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钯-重水电解。用钯电解重水是实现冷聚变的主要途径之一。美国的麦克·库博发现电解时阴极中的氘钯原子比超过约 0.84是出现超热的必要条件,但要求的临界氘密度对应的钯内氘气泡压力要大于材料的塑性应力,而在实际中很难满足这种高密度要求,因此该类实验结果难以重复。作者在与美国的戴施合作时发现,利用标准的热测量方法也初步证实了超热产生,该结果进一步发展有望实现超热的简单重复。
2、束靶系统中的异常现象。用带电粒子轰击靶材料是研究核反应截面的传统方法。日本的笠木治郎太等人研究了几种金属膜中相同反应,结果发现,钛、金中的屏蔽能为几十个电子伏,钯中的为 250 个,金/钯/氧化钯膜中为 601 个;且入射氘束的能量愈低,与理论值偏离愈大,2.5ke V 的氘轰击氧化钯时实验值比理论值大 50 倍。国内王大伦与张信威联合小组的氘气放电中子测量结果也得出类似结论。
3、钯-氘(氢)气系统。日本的岩村康弘用电化学方法在钯片外表面沉积一层锶,然后使氘气扩散通过钯片。一星期后,用 X 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发现,钼出现而锶减少。用二次离子质谱分析表面发现,产生的钼同位素分布与天然分布不同,而与锶分布加 8 个原子质量、4 个电荷数后接近。根据核物理常识,由于锶有 38 个正电荷,氘与其反应的截面比氘氘反应截面小的倍数本身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此处还出现五体反应——传统物理根本无法解释这一奇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