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 逝
再次见到他,是在邻居家的乔迁宴席上。
那天,我拥着母亲有些胆怯地走进邻家的大门。在嘈杂声重听酱有人在叫唤着我的名字,循声望去,看见她母亲和在一边的他。两位母亲相互寒暄着,我默默地注视着他。
他差不多没变,憨憨的微笑,厚厚的嘴唇,那极具特色的根根锵直的头发,整个头像只刺猬。只是个子比儿时长了一倍,嘴角边有胡须的踪影。如此突然地不期而遇,让我有些不知所措,竟不知该说些什么,两人只是相视一笑。他母亲极为热情,拉着我一起入席。
我坐在他母亲的一边,他坐在他母亲的另一边。他母亲絮絮叨叨地讲我们小时候一起玩的事儿。
我偷偷瞟了他一眼,他似乎有一些拘谨。
菜一道道上了,桌上变得有些氤氲,我出神地望着,眼前浮现儿时玩耍的情景。同年的确是一个无忧的年代。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草边的不知名的小虫,河岸边的稀疏的芦苇,乃至田野上的稀泥都是我们编制美丽梦想的工具。
他是我祖母家的邻家男孩,由于少同龄女伴,有些男孩性格的我便常常与他玩在一起。他是一个腼腆老实的孩子,从不欺负我,相反他常常听我指挥。他的女孩脾气和我的男孩性格完美融合,两人成了一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从幼儿园放学回来的路上,他抓小虫,我掰芦苇,将嫩嫩的芦苇头掰下,把长长的叶子撕成纤维状。他用做拂尘学道士,我将细丝编成辫子当成娃娃玩。虽只是一件简陋不堪的“玩具”,但是在八十年代那个缺少玩具的时代,芦苇确实了给我一个充满快乐和欢笑的童年。
用零花钱偷偷去杂货店买泡泡糖吃(因为年纪小,父母总是不放心),两人躲在他家后院一起学吹泡泡,但都笨得很,总是吹不出,只有嚼嚼糖的甜味,然后用口水吹一个口水泡泡安慰一下,两人相互望着各自鼓着腮帮的模样,常常笑成一团。
他协调能力并不好,竟不会拍皮球,我还记得他拍皮球的窘态:皮球蹦着下去,他的手也跟着下去,皮球跳上来,他的手也上来,手上下忙个不停,但没有碰皮球。他急得满脸都是汗。我常常望着他的窘样而哈哈大笑,但他并不生气。
“雨,你吃菜呀!”他母亲笑着招呼我。“你这孩子,怎么不招呼人呢?”他母亲有些责怪地说。我的思绪戛然而止,我忙笑着说:“阿姨,我正吃着呢,不用了。”我看了看他,发现他只是对我笑笑,并未动筷子。
菜一道道上着,周围开始变得嘈杂:劝酒声,划拳声,孩子们的嬉戏声交织在一起。气氛变得热闹但有些庸俗,但我却感到一股从未有过的静,听到了我无措的呼吸声。昔日的好友,我竟不敢直视他。我的嘴唇几次想起动,“你现在成绩怎样?”—这是个学生都不愿提及的问题,常常扫兴。“你现在是否已学会拍皮球和吹泡泡糖?”—哎,还是算了吧。人家都是大小伙子了,怎么好当面出人家的丑。“你爱看什么书?”—太虚伪,太不够交情,像陌生人一样。“你有没有认识漂亮妹妹?”—这话问出来,交情是够深,但是过于轻浮,而且大人们在场也不好问。我的一次次努力都宣告失败,我无语,心中有些空落落的毛燥,慌乱中只有不断吃菜来填补。我偷偷瞥了他一眼,他也只是埋头吃菜。
我不知道我是什么心理在作怪,面对她我会变得如此拘谨。从前的无话不谈到如今的哑口无言,我感到了彻彻的凉,可惜可悲又可怜。
是他的害羞拘谨阻断了我们的畅谈?不是。儿时的他也是无语害羞的,而我们却一起编织了一个五彩的童年梦,我们一起笑一起闹一起疯,一切都是那么舒服畅快。
也许是时间的力量吧,五六年的阔别,让我们由熟悉变得陌生,有自由变得拘谨。时间确乎伟大,他无声无息,但一遍遍雕蚀着世间的一切。
也许是世故吧,五六年的生活的确让我们成熟不少,但也丢失了那分可贵的童真,我再也感受不到哈哈大笑的酣畅淋漓,他也不再我面前表现拍球的憨态可爱。因为我们开始懂得话不能乱说,事也不能随便做。
也许是介于性别吧,五六年的成长已让他变成高大的小伙,而我也早不再是那个疯玩的丫头。男女有别的封建思想阻断了我们儿时友谊的再续。
我依旧无语,周围依旧嘈杂,我感到压抑的气氛变得更加浓重,有点令我窒息的味道。“阿姨,我要回去看书了,我先走了。”我借故非常想逃离这儿。“你怎么不再吃些,这孩子真用功。”他母亲挽留道,埋头吃菜的他也抬起头。我笑笑说“不了,明天还有考试呢!我,我先走了。”我急忙转身,我感觉眼眶的湿润,我顿时一片茫然:我怎么了?
