庭里是儿子、丈夫、父亲、兄弟;在学校里是学生、同学或班干;在社会上是邻居、朋友(酒友牌友驴友钓友舞友等);在单位里是下属、同事、上司。需要把众多不同关系的人们对他的评价综合起来,才能得出较全面准确的结论。可能他孝顺父母,是好儿子;但对孩子缺少关心和耐心,不是个好父亲。工作上雷厉风行,是上司眼里的好下属;但对下属过于严苛,不是下级认可的好领导。
                            (二):在单一社会身份关系上,也难以简单用好或坏来评价。比如很听话,不顶撞父母,但不够主动关心父母;或者给父母养老丰衣足食,但语言上不够温柔耐心,他是好儿子还是坏儿子?在领导眼里,人品好、忠诚可靠,但能力有限,工作效率较低;或者人很能干,但有个性不太好管,他是好下属还是坏下属?
                            (三):个人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也不宜用简单的强或弱来定义。单说表达能力,有社交应酬八面玲珑写文章却差强人意;而口齿笨拙写文章却精彩绝妙。把他多个方面的能力评价综合起来,才比较全面、准确、公平。
                            (四):评价个人、事、物,还得看和谁比较,即参照系。比如高中时的尖子生,在顶尖大学可能是排末尾的差生;但和普通高校学生比,又是好学生。
                            公司某基层员工表现优秀,但提拔到管理岗位后,表现平平。一是评价标准高低有别,用员工的标准衡量很优秀,按管理人员的标准衡量却一般。二是基层员工和管理人员要求具备的能力素质项目不同,优秀员工未必是好的管理人员,有些难以培养成合格的管理人员。
                            (五):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三国时东吴吕蒙的故事“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当时,他的维新思想是代表积极进步力量的。可辛亥革命时,他仍固守过时的维新派思想,成为保守反动的代表。
                            还有汪某年轻时舍生忘死刺杀清摄政王写绝命诗,当时有谁能想到,如此英勇豪迈的人,后来成为臭名昭著的大汉奸。
                            (六):同一个人/事,在不同环境/位置/条件下,好坏/对错也会不同,甚至转换到对立面。
                            当老师教育学生方面,天才学霸可能还不如一个成绩良好的人更合适。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连续两届参加奥赛都是满分成为传奇),给本科生上课被学生退课到只剩几个人。学霸很难理解学渣的痛苦,在他们眼里,所有的内容都是那么一目了然,学渣费尽心力也难以理解的中间过程他只需在脑中快速掠过。
                            我们领导人曾说过:“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一块牛粪落在大街上、房间内大家都嫌臭,是垃圾,但放在田间则是上好的农家肥。
                            各种通常认为不好的人/物/事,只要放对了位置、善于利用,都能变废为宝。还有句话“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是类似道理。
                            七:表面看起来差不多相同的付出,实质份量可能相差很远。有句话“他只给了你一张饼,可那几乎是他的全部。他给了你两张饼,却只不过是他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找朋友借钱时也适用这个类比,有人能借你几万,有人只能借你几千,也有人没钱借给你。但不能简单地只按借钱多少来评价朋友对你的友谊。


                            IP属地:江西15楼2022-01-14 13:44
                            回复
                              2025-08-05 02:21: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当我们了解到认知的局限性和解决方法,在遇到不同意见时,不要急于立即下结论,不妨先多听听,综合各方面信息综合求证,再分析人家说的有没有道理,。不能先看是什么人说的,不管人家有没有道理,先从身份、关系、动机上去揣测。
                              今天讲的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只对事,不针对任何人。大家可以对照自查自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对人对事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和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和冲突,从而提高决策的正确率,有助于生活、事业的进步和成功。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因作者自身也存在知识、阅历、角色、资源、智慧等方面的局限性,此文难免有不当或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IP属地:江西17楼2022-01-14 13: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