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一部青史,古往今来往往是天理国法人情三把标尺在给一个人盖棺定论。容得下庸人,而绝容不下不忠的人。错了一次便没有翻案的可能。所以论者每每咒历史为娼妓,就因为这标准太蛮横了,好象妓女,失身一次就够了,再糟蹋也一样。这就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有句谣谚:“太平本是将军造,不许将军见太平。”所以巴顿情愿自己死在二战的最后一颗子弹下。三国,千秋功罪的三国,名将如关羽张飞也难免横死的下场,这还没什么,惟独魏延,不折不扣的,死得比窦娥还冤。
魏延是脑后有反骨的形象代言人。他一声三投三逆。先在刘表帐下,助守襄阳,因见上司蔡瑁不放刘备入城避难,激于义愤与其厮拼。刘备满以为襄阳是欢迎他的,见此情景发誓宁死不入城,黯然引去。刘备一走,魏延打着也没意思,遂转投长沙。这是一叛。刘备兵打长沙,长沙太守韩玄见老将黄忠无心与关羽大战,怒欲斩之,魏延看不过去斩了韩玄,率全城军民迎降刘备。这是二叛。数二叛最有意思,因为这是他和诸葛亮第一次打交道。而从这一次到最后,诸葛亮就没怎么给过他好脸。他满心欢喜来听封,诸葛亮却断喝一声“左右与我斩讫报来!”所以当时不仅魏延如平天霹雳,刘备也大惊失色,问军师这是何故。诸葛亮郑郑有词解释了此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如此不忠不义...”
这就是有反骨?刘备怎么入主西川的?那位刘璋手下别驾张松看出来自己的主公不是可保之主,星夜画出西川地图,在曹操那里碰了钉子又献给刘备。这样的人可信不可信?诸葛亮对其感激涕零,礼遇有加。
冷静想,魏延连叛二主哪次不是心系刘备,认清时势最后刘备果然说了公道话,我军方占长沙,人心不稳,杀了功臣,长沙诸将寒心。诸葛亮这才饶了过去,还加上一句小心事主,“早晚取尔的狗头!”魏延唯唯。
换成是你,痛快得起来吗?
从此以后他身经百战且必定一马当先。天理良心在上,没少卖力。他能征惯战从而心高气傲,时时处处想着打头阵。诸葛亮却始终不敢重用。有时简直故意对着来以挫其锐气,打击得魏延遍体鳞伤。比如陇上一战,派他装扮成自己羽扇纶巾,一见魏军主力便回头跑;火烧藤甲军前派这个百战百胜的将军诱敌,只许败不许胜,七日内必须连败十四阵。真乃欺人太甚!
这近乎是侮辱魏延的人格尊严。能忍住的人也有的是。可这样的人配当大将吗?
宣城论坛南征北战以来,魏延是蜀中数一数二的猛将。赵云已老,关兴识浅,廖化无才,无一能撄其锋。诸葛亮好钢不用在刀刃上,只会派他一而再再而三去诈败!
无论无意还是故意这都难逃“失误”两个字。张松也是跳槽,凭什么我魏延成了后娘养的?如此用人,活该他忍无可忍。五丈原诸葛亮禳星以求延寿,魏军偷袭,魏延不顾一切入帐告急,踢灭了主灯。敢情真是故意的?
就算故意,以前诸葛亮欠他的,到此一笔勾销,也问心无愧。
诸葛亮尸骨未寒,魏延反叛了。严格说,只是一场哗变。烧毁栈道,横刀立马服孝在身,责问杨仪何德何能,代丞相之职。他还未声称降魏投吴,还未声称要与蜀势不两立,只是杨仪得志,他劳苦功高却被视而不见,他不吐不快。
他前来只是为了讨个说法,口口声声仍尊“丞相在时如何”,他还在为诸葛亮吊孝,即遭马岱毫不犹豫地斩于马下,三军高呼“丞相妙算!”
魏延就这么传奇般卑鄙地死去。他轻飘飘的一死同时还成全了诸葛亮临终最后一计。当天地间一片白茫茫,军民痛哭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有人为他洒一掬伤心泪。他连个朋友都没有,连个全尸都没有,连个谥号都没有。分不到抚恤,拿不到卖身契,儿女被打成黑五类,放在今天连器官也不准捐献。
他犯了什么王法,他没贪生怕死,没卖国求荣,没克扣军饷,没滥杀无辜。
他犯上作乱,和法定继承人叫板。
足以该杀。千载而下,会有人说:是诸葛亮一手毁了魏延吗?
看有谁敢。
历史,还是历史。他能够冲洗一次一次磨灭旧的现实,而永远抵挡不了深思。清人有副好对联论三国,抵得上一部煌煌万言的《三国启示录》:
能攻心使反侧皆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俱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另有春秋战国一段格言,可为天下领导层补壁:“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是有活例子现成的。战国时的智伯,贪得无厌,暴虐粗俗,不如改名叫笨伯。在赵简子导演的三家分晋中理所当然地死于非命。可他却偏偏养出了一个名留青史的刺客豫让,在他死后漆身吞炭为主报仇。豫让也知道智伯不仁,而其见解是:“待我以众人,我以众人报之;今智伯待我以国士,我故以国士报之。”对待招降纳叛上,曹操无疑比诸葛亮更亮。张辽,徐晃,庞德,...一个个为他效命不悔。
诸葛亮最终累死。不累死就怪了。事必躬亲,自己和别人都拘束在固有的政治空间里,无氧呼吸。这近乎在炮轰中国的用人制度了。只听说国有三不祥:有才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是取决于历史,取决于高层,抑或人才本身?
话说回来,如果你的上司是诸葛亮,你哪想得到自己会当魏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