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对《老子》的解读,千人千面,众说纷纭。《老子》之所以晦奥难懂,是因为流传的《老子》版本并非原始文本,在汉代它就已经由一种文本变成了另一种文本了,这从1974年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与1993年从郭店出土的楚书《老子》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可明证,这二个本版有明显的不同。可见,现今我们所读的《老子》版本,无论是王弼的,还是河上公的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经千百年来,不同的人,不断衍义、不断“发明旨意”(郭沫若语)而形成。为了说明《老子》,历代有无数的注释、解说,但这些注释、解说本身也是晦奥难通,所以,历代学人为此纷争不已。如当年钱穆与胡适关于老子出生时间问题,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胡适认为老子出生早于孔子,因为有孔子问学于老子为证;钱穆则认为老子出生晚于孔子。二人因此展开争论。据说在一次教授会上,二人相遇,钱穆对胡适说:“胡先生,老子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了。”胡适回答说:“钱先生,你举的证据还不能使我心服,如果能使我心服,我连我的老子也不要了。”钱穆与胡适关于《老子》的公案现已成为学界趣闻。其实1993年郭店楚书《老子》出土后,我们才明白:胡适说的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李耳,而钱穆说的老子是战国中期的太史儋,并不是同一人,所以他们争论不休。