我不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何况吃着美餐,遇上故友,是人生乐事。我的泪水有些莫名。但心中却真实的感到了那份我曾在诗歌体会过的“若有所思”的惆怅。我缓缓迈着步子,依稀在嘈杂中听到他母亲的责怪声,怪他为什么不搭理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低沉的话语我听得异常清晰,因为我有同感。
外面天已黑了,我走在路灯下的昏暗路上,想到了一位曾对路有精辟论述的伟人,鲁迅先生。他在《故乡》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确乎感到我与他之间存在一层厚厚的隔膜。”是的,我与他之间也残酷地产生了隔膜让我们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想起《半生缘》中曼桢抱着世钧凄楚地哭道:“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我想我们也回不去了,回不了那个一起抓蛐蛐,吹泡泡的童年,那个无忧无虑的五彩童年了。
逝去的永远逝去了,再想重拾那早已远去的情感是件困难的事,无论是友情,爱情抑或是亲情。纵然曾经发誓海枯石烂,但是已经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虽是承载的从未变过的DNA的你我,却已不再拥有那份心境和情感。
逝去的永远逝去了……
法学院05级四班
叶莹
再次见到他,是在邻居家的乔迁宴席上。
那天,我拥着母亲有些胆怯地走进邻家的大门。在嘈杂声重听酱有人在叫唤着我的名字,循声望去,看见她母亲和在一边的他。两位母亲相互寒暄着,我默默地注视着他。
他差不多没变,憨憨的微笑,厚厚的嘴唇,那极具特色的根根锵直的头发,整个头像只刺猬。只是个子比儿时长了一倍,嘴角边有胡须的踪影。如此突然地不期而遇,让我有些不知所措,竟不知该说些什么,两人只是相视一笑。他母亲极为热情,拉着我一起入席。
我坐在他母亲的一边,他坐在他母亲的另一边。他母亲絮絮叨叨地讲我们小时候一起玩的事儿。
我偷偷瞟了他一眼,他似乎有一些拘谨。
菜一道道上了,桌上变得有些氤氲,我出神地望着,眼前浮现儿时玩耍的情景。同年的确是一个无忧的年代。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草边的不知名的小虫,河岸边的稀疏的芦苇,乃至田野上的稀泥都是我们编制美丽梦想的工具。
他是我祖母家的邻家男孩,由于少同龄女伴,有些男孩性格的我便常常与他玩在一起。他是一个腼腆老实的孩子,从不欺负我,相反他常常听我指挥。他的女孩脾气和我的男孩性格完美融合,两人成了一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从幼儿园放学回来的路上,他抓小虫,我掰芦苇,将嫩嫩的芦苇头掰下,把长长的叶子撕成纤维状。他用做拂尘学道士,我将细丝编成辫子当成娃娃玩。虽只是一件简陋不堪的“玩具”,但是在八十年代那个缺少玩具的时代,芦苇确实了给我一个充满快乐和欢笑的童年。
用零花钱偷偷去杂货店买泡泡糖吃(因为年纪小,父母总是不放心),两人躲在他家后院一起学吹泡泡,但都笨得很,总是吹不出,只有嚼嚼糖的甜味,然后用口水吹一个口水泡泡安慰一下,两人相互望着各自鼓着腮帮的模样,常常笑成一团。
他协调能力并不好,竟不会拍皮球,我还记得他拍皮球的窘态:皮球蹦着下去,他的手也跟着下去,皮球跳上来,他的手也上来,手上下忙个不停,但没有碰皮球。他急得满脸都是汗。我常常望着他的窘样而哈哈大笑,但他并不生气。
“雨,你吃菜呀!”他母亲笑着招呼我。“你这孩子,怎么不招呼人呢?”他母亲有些责怪地说。我的思绪戛然而止,我忙笑着说:“阿姨,我正吃着呢,不用了。”我看了看他,发现他只是对我笑笑,并未动筷子。
菜一道道上着,周围开始变得嘈杂:劝酒声,划拳声,孩子们的嬉戏声交织在一起。气氛变得热闹但有些庸俗,但我却感到一股从未有过的静,听到了我无措的呼吸声。昔日的好友,我竟不敢直视他。我的嘴唇几次想起动,“你现在成绩怎样?”—这是个学生都不愿提及的问题,常常扫兴。“你现在是否已学会拍皮球和吹泡泡糖?”—哎,还是算了吧。人家都是大小伙子了,怎么好当面出人家的丑。“你爱看什么书?”—太虚伪,太不够交情,像陌生人一样。“你有没有认识漂亮妹妹?”—这话问出来,交情是够深,但是过于轻浮,而且大人们在场也不好问。我的一次次努力都宣告失败,我无语,心中有些空落落的毛燥,慌乱中只有不断吃菜来填补。我偷偷瞥了他一眼,他也只是埋头吃菜。
我不知道我是什么心理在作怪,面对她我会变得如此拘谨。从前的无话不谈到如今的哑口无言,我感到了彻彻的凉,可惜可悲又可怜。
是他的害羞拘谨阻断了我们的畅谈?不是。儿时的他也是无语害羞的,而我们却一起编织了一个五彩的童年梦,我们一起笑一起闹一起疯,一切都是那么舒服畅快。
也许是时间的力量吧,五六年的阔别,让我们由熟悉变得陌生,有自由变得拘谨。时间确乎伟大,他无声无息,但一遍遍雕蚀着世间的一切。
也许是世故吧,五六年的生活的确让我们成熟不少,但也丢失了那分可贵的童真,我再也感受不到哈哈大笑的酣畅淋漓,他也不再我面前表现拍球的憨态可爱。因为我们开始懂得话不能乱说,事也不能随便做。
也许是介于性别吧,五六年的成长已让他变成高大的小伙,而我也早不再是那个疯玩的丫头。男女有别的封建思想阻断了我们儿时友谊的再续。
我依旧无语,周围依旧嘈杂,我感到压抑的气氛变得更加浓重,有点令我窒息的味道。“阿姨,我要回去看书了,我先走了。”我借故非常想逃离这儿。“你怎么不再吃些,这孩子真用功。”他母亲挽留道,埋头吃菜的他也抬起头。我笑笑说“不了,明天还有考试呢!我,我先走了。”我急忙转身,我感觉眼眶的湿润,我顿时一片茫然:我怎么了?
我不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何况吃着美餐,遇上故友,是人生乐事。我的泪水有些莫名。但心中却真实的感到了那份我曾在诗歌体会过的“若有所思”的惆怅。我缓缓迈着步子,依稀在嘈杂中听到他母亲的责怪声,怪他为什么不搭理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低沉的话语我听得异常清晰,因为我有同感。
外面天已黑了,我走在路灯下的昏暗路上,想到了一位曾对路有精辟论述的伟人,鲁迅先生。他在《故乡》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确乎感到我与他之间存在一层厚厚的隔膜。”是的,我与他之间也残酷地产生了隔膜让我们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想起《半生缘》中曼桢抱着世钧凄楚地哭道:“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我想我们也回不去了,回不了那个一起抓蛐蛐,吹泡泡的童年,那个无忧无虑的五彩童年了。
逝去的永远逝去了,再想重拾那早已远去的情感是件困难的事,无论是友情,爱情抑或是亲情。纵然曾经发誓海枯石烂,但是已经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虽是承载的从未变过的DNA的你我,却已不再拥有那份心境和情感。
逝去的永远逝去了……
法学院05级四班
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